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被迫出道[娱乐圈] 第57节(1 / 2)

加入书签

祝好不得不感叹也许这就是聪明人,天生灵巧。

这两道菜却不是跟邻家奶奶学来的,而是迟念家里阿姨的菜谱。

迟念回忆着听过的做法,居然真的就做了出来,而且滋味不错。

吃着跟综艺里同样的食物,就着综艺来下饭,是种颇为奇妙的体验。

《归园田居》这档综艺带给祝好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慰籍,而她自己下厨,按照迟念提供的简单食谱做出来的每一餐饭,则完成了对胃的安抚。

而在买买买之外,通过复制喜欢明星的食谱来追星,对祝好来说则是另一种奇妙体验。

《归园田居》在时下流行的综艺里显得画风独特。

是一款小清新之作。

让人想起电影作品《小森林》或者是时下流行的微博饮食博主。

两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当红艺人告别繁华忙碌,生活节奏紧张的大都市,撕掉让人睡眠不足的通告单,打包行李,来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南方小镇。

只有500块启动资金,以帮助他们应付在适应期的生活所需,不可以借助网络,不可以使用手机,不能暴露身份,完全靠自己的双手,渡过三个月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如何完成这个任务?

在这三个月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起初祝好以为这会是一个贩卖大众的桃花源情节和过度美化隐居生活的综艺节目。

综艺的开始是迟念和宋衍拖着行李箱,落地s省。

在酒店里,展示了各自的行李。

迟念带了自己的琴、名字打码的剧本、手帐本、三本书、休闲风格的夏季衣物、替换用的球鞋和运动鞋、化妆包(包里有常用的化妆品和护肤品)。

宋衍的行李更简单,分别是剧本、六本书、换洗衣物、鞋子、一管萧。

在这个环节祝好就已经察觉到了不妙,两个人看起来对乡村生活完全没有了解,看行李更像是来进行一次田园生活式的度假。

迟念在采访里也说:“拍戏拍伤了,就跟经纪人说不要接戏了,找个轻松点的综艺调剂一下,换换心情。”

把迟念拍伤了的戏应该是指《富江》,想想《富江》的深度,祝好明白迟念为什么短时间内不想继续拍戏。

可是情况会如人所愿么?

当然不会。

提供给迟念和宋衍的住处是一处离镇子不远,位于山林中的宅子,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外出采风时购置的,白墙黑瓦的中式建筑风格,室内简单摆放明式家具,没有通网通气,通电只是用来照明,相当有艺术家风格。

入住后的第一天,迟念和宋衍就发现了他们必须解决的第一个棘手问题。

怎么解决吃饭问题。

如果是在城市,这个问题当然不是问题,只要有钱,绝对饿不死,外卖随叫随到。

可是在乡下,又没有手机。

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喂饱自己。

小院厨房里发现了灶台和炊具,还有够两个人吃几顿的食材,米面油蔬菜调味料都备好了。

难倒迟宋二人的,却是一个尴尬的问题,他俩……都不会做饭。

祝好想起堪称兵荒马乱的第一期就想笑,

宋衍盯着锅问道:“会做饭么?”

迟念:“我会吃饭。”

宋衍:“……”

最后还是要硬着头皮上阵,比起城市生活的方便快捷,在传统中式厨房里做饭,要面对的问题,花费的时间都多了很多。

生火,切菜,挑水,劈柴……

这还没完,离开了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和烤箱,火候控制也成了问题。

亲,拉风箱可不只是个力气活。

件件都得学,美食博主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在录制好的视频里被忽略的环节,成为了迟宋二人必须要跨越的难关。

还没有走进田地,光是应付吃饭这一件事,就足够让观众为两个人发愁。

可也因此让人有了亲切感,原本只是偶尔被唤起的,近似于乡愁那样的田园情节从不切实际的想象虚空落到了地面。

迟念和宋衍的组合展示一种笨拙,家境优越的年轻人,被现代生活的方便与快捷宠坏了的典型代表,十指不沾阳春水,能弹奏出数种美妙乐曲的修长双手,怎么应付菜刀和斧头?驾驭得了12cm高跟鞋,可以自信迈着优雅步伐穿越红毯的双脚却要面临长长的山路和稻田。

迟念和宋衍所面临的这些很基础很现实的问题,正是手机和电脑前的观众们一样会面对的困境。

迟念的手账本记下的第一条厨房经验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蒸大米。

“原本以为可以轻松胜任的工作其实并不简单,没有量器的情况下,要靠感觉来把握米的用量和水的用量。蒸米饭其实很有讲究,多少米刚好够两个人吃,不多也不少,放水的量会影响口感,我跟宋衍都喜欢口感偏硬的米饭,耐嚼,有米香。

这里需要延伸的是关于稻米的不同品种和产地问题,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一熟的米有品质之别,只产一季的东北米因为足够长的生长周期和肥沃的地力成为了优质米,镇上的米店有卖出产自不同稻米产区的米,价格不同。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自己从小到大每天吃的主食背后的故事,等节目结束,想问问家里阿姨,家里吃的米是什么品种。”

在勉强解决吃饭问题后,还要考虑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赚到钱?

500块肯定不足以支撑两个人三个月的花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