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幺儿的科举之路 第8节(2 / 2)

加入书签

再是清高自诩的人,难道他还真能食清风饮朝露不成?只要不以不义之道索取财富,自己奋斗来的小钱钱难道它不香吗?

沈煊的想法没持续多久,便被下人请进书房,入门便见一位中年文士正在提笔写字,面上端的是一片严肃。见到二人,头也未抬便道“先坐着吧”。沈煊二人便找了就近的塌坐了上去。

大概等了一刻钟左右,只见庞举人放下笔后,抬起头看向二人“你二人可!是子敬的弟子?”子敬便是夫子的字。

二人连忙起身回到“是,听夫子说起庞老爷学问精深,我二人特意前来拜见。”

“如今可有了功名?”

“我们师兄弟均是今年过的童生试。”

二人听到这里均是大喜,想不到庞举人居然如此大方,这房间里的书光他们看到的都有好些以前从未见过。旁人藏着都来不及,哪里会借出去给外人看。这庞举人果然不负提携后辈之名。

回去的路上,小心的捧着那些稀有的书籍,沈煊心里感慨道,这个时代虽有如“土包子兄”这般嫉妒贤能之辈,但也有如“邻居秀才”庞举人这般风清朗月的文人士子,不藏己私,才能使寒门士子一代代薪火相传,而不至于在世家的绝对优势下难以为继。

回到家里,家里人早知道沈煊今日要去拜访一位举人老爷,个个紧张的不行,那可是县城里的举人老爷啊,听着便觉得高不可攀,平日里也听说过这些老爷们如何威风,便是县令大人等闲都不能对人家如何,那些个商户们又是如何争相巴结,却连人家的门都进不去。现在,家里有人居然要跟举人老爷搭上关系,可不得紧张的很吗?

就连一向淡定的沈爹这会儿子也是坐立不安,虽然知道自家儿子一向聪明懂事有分寸,但这会子也怕儿子哪里做的不合举人老爷的意,犯了人家的忌讳。要知道那些个大人物,心思可不是他们这些个升斗小民能猜破的。

待看到宝贝儿子回来时抱着一堆东西,面上也是少有的愉悦,心里头蓦然松了一口气。没得罪人家就好。又想到儿子这般高兴,便想去问问怎么回事,还没来的及开口,就见儿子已经被团团围住。!。

“这举人老爷长什么样子啊,是不是跟传说的那样高大威风”沈大嫂张氏急忙问道。

“高大威风”?沈煊汗了汗,想到庞举人那幅清瘦俊逸的样子,跟高大威猛这个词……

还没等沈煊说话,他娘又赶紧问道,“这举人老爷的家里是不是特别富贵,吃东西的碗筷都是银子做的”

还是他爷爷比较靠谱,小心翼翼的摸着被他放在桌上的书籍,问道“这些怕是寻常店里面都买不到吧?”

“是啊,这些都是庞举人的珍藏,暂借我们一用,改日是要还回去的。”

话音刚落,众人目光便都转到了那堆书上,虽然她们看不懂是什么,但那可是举人老爷的书啊,定是沾着贵气儿的。

他娘更是赶紧道“这么些金贵玩意儿,你还敢随便放桌上,还不赶紧好好收拾起来。”

他爹居然还搭腔道“既然是人家的书,就得小心点用,万不可折损了去。”

我的亲爹啊,您儿子您难道不了解,他什么时候用书不爱惜了,前世上学的时候,用的人家的旧书,他还都好好的给包了书皮,除了笔记,他可是从不乱画的。如今这书本更金贵了,他连一些心得都是专门用本子记的。

看来他还是低估了举人这两个字的威力。

无奈的看着家里众人恭送佛爷的表情,沈煊抱着这堆书回了房里。把书小心的放在书桌上,沈煊从中拿出了一本《嘉明帝本纪》来。

自从知道自己生在一个没听过的朝代后,自读书以后,他便极力搜寻相关史书,最终知晓历史便是从前朝便开始拐了个弯,但奈何事关前朝,就算有也是如通史一般,记录不甚详细,其中又多有些政治倾向在内,难辨真假。

他在庞举人家里看到这本书时,便有些心痒难耐,如今一看,他几乎所有的疑问都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第19章 嘉明帝

说起前朝皇帝嘉明帝,不得不说真是一代传奇。

晚唐时期,内败,宦官当政,又有各地节度使虎视眈眈。

先是宪宗于大明宫为宦官所杀,太子李桓继位后又是各种荒淫无度,这时宦官便已将神策军(唐代中央禁军的名称)收入囊中。在内把持朝政,操控党争,于外勾结各地豪强,致使民不聊生,叛乱四起。

从盛唐的万番来朝到唐末的易子而食也不过百来年而已。

嘉明帝便生在这样一个极度动乱的时代,出生时便被遗弃在寺庙门口,被一个念经的老和尚捡了回去。倘若你以为这是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故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嘉明帝在寺中的日子还是非常不错的。

说来也是好笑,盛唐时期佛教大兴,及至唐末国势衰微,影响最小的也偏偏是各地的寺庙僧侣。

后世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当时各地稍有规模的寺庙都坐拥颇多“佛田”,并雇佣许多佃户为其劳作。

甚至宪宗时期,皇帝为求长寿还曾以”千金迎佛骨”。更进一步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

身处其中,起码可以说衣食无忧。

据说明帝自幼聪慧异常,极得老和尚喜爱,在寺中也颇有些地位。但平素谦逊有礼,对归附于寺庙的诸多佃户也多有宽容,遇上个灾年还会劝说寺中前辈减免租金,甚至会亲自教一些农户子念书识字,在当地极得人心。

待到各地叛乱四起,嘉明帝顺势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揭竿而起,追随者甚众。且每每攻占一个城池,便严加约束军士,不可有扰民之举,违例者,必有重责。

但到了世家豪强这里,便没有这般客气了。建立“议罪台”,将素日里欺压民众的各地豪强当众宣判罪行。虽说初时受到许多阻碍,甚至嘉明帝本人几度遇刺。但是最终成果斐然,毕竟这是乱世,像来是枪杆子出政权的。有兵有武器自然也就有了话语权。

且嘉明帝本人也是极其大方,当时收缴的财务大多分予诸位将士,甚是连小兵卒也能偶得一二赏赐。所得田产也悉数分给贫民。

可以说,除了地方豪强之外,他这一举措可以说!说是邀尽人心。而嘉明帝仿佛天生精于政务,又得多位能人辅佐。其所辖之地,不出几年,民众的生活条件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仁义更是广为百姓所称颂。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不是随便说说的。据说明嘉帝攻城之时,还有城内百姓偷开城门相迎,甚至还有些个兵将不战而降。

但这位却又是极为稳的住的,在众多藩王争相对外扩张之时,反而守着其下的几座城池,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其后更是许多流民百姓争相来投,才顺势扩张领土。

这样缓慢的扩张之路也是持续了许多年。待到势成之日,可以说是势不可挡。最终在嘉明帝四十又五之时,建立华朝,完成了全国真正的大一统。避免了五代十国的乱像。

嘉明帝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励精图治,极力发展农业,更是派遣船队出海搜寻良种,数次后终于有所收获。并在各地实验后推广,且在国库丰裕后几次减免赋税,这些举措更是使嘉明帝的威望到达了顶峰。

其后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更是大力扶持寒门子弟,在各地建立官学,且在其中设立藏书阁,供学子借阅。据说这位原本是想在各个府城设立藏书楼,以供天下学子,后来却不知为何不了了之了。也是一大遗憾之处。

但其对于佛门的做法,却令人颇为诟病。按理来说,明帝幼时长于佛门,谋事之时也多得佛门帮助,上位后理应对其有所忧待。

但事实正好相反,就如宋□□赵匡义,黄袍加身之后立马便是杯酒释兵权。登基之后更是对武将多番打压,重文轻武的明明白白。及至最后,被外族欺辱至此也未尝不是这个原因。

同理,正因为嘉明帝长于佛寺,所以更清楚这佛门的能量及其盛行的弊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