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1 / 2)

加入书签

好像并没有。有人问宋芳芳了,宋芳芳只说他们是同志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宋芳芳还说她近几年不考虑恋爱结婚的事。赵安民也说他和宋芳芳没有超越友情的关系。

既然如此,那鲁圆为什么和宋芳芳闹翻了?

鲁圆不高兴了呗。过去赵安民多避嫌呐,从来不单独和年轻的姑娘相处。现在赵安民不仅会和宋芳芳一起去县城里的废品站,他们还经常在一起讨论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两个人都说没有谈恋爱,就是朋友和同志。可谁看不出来赵安民对宋芳芳有好感呢?现在是朋友不代表以后不能谈恋爱结婚啊。

刘山了然的点点头。

在宋芳芳前世的记忆里,她和赵安民并没有如此亲近过。大概因为前世她不知道高考会恢复的事,虽然平时也学习,但也只是翻翻旧课本。并没有像这一世一样,复习完了旧课本,又去废品站找其他的书看。

宋芳芳既然知道高考会恢复,国家也会越来越重视高学历人才,上进的她当然不会得过且过。参加高考并且考上大学,只是她必定会达成的一个小目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才是她的目的。所以她的求知欲不仅仅局限于参加高考所需要的知识,而是像海绵一样努力的吸取所有能够获取到的知识。

宋芳芳上一世没有能够读大学,只是在夜校里念了会计专业,一辈子都从事财务工作。这辈子她想换一个活法,虽然还没有想好考大学要考什么专业,但现在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眼界和见识,总是没有错的。

上一世宋芳芳和赵安民的交集不多。在宋芳芳和刘建军结婚之后,她就更不可能和赵安民这个男知青有交集了。

但是这一世,宋芳芳努力的攫取知识的姿态,大概是入了赵安民的眼了。赵安民对宋芳芳的态度也和上一世截然不同了。

虽然双方都说是朋友和同志,但是这两个人在志向和心性上的一致,还真是有种颇为合适的感觉。

刘山刮了一下苏玉的鼻子,她们闹翻了,你幸灾乐祸做什么?

苏玉嘻嘻笑道:她们以前都看不惯我,嫌我太娇气,她们俩好得和什么似的,总排挤我。现在她们俩反倒因为一个男人闹翻了,我还不能幸灾乐祸了?

说是别人排挤她,其实刘家村的知青还是颇团结的,知青内部并没有闹出什么大矛盾。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女知青和苏玉志同道合,关系特别亲近,所以苏玉才觉得是别人排挤她。其实是人家太上进了,而苏玉太不上进了,跟不上别人的步伐。

宋芳芳和鲁圆闹了矛盾,其他的知青支持谁?,本村的男知青基本都听赵安民的,女知青都听宋芳芳的。他们俩是知青里的风云人物,也是知青们都信服的人。正因为有这两个男女知青的领袖,本村的知青们颇为团结,所以刘家村并没有发生过本地的村民欺负外来的知青的事件。

男知青都站在赵安民和宋芳芳那边,相信他们没有恋爱,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认为就算是他们恋爱了,也不关鲁圆的事,因为赵安民从来没有回应过鲁圆的喜欢。男知青们都认为鲁圆是在无理取闹,认为她没有资格干涉赵安民和谁谈恋爱。至于女知青,也有一大半也是这个看法。觉得鲁圆为了一个不喜欢她的男人和好朋友闹翻了,是非常不值得的。但也有几个女知青,是比较同情鲁圆的,她们觉得鲁圆那么喜欢赵安民,喜欢了好几年了,那么作为鲁圆的朋友,宋芳芳就不应该和赵安民走得太近了,哪怕是做朋友呢?觉得她为了和鲁圆的友情,也应该对赵安民避避嫌。

那你觉得呢?,刘山随口问了一句。

我觉得鲁圆完全是自取其辱。她喜欢了赵安民几年了,赵安民都没有一点回应,平时还尽量避开她。那她就该有自知之明,换一个喜欢的对象。难道因为她喜欢了赵安民好几年,赵安民就卖身给她了,不能喜欢别的女同志了?

这真是很苏玉的想法。她的确就不是那种会强求别人的感情的人。据刘山所知,当初苏玉刚刚下乡来插队的时候,见到了分外出众的赵安民,也喜欢过他几个月的时间。等到发现完全没有可能,绝对不会得到赵安民的回应之后,她就又轻而易举的收回了那份喜欢。

年轻人碰见出众的异性,欣赏或者喜欢都是极其正常的。刘山觉得像苏玉这样明白现实,不盲目执着,不强求感情,也是挺好的。

至于宋芳芳和赵安民这两个书呆子,我还觉得他们俩挺般配的,毕竟都那么爱看书。万一他们找一个不爱看书的对象,哪有什么共同语言?还不如他们俩凑合在一起得了。

苏玉这个学渣竟然还嫌弃爱学习爱上进的人是书呆子?

刘山真是啼笑皆非。

第151章

苏玉嫁给刘山第二年就怀孕生子。对于数代单传的刘家来说, 刘山已经算是完成了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

刘爹和刘妈也没有奢望家里还能出现第二个孙子,所以对于结婚后就利落的怀孕生子的苏玉是非常满意的。

因为有基因调节仪的存在,刘山的身体在基因层面上来讲, 绝对是健康的。也就是说他不会像是世世代代的祖辈们那样想要孩子很困难。而是想要孩子就可以要。

不过他对孩子的数量没有什么要求,有了一个儿子,满足了父母和妻子的期待就行了。至于将来还要不要更多的孩子, 就看苏玉的决定了。她不想再生孩子的话, 那就不再要孩子了。她若是喜欢小孩,想多生几个, 那么刘山也养得起。

现在不是古代社会,古代的法制不健全,一个家族要人多势众才不容易被外人欺负。但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 特别是在城市里, 所谓的人多势众已经基本不成立了。相反还要考虑分给每个孩子的财产,教育资源之类的。若是不能给孩子们提供很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那还是不要生那么多孩子比较好。

知青那里纷纷扰扰的, 哪怕女知青鲁圆单方面对宋芳芳冷暴力的态度,可是近一年的时间下来, 赵安民和宋芳芳还是依然故我, 他们一直走得相当近,一起学习进步,并不在意外界的目光。而且他们也的确没有谈恋爱,只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圆的态度显得越发的不占理了, 哪怕曾经同情鲁圆,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几个女知青都反过来劝说她了。

因为赵安民确实不喜欢鲁圆,她坚持下去又有什么结果呢?

而且一年多了, 宋芳芳也确实没有和赵安民谈恋爱,那鲁圆对宋芳芳的态度就完全是无理取闹了。

这几个女知青也渐渐想明白了,感情的事不能强求,不管鲁圆多么的喜欢赵安民,多么的痴情执着也好,赵安民就是不喜欢她。那也不是赵安民的错,赵安民完全有权利选择他喜欢的姑娘去恋爱和结婚。

不管鲁圆单方面喜欢赵安民有多么深,又付出了多少感情,那也只是鲁圆自己的事。不能因为鲁圆的付出,就强求不喜欢她的赵安民和她在一起。

没有人站在鲁圆那边的情况下,她也渐渐颓了。原本鲁圆还觉得自己占理,觉得自己和宋芳芳是朋友,宋芳芳就该和她喜欢的赵安民保持距离。

可现实让她明白,她的喜欢就是她自己的事,不能要求别人为她的喜欢去付出。哪怕是朋友,也没有理由为了她选择委屈自己。

向来以自我的为中心的鲁圆好像现在才发现世界不是以她为中心的,周围其他的人,朋友也好,陌生人也好,都不会像是父母家人那样惯着她,对她百依百顺的。痴心喜欢的男人,不会因为她的痴情就喜欢上她。真心相待的朋友,也不会在她无理取闹的时候一味的顺从她让着她。

这个在家里备受父母长辈和哥哥们溺爱的姑娘,好像一下子看清楚了现实世界的模样,忽然就长大了。

这一世乡中学招新老师的时候,刘建军照样拿着推荐参加考试的名额去和女知青们套近乎。

宋芳芳不动心,不代表其他的女知青不动心。下地种田对于城里的姑娘来说,确实太苦了,若是能换成在教室里当老师的工作,那不知道要轻松多少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