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章 恢复高考(1 / 2)

加入书签

迁户口过来的知青家人, 一共来了四户。村里给他们在牛棚的附近划出一块地盘,一户交50块钱买下这里的宅基地,房子是村里人赶农闲的时候帮他们垒的。

除了这些, 还在猪圈旁边的空地上盖了个鸡舍, 这些人从县里来的人也没干过农活, 再加上家里还有岁数大的人,村里就给他们分配了个养鸡的任务, 一共抓了两千只小鸡苗。还混养一百来只大鹅, 他们每天清理鸡舍,也有事儿干了。

肯放下老家千里迢迢来这边的也都是有点魄力的,他们又都是知青父母。凑在一块倒带着一种天然的亲近。

陈通的父亲是来的最早的,性子又开朗, 没事儿的时候也给他们送一点菜叶, 剁碎了喂鸡小鸡抢的可欢腾了, 养鸡不是个容易的事, 在他们精心伺候之下就死了几十只, 大部分的活下来了。现在小鸡的翅膀下面长出了一层白色的羽毛,平日也不怕人就在脚边上跑来跑去的。

养鸡的其余三户人家一户姓赵, 一户姓杨, 还有一户姓冷, 无一例外都是老知青的家属, 老知青在村里年头长,知道陈家湾的村长是个厚道人, 他们家在小县城没有正经的工作,日子过的也是有上顿没下顿的, 来这边虽然累一点但也踏实。家里的女人和孩子们都去干菜厂干活儿了, 男人们在家里喂鸡。

老赵道:“你又去干菜厂了?”干菜厂都要嫩成菜, 稍微老一点的部分就要去掉。捡来叶子喂鸡,其余的喂猪,一点也不浪费。

猪圈跟牛棚两边住的近一些,他们也互相走动,日子倒不觉得无聊。

“嗯,左右我也没事儿,顺便帮着孩子们挑几桶泔水。”老陈主要负责的是村里的菜地。已经长势很好了,也不用他干啥,闲着的时候帮帮大伙儿的忙,他心里也能踏实一些,毕竟这村里是过大集体的,干的少都不好意思吃饭。

“下次你叫上我,我跟你一块去。顺便把鸡粪挑过去积肥。”

老杨在旁边用一把破菜刀剁菜叶子呢。待会儿撒在食盒里喂了。

老冷不爱说话,但他手巧,用柳树条、苞米叶和干草可以编出特别大的筐,背起来轻巧,还能装东西。一天的功夫能编四到五个,村里人看了喜欢的不行,要用鸡蛋跟他换,这种筐家家都能用到,特实用。

老陈道:“行,下次我来叫你。”他是半拉闲人,这会儿坐在老冷旁边也跟着学。

编筐用的这几样东西村里随手可得,老冷虽然不爱说话,但是瞧着他在旁边跟着学。为了让他看清楚,特意把动作放慢了。

老杨在旁边感慨道:“陈家湾真不错。我以前不知道在村里生活这么得劲儿,要不我早就来了,我老伴之前总睡不着觉。现在来这边去干菜厂里干活儿,挨着枕头就能睡着。吃饭也应食了,来这不到一个月身子骨就比过去壮实不少,要不这怎么老祖宗都选择耕地种田呢,还是脚踩在黑土地上踏实啊。”

老赵道:“可不是,村长还叫大伙儿给咱们盖房子,砖瓦都是用村里的名义赊的。怕咱们刚来压力大,年后用公分抵扣就行,上哪儿找这么好的村长去。”

旁边的人也都感慨,来这边算对了。

而且这边本地的粮食吃起来也更香甜一些,蒸窝窝头的时候喜欢在粗粮里加一点面,好吃还不剌嗓子。

老陈道:“村里现在通车了,电话也按好了。”这哪儿是村啊,比他们在县里还气派呢。

他在干菜厂回来的时候,看见来送野菜的外村人,可羡慕他们了。

大伙儿虽然是新来的,但听了也挺自豪的。

……

村子里,贺长风正在干菜厂装车,今天又要送出一千斤干菜。

白秋和几个知青也把干菜搬到车上,除了这些东西,白秋还把各色的干菜单独装了一大包,算是给他们的一点添头,这习惯从之前就流传下来了。现在每回都多送一些,像野蕨菜之类的实在是太少了,不够拿去上架卖的,基本上都当添头送出去的。

送出去还有人特意找,说野蕨菜风味独特,鲜嫩脆爽怎么吃都好吃。

白秋听说之后特意多放了一包,道:“都齐了。”

贺长风嗯了一声。

没一会儿就看见贺建国走过来,满脸的笑模样:“长风你先别走,我跟你说点事儿。”自从村里有了这个干菜厂之后贺建国像焕发了第二春似得。

贺长风停在那,贺建国道:“干菜还有多少了?刚才接都松林县供销社的电话,说他们也要五百斤。”他们这干菜卖的好,外头的人也都有所耳闻,之前想要货还得联系县里,终归不方便。他们村按了电话之后,今天已经接到两起订货的了,不管什么附近什么县城,只要满五百斤就给送货。

要是照这样下去,估计今年就能把拖拉机的钱给彻底还利索了。

贺长风道:“五百斤还有的,现在每天都能从大牛村拉回来一千五百斤的菜够晒了,就是刘叔好像觉得亏了。”贺长风说的是大牛村的村长徐建设。

之前说好的三亩地,最后使了个小计策,变成了十二亩地,多得了一些钱。

估计徐建设之前也没想到他们一个干菜厂能红火成这样。老百姓每天能吃到的东西单调。偶尔吃上几顿干菜也觉得口味新鲜,再加上价格不贵就总买。

再加上县里的客人还喜欢拿这个送礼,一来二去的附近的几个县里都知道了。几乎都过来订货了。

本来贺长风是计划多压一点货留着冬天的时候卖,结果根本不够用。库里刚才白秋清点了,还能有一千五百斤左右,其他的干菜还在蒸晒着呢,按照这样的送菜频率,也就将将够用。

贺建国一听儿子这么说,就知道大牛村的村长啥意思,徐建设本来寻思一些荒地,出个人一年能拿回来二三百块钱不少,但是看着他们村靠这个干菜把三万的拖拉机都买回来了,他们是最大的供菜反倒是赚了个小头,心里就觉得吃亏了。

贺建国道:“有我在这,他也不能出幺蛾子。”贺建国有些后悔,其实他也低估这个干菜厂了。早知道当初一口气签个三年五年的,也省的受制于人。那块菜地,徐建设明年肯定要涨价的。

贺长风道:“松林县都要啥,有单子么。”

贺建国连忙掏出来一张单子。

白秋在旁边道:“建国叔,给我吧。”白秋现在放暑假当了这边的库管,他的东西归拢的整齐。他到里面就能把货物给提出来。

贺建国把单子给了白秋。白秋了叫了几个人进去搬货。

干菜厂外头就有贺建国对贺长风俩人,贺建国:“咋样,还欠银行多少钱?”

贺长风道:“我把钱都攒着呢,凑到五千就还一次,现在还欠一万五了,加上今天这一千五百斤,又能结回来差不多两千块钱,这才五月份,今年肯定能把贷款给还上。”

贺建国一听他这么说,松了一口气:“好。”他欠着公家的钱就难受。幸亏可以还上,贺长风真是在办事儿上从不让他操心。

现在贺长风在村里可威风了,大伙儿都夸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贺长风道:“这次叫我大哥一块去。”其实贺长风一个人去就成。前些日子把他爸,他大哥和栓子都教会了驾驶拖拉机,他爸肯定是走不了,剩下这俩人轮流跟他进城送货。

贺建国知道他是想拉把兄弟,就像陈通,原来挺不起眼个人,现在锻炼的也能说会道了。

贺建国有的时候跟兰桂英在一块都偷偷说话,说这四个儿子的心眼可能都长在贺长风身上了,比他都强。不过这种话也就背地里偷偷说,当面他还是严父,怕他翘尾巴。

贺长风道:“前几天,我和肉联厂的领导打招呼了,咱村养的公鸡等过年的时候他们收。价格比市面上低一些,但能包圆!”

贺建国道:“行,省心了。”

贺长风跟他爸闲聊天道:“亏得去年的粮食大丰收,今年养猪、养鸡还用粮换野菜全靠村里的粮食多。”他们村里的家底还挺厚的,一般真禁不住。

瞧着养牲畜挣钱,但平常都是用粮食喂起来的。

贺建国道:“待会儿我去跟徐建设说说……让他把米糠分咱们点,他们的年产量比咱们还多,他们村那几头猪也吃不了。”这也是互利互惠的事儿,他们村出钱也行。要是以前想用米糠卖钱还不能呢,主要怕徐建设又开始酸。

说话间,白秋跟着大伙儿把单子上的干菜都运上去,板车上放的东西上尖。用好几跟手指粗的麻绳捆了好几道,才给绑严实了。

贺长海人稳妥不爱说话,送货这活儿他干也很合适,贺长风会带几趟,等送熟了他这就不去了。

贺长风看着白秋的正在那边擦汗,走过去偷偷给白秋塞了一个大虾酥糖。随后道:“我走了。”

白秋嗯了一声,拿糖的手心都在微微的发热。

好在俩人平常就要好一些,小动作别人也没人注意。贺长风走了之后,白秋拆开外头黄色的糖纸,咬了一口很酥里面还带着香甜的夹心,酥糖从他的嘴巴里化开,顺着嗓子能甜到心里。

……

贺长风是先送货去县城,随后再到外县,干菜虽然轻但很大一包。把这一千斤送出去之后。车里终于不像之前满的那么吓人了。

等三商店的人点清之后,贺长风才走,别的地方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唯独他们县里是每个月来结账,已经送过几次了,估计等下次来就能再还一次钱了。

兄弟俩带着另外五百斤干菜轻装上阵去了松林县。

贺长海看着贺长风稳稳当当的开着拖拉机,心里也有些感慨。

贺长风道:“等过些日子,我想去一趟省城。”他们的干菜上一次在省里卖的也挺好的,但就是距离远。一直没腾出来功夫去。

贺长海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大的野心:“这还不够卖呢,为啥还去省里?”他觉得能维持现在这个样子就不错了。

贺长风道:“你还不知道咱们县,这都是暂时的。现在已经有不少村里也学着弄干菜了。”晒干菜也没啥技术,大伙儿都会晒。等回头别人的干菜也上来了,未必就只吃他们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