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三章 挑战(2 / 2)

加入书签

“是的殿下,听说现在太上皇已经搬离了太极殿。”

李承乾点点头,也起身,在张赟的搀扶下走出浴池,对包袱的事情绝口不提。

草原一行,让他已经不再那么抵触宦官了。

能够提醒,已经能够说明张赟是在念着草原上的情谊。皇帝没有开口说,他捅出来,哪怕是一点点,也是大罪。没必要为难他,不管这个包袱是什么,挡着就好了。

学院初立,没点风风雨雨也不好。

早餐是米粥和大酱蘸菜,草原吃肉都快吃吐了的李承乾,现在快变成兔子了,不要肉,准备好好吃几天的青菜。

李世民不喜欢生吃菜,但是对黄豆酱很喜欢。唐朝不是没有酱料,可是因为掌握不好发酵的技术、霉菌的侵入,很多时候做出来的酱料都格外的难吃。不过既然厨子已经把黄豆酱制作出来了,想必酱油也不远。糖霜虽然是稀罕玩意儿,品相还贼差,但市场上不是没有。有这几样东西,糖醋排骨等美食,终于能够做出来了。

早饭吃完,皇帝就回太极殿进行例行朝会了。

这两天的朝会不会多热闹,热闹的是之后的几天,现在各部都在抓紧计算各路大军的军功,等军功统计完毕,恐怕朝堂就要变成各路将军们的舞台了。

没必要掺和这些事情,孙思邈现在已经回医学院躲着了,虚名对他而言是负担,如果不是之后医学院会很费钱,过意不去,他甚至连赏赐都不会接。

带着李泰李恪、老先生,李承乾几乎是用最快的速度逃离了长安。要是哪个将军把自己也揪出来当见证什么的,可就难看了。

长安到学院的道路,竟然已经平整完毕,还铺上了水泥,走起来格外的安稳。

掀开车帘,见道路有的时候会穿过一块田地,李承乾心里一紧,赶紧问李纲:“李师,咱们这样占地,给百姓补偿了吗?”

李纲奇怪的看了李承乾一眼:“你以为那些百姓会要补偿?阎立本在建造道路以前看了你的留信,虽然觉得怪异,但还是决定按照你说的给百姓补偿。结果,那些被占了地的人家,拉着县令当见证,直接找到了学院。他们认为,道路修好了,他们也能从中受益。更何况咱们学院教授平民家中学子却不收费用,已经吃亏了,再拿补偿,他们会被乡亲们戳脊梁骨的。

这条直通长安的道路不只是学院需要用到,就是沿途的村庄,也因此受益良多。有这条近乎全是直路的道路在,他们来往长安和村庄之间就能省很多的时间。大家都受益的事儿,还要什么补偿。”

李承乾点了点头,不由得为自己的后世思想有些脸红。

见惯了那些坚持着要大笔拆迁费做发财美梦的钉子户,就理所应当的把这个形象代换到了唐朝的百姓身上。殊不知在唐朝莫说是君子,就是平民百姓对不义之财都嗤之以鼻。该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该是自己的,不能乱动歪心思。

路面很平稳,不止是因为水泥铺了路面。在车窗处趴着,偶尔就能看到清理路上尘土的百姓。对这一条路,用不着指定什么人维护,两侧的村民就自发的清理道路上的灰尘、砂石。这让有着把废纸废塑料袋随手丢在大街上前科的李承乾脸红不已。

或许,大唐是不需要环卫工人的?一个怪念头,出现在李承乾的脑海中。

不到学院,就能看到路边装饰简单,却透着古朴的小院子。每家院子里都没有种花种树,而是开着一小片菜园子。这些都是学院先生的住所,他们每天都只会在学院里吃一顿中午饭,早饭晚饭都是在自己家里解决的。虽说先生在学院里吃饭也是一样,可是他们绝不会坏了操守。

到了学院正门口,李承乾才发现这里已经跟自己离去前大相径庭。

学院的花园里已经种上了大树,虽说树冠还很稀疏,可是只要过了第一年,就会慢慢恢复。花园里的花长得也热闹,看得出花匠打理的很用心。

走入学院,李承乾忽然有了一点后世学校的既视感。

如今到大唐已经快四年了,终于见到了让自己倍感熟悉的东西。

那方巨石的正面,已经被石匠平整,上面刻出了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圣人的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只是道理归道理,后人遵守不遵守,那就不是他老人家能够管束的了。

在朗朗读书声中,李泰直接去了不远处的琉璃作坊,开始自己的尝试。

推着老先生进入办公楼,师徒三人直接进了一楼的会议室。

副院长回来了,怎么也要开个会不是?

当大课间的时候,上完课的老先生们都聚集到了会议室。

虽然坐在首位的只是一个孩子,可是这些大儒都不敢倚老卖老。要知道,他们可是亲眼见证了一座恢宏的学院,在这个孩子的手中建成。

拍拍李恪,李承乾说出了自己的主张。

“诸位先生,只是读书是不行的,一门心事的埋在书本里,学生们很容易变成书呆子。孤亲自走了一趟草原,感悟颇多。学识虽然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可是很多时候却不能作为对敌的力量。所以啊,孤准备在学院的课程里加上习武课,让李恪作为教练,督促学子们锻炼身体。”

说完,李承乾担心的看向老先生们,生怕被指责。

奇了怪了,没人怒发冲冠。

杨度沉吟了一下后才说:“虽说强身健体会剥夺学习的时间,可是一副强健的体魄,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才能够一雪前耻,增强战力。可见固守陈规是没用的。”

方正老先生笑了笑:“老夫有一个旧友,命途多舛,到了山东当官儿。结果隋末乱世的时候,他作为县令组织百姓抵抗劫匪,只是一个回合,就完蛋了。由此可见,就算是当官儿,也是需要有点武艺傍身的。老夫同意太子殿下的主张!”

这两位都开口了,于是余下的老先生们纷纷同意。

李承乾这才想起来自己面前的虽说也喜欢钻研古籍,却不是迂腐的腐儒。人生已过大半的他们,不是世家里那些宅老头。经历过人生百事,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

见自己能有事情可做,李恪立刻就出去准备一应的器材。

李恪走后,李纲才喝了一口茶,淡定的说出石破天惊的话:“前段时间好些豪族都想要举办个什么经纶会,本来是他们家族之间的比试,不止怎么回事儿却都聚到了长安,还给朝廷发了帖子,指名道姓的要跟老夫比试比试。如果他们只是为羞辱老夫而来,老夫倒也不必跟他们一般见识,只是他们的战帖上写的不是太子太师,而是学院祭酒,这就耐人寻味了”

都是老而成精的人,如何猜不到学院的意思。

学院因为有新贵族和皇帝在后面撑腰,他们自然不敢动用一些阴险的手段。可是,彼此切磋一下学,这总没问题吧。就算哪一方惨败,也只会被说成是雅事,胜方不会被指责。

只是他们嘴里说的“为了学问”、“为了交流”有几分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