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节(1 / 2)

加入书签

为了安抚学生受伤的心灵,老先生特地做主将学生养在家里的孔雀们也一并带上了。

是的,们。

阿花原来是只单身雄孔雀,因为不明原因飞到了芒布路这个几乎没有野生孔雀种群居住的地方。原本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除非它再飞回大理昆明一带,否则九成九是要打一辈子光棍了。

不过阿花运气好的是,它抱住了木小文的粗大腿,继而获得了别的孔雀绝对没有的待遇——组织安排婚姻。

天哪!不用追求、不用决斗、不用赶跑情敌,啥也不用干就能有精挑细选的漂亮老婆,简直是神仙日子啊!

而野生雌孔雀也有些吃惊,虽然缺少了能够让雌孔雀虚荣心爆棚的雄孔雀争夺仪式,但是跟着这个雄孔雀每天都有人上供吃食,还有人保护它们免受天敌攻击,这可真是再好不过的带娃环境了。

所以,等木家兄弟再次看到家里的阿花时,估计会被各种毛色的小阿花们给吓一跳吧。

估计小文光是取名字就得伤透脑筋呢~

仿佛想到了小孩紧蹙眉头满脸苦恼的小模样,老先生不由呵呵笑了起来。

至于那么多的孔雀到时候养在哪里,王袆是半点不担心的,他自己在应天府也有宅院,既然是自己的学生,当然要跟着他一起住啦。

老先生当年跟随洪武帝的时候可是也享受了分地分房待遇的,以他家的院落,养几只孔雀和两个崽崽自是不成问题。

只是如今他的身体恐怕是没办法再入朝为官了,正好,多出来的时间就用来整理书籍吧。

隐居云南的这段时间,老先生发现如今市面上的各家教材很有问题,是时候进行一番校正了,否则遗祸无穷。

王老先生并不知道,待到他抵京之时,这满腔的慈爱都将会灰飞烟灭。

因为他的学生,作为著名的浙东二儒之一王子充的学生,木白一口气报了文武两门。如此也就罢了,他的武科成绩居然比文科还好,这就很让人心生探究了。

距离考生木白被自家先生发现自己偷偷去考了武举,并且被拉着促、膝、长、谈,还有半月有余。

作者有话要说:是的,小白的真身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不过我也没想到小白会遇到一群热爱扒他真身的读者君就是了= =

就,你们的反应怪让作者君没有成就感的,下次要想个你们猜不到的哼哼哼

越王勾践剑身长50CM,差不多是一个手臂那么长,但这是把剑柄算进去了,所以差不多是手腕到肩膀的长度稍微再多一点。因为是青铜器,所以这个长度已经是顶尖了,甚至因为它的制造工艺是合金材质,其坚硬和长度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同族小伙伴(青铜剑在现代人眼中大部分都算是匕首等级的,就稍微长那么一丢丢的匕首)

但是比起隔壁剑,就很让剑伤心了。

秦剑进入冶炼的黄金时代,虽然也是青铜剑,但长度能到8090CM(所以王负剑拔不出来)

汉代更过分,铁器时代,刀剑的长度瞬间拉长,一般都是一米上下,环首刀更是能达到两米。

你们以为小白在找冶炼材料和技术是为啥,为了长高啊!

虽然他是天下第一剑,但是后辈一个个都人高马大能摸他脑袋算怎么回事,气气。

关公崇拜文化自蜀汉之后就有,但是达到高潮时期是清朝,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清朝为了淡化民族矛盾,力捧关公,并且将其封为“武圣”(此前各朝代有加封,但多是道教层面的加封不是整治层面),为其建祠配享,从此文圣人孔子,武圣人关羽便定了下来。

但是在清之前,尤其是三国演义盛行开始之前,总体来说关羽只是一个忠臣良将级别的追捧,这点从洪武帝建历代帝王庙祭祀时候没有关羽就可以看出。

当然现在是有了,清朝改建时候给关羽单独建了一座庙。

第77章

洪武十六年三月十二,入春后便愈加缠绵的细雨终于给了大明的考生们一个面子,在发榜当天暂歇。

一大早,无论是考生还是围观群众都将孔庙门前的张榜处围了个水泄不通。

面上的表情将这群人分为了两拨,兴致勃勃的那一方多半是纯粹看热闹的,那些紧张忐忑又强作镇定的才是本届考生及其亲友。

辰时还差一刻时,孔庙中门打开,礼部并鸿胪寺官员头戴幞头,身着文官公服,由为首一着绯色公服的男子带领从中走出。

除却最后几人手捧长卷外,其余人均是双手执笏,表情姿态极为肃穆,其拾级而下之时,几人更是走得气势如山,十分摄人。

礼乐在过往都是只有王侯贵族的专利,本身就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存在。如今被这些身着公服的官员使出,其所带来的浩瀚压力甚至都不需要力士清场,场面自然转为了落针可闻的静谧。

为首的绯色公服的官员身上的暗纹是直径二寸的无枝叶散答花纹样,身上的革带亦是金荔枝带,这是他三品朝官的证明。

此人正是礼部二把手,礼部左侍郎刘嘉议,作为洪武十四年才因为被乡老举荐上位的年轻官员,第一次担任如此大事,他不免有些紧张。

好在有些人紧张起来就是不由自主得面容紧绷姿态严谨,看起来更具威慑力。

他眸光从人群中扫过,回身冲着孔子像一揖,又朝皇宫方向一拜,最后冲着众人一躬身,待到人群众人手忙脚乱回完礼后方才开口。

他说的话比较官方,概括就是诸位上榜的都是好样的,但是没有上榜的也不要气馁,国家如今正是缺人的时候,所以即便诸位没有通过考试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工作,诸位可以自行选择是接受国家安排还是回家复习来年再战。

至于上榜的各位也要留心了,三日后便是殿试,但是殿试前一天大家还得一大早去国子监报道去领举人服饰以及学习拜见礼仪。

具体内容都写在榜单上了,考生们还请互相转告云云。至于具体解释?开玩笑,都是高材生,还需要他帮人一个个字分析吗?

就在这位礼部侍郎转身的一刹那,背后立刻就炸了窝,众多考生争相上前看榜,时不时有考生及其家人发出了兴奋的欢呼声,也有遗憾落泪,但总体也是欢喜为多。

因为此次考试录取人数堪称历届之最。

洪武四年辛亥科应试者189人,录取了120人,而洪武十六年参考人数673人,取录了足足472人,通过率达到惊人的七成。

这一方面是国家的确有大量的劳动力缺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励这些来参考的学子,同时向民众发布当今很重视读书人的讯号。

剩下两百多位考生只要学问过得去的,在未来也会被安排教官一职,在以后成为家乡州县官学的学正、教谕,也算是国家给他们就近安排工作了。

不过他听说,这次有个上榜的考生还不到十岁,据说这也是在誊写《会试录》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发现惹得上头那些老爷们个个头大如斗,偏偏那时候榜单已经写好盖印了,没了挽回余地。

截止到发榜,也没个明确说法要怎么处理这小娃,不会真的要安排他入职六部吧?

大家都是忙得晕头转向的,可没空带孩子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