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幺儿的科举之路 第111节(2 / 2)

加入书签

正经的二甲进士大多看不起三甲那些如夫人们,清流们看不上那些暴发户勋贵,至于商户出身更是处在金字塔底层。

而到了外戚一脉,尤其是极受君王宠爱的妃嫔,对于广大清流而言,其性质也就比宦官好上一些。都是靠着皇帝的宠爱,才有诸般显赫的地位。

裙带关系,哪怕到了现代,也是要招致许多闲话的。因而其实对于清流一脉,有女入宫往往并非是什么好事。更甚者,有些狠心的家族还会直接扯断其中牵连。

沈煊趁着皇帝沉思之际,心中迅速组织着语言。

“陛下,吴家在江南盘琚已有数百余年,能够历经两朝丝毫不见衰落。曾经更是清流一脉翘楚,朝中清流世家与之交好者甚众。然而如今在士林当中,反倒声明不及往昔。”

“经此一役,虽有一时煊赫,然而以长久看,却是未必有益。”

说到底,太上对吴贵太妃对吴家一次次的偏宠,已经着实触动了文人士子那颗敏感的神经。

商有苏妲己,唐时杨玉环,文人们大都不会觉得是皇帝昏聩,才导致种种祸国之径。反而会将其中罪业归咎于“妖妃”之祸。

对养出了一代妖妃背后家族更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了。

听到这里,天成帝反倒募的笑出了声。看着眼前沈煊更是目露欣赏。

“沈爱卿所言,倒与朕之重谋一般无二,沈卿果然有国士之才。”

沈煊吓得赶紧拱手。

“陛下谬赞,臣不过微末见解,哪里能及得上与几位大人。”

谋臣这可不是他想要的名头,实务一道才是他想给自个儿的定位。

历朝历代,真正能为的谋士有哪个最终下场好了的。

“沈卿何!必这般谦虚,朕倒是觉得,沈卿之才,远不止当前种种。”

想到地动时的种种,天成帝更是觉得,沈煊此人,不仅博学多闻,更是有着诸多奇思。还是个难得的通透人儿。

沈煊“………”陛下怕不是对他有什么误解?

听得沈煊一番劝解,天成帝也觉得自个儿心中郁气好上了不少。

心里头对于大肆敛财的吴家,更是记上了不止一笔。

“沈卿一向颇有奇思,对如今国库空虚,可有解决之策?”

说白了,就是闲如今税收太少,不足以支撑国家运转。其实说到底还是吏治问题,太上一向宽仁,又有江南吴家大肆敛财,这才导致国库入不敷出。

只是这会儿子,就算陛下有肃清吏治之心,也绝非一时之功。甚至还会受到诸般阻挠,反倒给了宁王一系可趁之机。

“不知陛下可有重开海路之心?”

要知道,在原本的宋朝,光一个海上丝绸之路便可撑起大半个国库税收。

“臣曾细细查过史料,结合当时一些文献,臣大胆做出预估。前朝嘉明帝时期,光是海上贸易所得便占据大华国库收益一半不止。”

“哦?若是如此,大华末期怎么入不敷出,甚至连海司都被迫关闭?”

话刚说完,天成帝便不由讽刺的笑了出来,若是沈煊所言不差,前后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其中原因还用说吗?

不过又是一群国之硕鼠罢了。前朝末期,吏治混乱如此,更别提海司了。

沈煊当做没看到对方表情变化,仍旧一板一眼解释道:

“嘉明帝时期,官中船只出行,必然有装备精良军队守卫。且数次召集匠人,改良船支。这才使得官中船只少有损毁。”

“然而至前朝末期,据数据来看,船只损毁数目已然七七八八。”

损毁肯定是多了,但是不是真这么多就可就有待考究了。那些“损毁之物”又到了哪位的手上就更不好说了。

朝代末期,朝堂之中,不仅吏治昏聩,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也弱了不少。

!即便现代,偷税漏税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天成帝自然听出了沈煊的言下之意。若是海司真有这般收益,倒真要好好考虑一番。

不过目前摆在眼前的还有一事。

“这是看我国忙于地动,无暇顾及。居然胆敢这般挑衅。”

即便当日朝堂之上,天成帝已经发过一次火了。然而此时提起来依旧怒不可遏。

小小倭寇,居然这般挑衅□□上国?

“陛下,倭寇一事决不可轻纵。”

“且其国人素不以贼寇行径为耻,若是此番轻纵,难免纵其轻狂,那么沿海百姓将会永无宁日。”

倭寇扰民对于海岸百姓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然而这般大规模的入侵却也少有。偏偏还赶上这般好的时机。

沈煊不由怀疑,其中会有倭国政府力量支持。许是试探些什么也说不定。

天成帝同样也有此想法。

“朕三日前已经派遣威烈将军前去相助,势必让此弹丸小国付出代价。”

天成帝说话时一张拳头紧紧握在一起,可见怒极。

帝王一怒,浮尸千里。然而沈煊心中却有些不好的预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