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八零土著沉迷美食 第51节(1 / 2)

加入书签

尚玉华一看小姑子脸上的表情,就知道方秋椒是动心了。

尚玉华无奈地笑道:“不挣工分,我们一大家子都吃什么?”

粮票只有城市户口有发,农村户口可没有。

方田村每个人都有人头粮,但人头粮是绝对吃不饱的。像方小博和方夏,方田村还会有一份补助粮,可加起来也不够。

往年是方秋椒挣的工分多,加上柴英秀和尚玉华两人,还有家里的人头粮,才有富余的。

今年方秋椒出去在外面开店,注定是挣不了多少工分。这么一来,家里的粮食肯定要少。

就算方秋椒开店那边能挣到粮票,可她长期到底能挣多少还不知道,家里是不可能舍下工分不挣。

方秋椒想了一通后,皱眉道:“回头我多要点粮票,不再只要钱了。到时候结余一个月看看,能攒下多少粮票。”

柴英秀拉着女儿进了屋,怕她有压力,道:“城里人也没那么有钱吧?天天吃好吃的。你别想那么远,钱够花就行。咱家现在轻松了,不比以前。”

方夏却道:“不能那么算。城里多少人?椒椒就一个人,放开了卖,八只手都喂不过来那些嘴的。”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至少十万计。城区的人口密集,而且经济水平最高,是消费的主力军。就湖市的两个城区,人口也有几万。

“那是。”方秋椒认可方夏的看法,“城里太大了,走起来和赶路一样。而且城里特别奇怪,有些路看着挺近,走起来就远得不行。”

方小博问:“椒椒,那是为什么啊?”

“因为城里路直,但是又绕。”这回|回答的是尚玉华。

不常去城里的柴英秀听懵了:“又直又绕?”

方秋椒道:“直是因为路修得直,绕是因为中间过不去,只能顺着直路走,白走可多路!”

不像村里,很多路是前面的人踩出来的。至于怎么踩?那当然是怎么方便怎么踩。

说着话,尚玉华想起来伙房:“饭估计好了,我去做菜去。”

方秋椒大声道:“辛苦嫂子,明儿我来!”

“那嫂子可就等着了,晚上就少吃点。”

尚玉华笑得厉害,小姑子走了几天,他们不止想小姑子,也想小姑子的手艺。

尚玉华终于懂了,为什么当初丈夫说——那些城里人恨不得踩着雪上自家来吃顿。

吃过好吃的,就像那句话——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尚玉华去做饭,柴英秀也去忙活。

方秋椒坐下来,找上方夏。

兄妹两面对面坐着,方小博挨着方秋椒,乖乖坐在一边听。

方秋椒苦恼地问:“小哥,我租到了店面,可是发现没桌椅,碗筷也没有。”

方夏沉吟瞬间,想了一下,然后道:“碗筷肯定要买,这个不用说。有了碗筷,洗碗筷,洗菜的东西你也得赶快备上。”

“至于桌椅,我建议你弄些长桌子和条凳,不占地方,还好收拾。”

方夏又问:“二手家具市场是不是还没开?等回头开了,你找大哥一起去。有空也可以去收购站问问,据说有时候那边会些收家具,价钱也便宜。”

方春笋在家具厂干活,对家具是在行的。

收购站则是废旧物品收购的地方,有些二手家具会流入,再辗转人手,卖出去。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去跟人淘换家具,等一个月一次,不知道能不能卖掉家具的二手市场。

“还可以去收购站的吗?!”方秋椒就没想起来收购站这个等于“垃圾站”的地方。

现在的收购站可没什么名气,还没到爆发下乡淘古董的时候,收购站也没成为“宝地”。

得了主意后,方秋椒又问了长桌子的讲究。

方夏问过她房子客厅的长宽,拿着纸笔给她算了个大概数据。

桌子的长宽要够用,但摆放下去,还要留出让客人行走的距离。

两人商量一通,在纸上写写画画,看得方小博眼睛都冒圈儿。

方小博暗自头疼:怎么哪儿都用得上算数啊?!

忙完正事,饭菜也好了。

家里人坐上桌,说着话吃饭。

等到饭后,方秋椒拉了尚玉华去自己房里。

方秋椒问她:“嫂子,你想把小博送去城里上小学吗?”

尚玉华心里跳了一下。

小姑子怎么知道她在想什么?!

她的心思明明一句话都没吐露啊?

作者有话要说:上辈子椒椒没有系统,田庄能好一个是身体强,一个是被照顾得特别好。

关于穿书女看上男主,她看的是本言情书,男主肯定写得很好很好。她看的不是我们这本,哈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