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被迫出道[娱乐圈] 第137节(1 / 2)

加入书签

所以,《刀尖上的舞蹈》作为一部成本不高的电影,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注定要走的是细水长流路线。

情况也的确如此,大年初四,《刀尖上的舞蹈》排片率来到8%,首日实现票房逆跌,上座率维持同期第一。

接下来直到初七,排片率保持每日上涨,票房收入也连续第四天实现逆跌,上座率依然为同期第一。

明眼人都知道这部片是成了,迟念维持着她的不败金身。

而屠子肃也有了新爱好,自从初四之后,每半个小时刷新一次票房实时更新软件。

因为大年初四当天片方分账收入抹平了电影投资,接下来每一天分到的钱,都是多赚的。

不过当初他和迟念都想要借的那股东风也要快来了。

大年初九,花样滑冰男单短节目开始比赛。

第109章、收官 ...

今时不同往日,比起姜离当年滑冰的环境,谈琰这一代选手的条件就要好很多了,首先是体总对花滑的拨款增加了,外训,编舞,服装上跟姜离那时候比有所改善。

而且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很多花滑选手们家境条件都不错,能供得起额外支出。

现在大家眼界开阔了,如果觉得经济上不能支持,一般不会让孩子滑职业的,还不如念书,花滑是个烧钱运动,在看不清未来究竟能滑到什么水平的情况下,敢让孩子从五六岁就开始练这一行的家长,对自身收入还是有点自信的。

谈琰家里的情况其实跟《刀尖上的舞蹈》原著作者郑济生家差不多,只不过因为时代区别,谈琰爸爸是做物流生意的,谈琰滑冰是因为他妈喜欢花滑,且又是冰城人,条件便利,还有运动氛围。

结果没想到生了个天才儿子,谈琰从少年组起,参加国内大小比赛拿第一以外的名次对他来说才是稀罕事。

可国内在花样滑冰上还是底子薄,单人滑项目上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自然也就没法形成梯队,除了谈琰,男单其他人出国比赛就是陪跑的命。

跟姜离当年一模一样,千顷地里一棵独苗,只能指望独苗抗住压力,多争气。

所以为了奥运年,花滑国家队上下,压两手宝,左手双人滑右手谈琰,能给的资源全数都给,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就拿教练来说,原本是国家队教练和陪谈琰从省队上来的教练一起带,可是为了奥运年,谈琰如今真正的教练是带出过奥运男单冠军的美国名教,这个师傅拜得可不便宜。

而谈琰的赛季选曲也不是随便选的,其实划定的范围就是姜离当年滑过的曲目,当时想的是最好复制姜离夺冠的两首曲子。

《末代皇帝》和《鹤唳华亭》,都是著名曲目,裁判不陌生,又能体现本国特色,还能通过唤起花滑届对姜离的回忆来接收一下她离开后的隐形遗产,也就是给大家一种感觉,谈琰会是继姜离之后中国花滑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他是她的继承人。

要知道姜离当年可是战绩辉煌,那被视为继承人的谈琰,自然……

这种想要营造出来的微妙心理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光想想那当然是很美好的,实行起来就很有难度了。

要不然也不会因为郑济生发的一个视频而去找电影剧组,论起花滑,他们才是职业的好嘛,基本上算死马当活马医了,只要能帮助到谈琰,干什么都行。

结果这个看起来有些不靠谱的举动,反而真的起了效果。

不只是迟念雇的私教对她啧啧称奇,陪谈琰去剧组的教练也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最终是迟念打消了他们想让谈琰滑《末代皇帝》的念头。

当初想的挺美,姜离当年滑《末代皇帝》是把她自己化身为末代皇后婉容,那自然可以让谈琰滑《末代皇帝》电影中真正的主角――溥仪。

这个想法是不太靠谱的,姜离可以滑,不代表谈琰就能滑得了,因为姜离能理解婉容,谈琰无法理解溥仪,而且溥仪比他的妻子婉容要更复杂。

看过迟念滑《倾国之恋》后,教练组也动过让谈琰短节目滑这首曲子的心思,只不过视角从辛普森夫人变为温莎公爵,曾经的爱德华八世。

这个想法也有些异想天开,原因依然是曲目风格并不适合现在的谈琰。

不管是溥仪还是爱德华八世,他们有共同的身份,都是皇帝,光是怎么扮演一个落寞的君主,就够让谈琰喝一壶的了。

而且还有这两个人复杂的经历和爱情,比起他们,谈琰就是张白纸。

谈琰是个眼里只有滑冰,生活环境很单纯的天才运动员,家境又好,他怎么能切实体会这两首曲子呢?

他也许会被打动,但是他不可能有强烈的代入感。

其实《鹤唳华亭》对谈琰来说也很勉强,姜离当年是饱受人生大起大落才有的领悟,而谈琰找到剧组来的时候,虚岁十七岁,生日又小,平生吃过最大的苦就是训练,他年纪轻轻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男单顶尖选手了,每天想的是怎么滑的更好,成为当代最优秀的花滑运动员,并且没有之一。

迟念跟谈琰接触了才发现,这孩子跟姜离不一样,他觉得他能理解姜离,其实是能理解冰场上的姜离,在冰场之外他和姜离截然相反。

姜离敏感多思,缺爱渴求他人关注,花滑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只能通过花滑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她对花滑的感情是复杂的,喜欢是喜欢,但是她清楚自己不只是喜欢花滑本身,她也喜欢花滑能带给她的东西。

而谈琰呢,让他滑到如今的是他的单纯和好胜心,从小就被反复教育,要做最好的花滑运动员。

这种话说的多了,大部分孩子可能会起叛逆心,可谈琰在花滑方面的天赋实在是太好了,花滑反馈给他的成就感让这种要求反而不会成他的心理负担,因为他是很有自信的,觉得自己能做到。

谈琰对花滑的心思很单纯,他喜欢这个项目,恰好又很擅长,从五岁到十七岁,生活里除了花滑就是花滑,非但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有趣,别的东西,他根本不关注。

这种单纯其实也是天赋的一部分,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十几年就专注做一件事,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

迟念一个人的观点其实是不足以让教练组改变主意的,她表演天赋再好,艺术感染力再强,她也是个花滑上的业余人士,看在她考到国六的份上,姑且算她是个有些分量的业余人士,但这根本不够用,她接触花滑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几个月,如果她说什么,大家就听什么,那才是药丸。

可是在圣彼得堡抓住的编舞师伊戈尔站出来了,他同意迟念的想法,像这种专业人士的意见就非常有分量了。

能请到伊戈尔给谈琰编舞,真是意外之喜。

要知道著名编舞师们都是很忙的,尤其是合isu胃口的编舞师,真是坐在家里等钱送上门。

很多选手的编舞可能都出自一人之手,要价不菲的同时,质量也有保障,一分钱一分货,不会坑了选手。

可是这种情况下,也要分用心不用心,选的曲子跟选手适合不适合。

而伊戈尔这个档次的编舞师只给谈琰一个人提供服务,真是运气好到爆棚了,时间充裕,充分沟通,还是量身定做,教练想起姜离一回就要在心里谢她一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