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返1985 第8节(1 / 2)

加入书签

“你心里有底就行。”都是过来人,周建业也没继续唠叨。

办离婚和结婚的不是一个人,前天林和平搞的比周建业还老,今天穿戴齐整,光鲜亮丽,周建业虽然还是白衬衣黑裤子,但他出来的早,空气中还有寒意,就在外面套个卡其色夹克衫,以致于隔天再去,也没被认出来。

林和平拿着崭新崭新的结婚证,走出民政局,长舒一口气,“真跟以前不一样了。”

周建业看着新鲜出炉的结婚证也不禁感慨,“是跟以前不一样。”转向他的新婚妻子,满面轻松,“林女士,供销社走起?”

“农贸市场。”林和平道。

周建业:“你家没鸡鸭鹅?”

不该啊。

农村人不养几只鸡鸭,不把房前屋后种满菜,都会被嘲讽不会过日子。

林和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还是个女娃,她父母还愿意供她上学,想来他那对岳父岳母是个明事理,会过日子的。不然也没钱供她上学。

林和平:“想让你岳母念叨,来一趟把她养的鸡吃了,就去供销社。”

老一辈都很会过日子。

周建业不由得想到去年回家探亲,他们家小院里的鲜花变成青菜,做饭的时候他妈不舍得多摘点,吃饭的时候还跟她爸念叨,过些日子可以种什么什么。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家多穷。

周建业当时抱怨一句,他妈闲的,险些被他爸揍一顿。

“想什么呢?”林和平见他不吭声,走路心不在焉的,“没去过农贸市场,还是嫌那边脏?”

周建业回过神,“没有。我在想是买一只鸡还是买两只鸡。”

“一只。我大弟和大妹妹不在家,五个人一只够了。”

周建业本来随口一说,闻言想起一件事,“今天是你我领证的日子,还不办婚礼,要不要把你家亲戚叫过来,一块吃顿饭?”

林和平的爷爷奶奶早已去世,同林和平家最好的便是她二叔。

他二叔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大的比宁宁大两岁,跟林平安一起在造船厂上班,不在家。小的比宁宁小两岁,上五年级,到秋升初一。

周建业第一次登门,怎么也得把老村长夫妻俩请过去。毕竟,老村长帮了林和平不少忙。

这样就又多了五口人。

“买两只吧。”林和平道。

到农贸市场,周建业买两只大公鸡递给林和平,不待林和平有所反应,就让人给他弄两条鱼,再割十斤猪肉。

饶是林和平知道他不差钱,也被他的大手笔吓一跳,“十斤太多。”

周建业:“七毛钱一斤,几块钱而已。”

同为过来人,林和平瞬间明白他的意思,几毛钱一斤的猪肉,现在不吃,以后想吃也吃不到。

“你一个月才多少钱。”林和平攥着鸡过去提醒他,现在的肉比三十年后便宜,可现在人均工资低。

周建业:“不多。猪肉还是能吃得起的。”接过鱼和肉,不给林和平说话的机会,朝供销社走去。

林和平都不记得供销社在哪儿。昨天还特意让老村长带她在县里转一圈。

发现周建业知道,林和平不禁问,“你怎么对这边这么熟?”

“我们部队里也要吃饭,经常出来采买。”周建业道,“以前我也往这边来过,探望老战友。”

林和平知道他说的“以前”是上辈子的事,怕戳到他伤心事,“有了这些,我觉得没必要去供销社。”

周建业:“喜糖!”

林和平没话了。

周建业张口要二十斤喜糖,差点把人家售货员吓晕过去,林和平顿时想离婚——这个倒霉催的,以为这里是首都呢。

单手推开周建业,林和平跟售货员解释,“办喜酒。”

售货员收起一脸“见鬼了”的表情,很是为难地说,“我们这里最多且最便宜的那种才十来斤。”

林和平回头瞪一眼周建业,听见没?半吊子!

周建业算过,一人十颗糖,他俩绕着村子转一圈,必须得几十斤。

谁能想到堂堂一县城,最大的供销社里连二十斤糖果都没有。

果然回到了从前,一切的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

售货员担心俩人再打起来,小心翼翼地问,“姑娘,还要吗?”

林和平:“每样称四五斤,放在一块。”转向周建业,没好气地说,“掏钱。”

周建业掏出几张大团结下意识想递给售货员,递到一半转给林和平,“领导,给。”

售货员扑哧笑喷。

林和平又忍不住瞪他一眼。

周建业转身出去等她。

随后两人拎着东西去给林宁宁买自行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