阅读历史 |

第160节(1 / 2)

加入书签

苏筝的专题报告就是磁悬浮,他说,“磁悬浮的确有着很前沿的优势,从旧改新难,从无到有,反而更容易。”

这听上去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基建就是的确是这样。

改建老城,和建立新城,前者要面临更多的阻碍,因为要先推翻,再重建,即便是不推翻,也要在新建的时候,考虑到之前遗留内容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人和物。

两项交通技术的争论,早就开始了十几年,而现在,只不过又一次摆在了台面上。

苏筝说,“磁悬浮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发达城市——华国的几大城市都有实力和需求去建立这样一条线,成功的把握很大。”

谢雁赞同他的看法。

沪城是沿海发达城市,浦东开发起来,为了发展,沪城能建立起一座座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磁悬浮对它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

而首都更不用说,这是华国的中心,是华国的代表城市之一。

最后一个选择,是深城。

无论这三座城市,哪一个成为最后的磁悬浮实验城,前景都不会太差。

反而修建高速铁路,是困难重重。

磁悬浮的目光,在几大城市之间转悠,而高速铁路,需要选择一条更长的,连接多个城市的路线。

第92章 与风同行13

暑假来了,炎热的锦城时不时会有大雨,但雨来得快也去得快,老天爷像是一个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老头子。

好在大雨过后,总有一阵子的空气能让人透口气,不至于太闷热。

谢雁还是他们的房东,周末的时候三个人会回去住两天,谢雁父母给她准备的房子离学校很近,因此对他们而言,暑假没有“回家”的概念,大多数时间,都放在实验室。

郑晴和苏筝,原本只是为了让谢雁放心,才学习考上大学,本来只是演一场戏,结果郑晴自己后知后觉地发现,她好像并没有“演”,而是自己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

这种和她的过去,全然不同的状态。

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有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和同伴一起为完成项目而度过自己的日常。

累了的时候,就叫上苏筝和谢雁出去玩半天,休息休息。

刚开始戒烟的时候的确有些不适应,但当时正值高三,高强度的学习让她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眨眼间两年过去,好像真的就戒了。

到了快开学的时候,还有别的师兄来加入他们的项目组。

他们研究的一些成果,申请了专利,但郑晴知道,距离她想要的内容还差得远。

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根据各种其他条件,进行调控……

第一个专利申请下来的时候,同伴问她,“小晴,你怎么想到要做这个?”

“突然出现的一个念头吧。”

她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虽然这样说,但脑海里依然出现了往日的记忆。

桃儿在火车站,说,华国的火车站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因为手机和计算机普及的问题,无论是车站和旅客之间的交互,还是车站内部的调控,效率都不高。

而学了信息工程,她发现原来信息是这么重要。

信息可以改变人的世界,改变人的出行,饮食,商业模式……

信息就是一把利剑,而如何使用它,如何控制它,如何让它不伤到自己,却能为自己完成很多的事情,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主题。

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郑晴也能听他们两聊车的事情——尤其是轮轨和磁轨的话题,郑晴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谢雁和苏筝的进度,超出了陈运飞的意料。

但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了。

以后有什么任务,也不给他们定最后日期,反正两个人都会提前以非人类的速度做完的。

他们也成了为数不多,在大一刚结束就接触项目核心的人,而且总能提出一些很有想法的实验思路。

周廊教授因为六月大会的事情,忙得很,很久没来实验室,但他却依然定期在看陈运飞的邮件汇报。

果然,他的眼光没问题!

因为两个人的加入,实验室的压力小了,进度却快了!这原本应该是骨干人员才能给的实验效果,却在两个新生身上出现。

这也是为数不多让他感到欣慰的消息——

因为大会过后,争论还在继续。

无论是磁轨还是轮轨,两边的人都各退了一步,想用一个实际的工程,先来证明自己。

而他们之所以退步,是在过去的数年内,在他们这些建设派之外,还有另一种声音——缓建。

缓建,不是不建,而是推迟延后。

但从五年前的技术论证开始,周廊就坚定地认为,京沪线的改建刻不容缓。

和磁轨派的老对手争论了这么久,他也有些理解那些缓建的声音了。

因为在他们轮轨派看来,磁轨才是应该缓建迟建的!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允许现在的华国,将铁轨弃之不顾,直奔磁轨而去。

缓建派看他们轮轨派,想来也是这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