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贵妃裙下臣 第67节(1 / 2)

加入书签

何元士眼神一瞄,心中便已有数:“陛下,不妨先将袁天师召入宫中见一见,再做定夺。”

李景烨沉吟片刻,随即点头,又添了句:“将他请进北边的大角观吧,就说——是朕命他来,替蒲州铸造铁牛一事祈福。”

此事便算定下。

另一桩更令他牵肠挂肚的事,却迟迟未提及。

眼前的桌案上,除了盛参汤与汤药的瓷碗外,还放着一方才进贡而来的于阗美玉。

不知怎的,白日他一见此玉料,便想起了丽质。

玉料润如凝脂,白如梨花,质地上乘,正与她白皙无暇的肌肤相衬。若能做成玉镯,由他亲自替她戴上,定十分好看。

可惜,她并不在身边。

“可去过钟家了?”他慢慢收回视线,压下心底异样的情绪,淡淡问。

何元士的后背又开始渗出冷汗,忙敛眸躬身,禀道:“去了,已见过贵妃,将陛下赠的礼送去了。”

李景烨没出声,只微调了下坐姿,不自觉地挺直后背,等着听她的反应。

何元士顿了顿,飞快地斟酌道:“贵妃令老奴代传谢意,请陛下顾好自己,不必挂念与她,又道舍不下大娘,会留在钟家伴其到出嫁。”

李景烨闻言沉默,心中有掩不住的失望与烦躁。

若她对他所赠之物感激欣喜,也希望能重回宫中,与他相见,何元士的回复根本不会这般轻描淡写。

她仍要留在钟家等着钟家大娘出嫁,可见心中没有半点悔意。

他身为天子,已主动让步示好,她却无动于衷!

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他,先前近一年的时间里,她的柔顺、温婉都是假象。她仍是那个才入宫时,倔强不肯低头的她,不曾因这几月的消磨而改了性子。

是他疏忽了。

可他想要的不过是她能忘掉其他,彻底属于他一个人。他给了她人人羡慕的宠爱与荣耀,却始终没能打动她。

她到底想要什么?

何元士看着他变幻莫测的神色,忖度道:“陛下,贵妃从小与大娘相依为命,想来的确感情深厚,定盼着能见大娘风光出嫁,做个好人家的夫人,留在钟家,也情有可原。陛下若得空,不妨到婚仪那日,亲自观礼,如此也给足了钟家面子,更了了贵妃的一桩心愿——”到那时,贵妃定不会再拒绝陛下的好意。

李景烨却怔怔的没有说话。

“做个好人家的夫人”——一个是寻常人家的正室夫人,一个是权贵之家的妾室。

他似乎想起了什么。

“罢了,就照你说的,到时,朕亲自出宫去观礼。”

“这块玉就照贵妃的尺寸,做一对玉镯吧。”

……

蒲州城中,裴济才将主持铸造事宜的兵部尚书陈应绍亲自送走。

他负责俭校事宜,自来此处,便先往城中才筑起的冶炼之所巡查,随后又每日阅览各地铁矿送上的奏报,理清各方运输路线。

大半月下来,此处事务他已基本心中有数。

工程才刚开始,陈应绍的行止尚都合乎规矩,只不知两三个月后,是否还能如此。

回到屋中时,石泉已等在一旁。

他瞥了一眼,将屋门阖上,这才回到案边坐下,问:“怎么样?查到异处没有?”

石泉先摇头,随即又犹豫一瞬,慢慢点头:“陈尚书倒没什么异常之处,办事大都是照章程来的,在城里的居所也未越过仪制。不过,今日他似是在酒肆中与一人同饮,后来那人还进了陈尚书的居处,逗留了一个多时辰才离开。”

裴济凝神听着,问:“可知是何人?”

石泉道:“正是不知,才觉蹊跷。那人非蒲州官员,也非京中官员,看二人行止,也非过去旧识。若是负责运输、开矿、铸造事宜的官员派来的信使,何不光明正大到衙署中来?况且,我观那人身上透着股行伍之气,应是出自那处的军中。”

铁矿本就关乎军中兵器的铸造,一旦与军中有所关联,势必不能掉以轻心。

陈应绍能担兵部尚书这样的要职,的确是有真才实干的。

当年,他由先帝提拔上来,这些年里但凡办差,杜、裴二人都着意安排一二与之地位相当者互为掣肘,朝中知道他偶尔克制不住贪念的人并不多,却也并非没有。

万一有人利用这一点暗中牟利,后果不堪设想。

裴济面色严肃,斟酌片刻,问:“那人是否还在蒲州?”

石泉点头:“宿在城中逆旅。”

“暂不必让旁人知晓,仍暗中盯着。”裴济看一眼桌案上堆叠的奏报,“明日你悄悄去寻皇甫靖,换他派人跟着,那人若离开蒲州,定要摸清他回哪一处。”

石泉低声应下。

“明日,咱们便收拾一番,后日启程回去。”

他只负责俭校事宜,并非常驻此地的官员,早晚要回去。若真有人要趁虚而入,定会等他离开后再大张旗鼓行事。他恰好先离开,趁这个机会将对方摸清。

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离京久了,也有些挂念。

……

转眼四月初六,兰英与魏彭婚期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