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2章(1 / 2)

加入书签

店里人手不够,司南都去了后厨忙活,从早到晚一刻都不得闲。

总店地方本就不大,一下子来了这些人,雅间坐不下,干脆在后院临时搭了几个草棚,摆上石桌石凳。

举子们不仅不嫌弃,还觉得颇为雅致,时常吃着吃着作出诗来。

唐玄下了衙,就在后院等着司南。

司南再忙都会亲手给他做晚饭,或者两张葱油饼,或者两碗白米饭,配上一盅荤素搭配的小火锅,饱腹又暖胃。

唐玄吃完,就在杏树下坐着,不紧不慢地给弓打蜡。

司南逮着工夫就会出来看看他,要么送两块甜糕,要么换一盏热茶,俩人拉拉小手说说话,甜得像热恋的小情侣。

偶有举子看不惯,露出鄙夷之色,说他们有辱私文。

不用司南开口,旁边的客人就怼回去了:你们是外地来的,不了解状况,司小东家和燕郡王一路走来可不容易,俩人要是不成亲,咱们汴京城的百姓都不答应!

举子闻言大惊,那位是燕郡王?

传说中一箭封喉、可止小儿夜啼的燕郡王?

京城举子笑而不语。

没跟小东家在一起的那会儿,谁见了燕郡王不是绕着走?如今呢,街边的摊贩都敢跟郡王搭话,郡王虽不苟言笑,却会停下点点头。

都是司小东家的功劳啊!

外地举子听得一愣一愣的。

不愧是京城啊,男人和男人都这么光明正大。

终于忙完了,司南沾了一身火锅味。

唐玄的洁癖症暂时关闭,牵着他的手往家走,边走边说家常话,又有种老夫老妻的味道了。

官家说进士锅很好,酸甜苦辣四味,是求学之路,也是人生之味。和司南在一起的时候,唐玄从不会惜字如金。

司南笑笑,那我明日做一份,你送去给官家尝尝。

唐玄点点头,又道:说这话时欧阳大人也在,他对展板上的诗文很感兴趣,若有好的可拿去给他看看。

司南面上一喜,若能得欧阳大人青睐,对举子们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我明天就让人整理出来,别管好的坏的全拿过去,兴许欧阳大人慧眼识珠,能看到寻常人看不到的优点呢!

唐玄勾了勾唇,没纠正他的胡乱用词。只要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郡王大人都觉得百听不厌。

司南摇了摇他的手,刚好有件事想跟你商量,今日我听子虚兄说有些举子家境贫寒,住不起邸店,借助在佛寺道观中,三餐不济

唐玄点头,声音微沉:虽然朝廷每年都拨钱拨粮,分到众举子手中却杯水车薪。若能考中还好,一旦落第,连回家的路费都难筹集。

每逢科举揭榜,众人的目光都放在了那些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上榜进士身上,鲜少有人关注那些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失意之人。

每年落第举子千千万,不知多少人贫病交加,无钱回乡,流落街头,甚至投河自尽。

我想了一个法子,从火锅店的盈利中拨出一部分钱,成立助学金,专门扶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让他们吃饱穿暖,安心读书,可好?

司南上小学和初中时,家里的火锅店还没开起来,父亲起早贪黑在街边摆摊,条件非常差。

学校了解到他的情况,除了原本就免除的学费和书本费之外,又免了他学杂费、校服费和餐费。

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司南很清楚,这在一个少年人心中埋下的是一粒怎样的种子。

唐玄停下脚步,看着他眼中晶莹的光,缓缓地说了声好。

他的少年,总是这般闪闪发光。

每一次,当他觉得少年已经足够好的时候,他总能变得更好。

***

司南向来有着极强的行动力,短短三天,不仅把助学金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还安排好了学子公寓提供给无钱住店的学子。

公寓中有被褥,有春衫,有用来温书学习的公共自习室,还提供一日三餐。

不是免费的,而是要写一首诗,或者赞美汴京城有多繁华,或者夸夸司氏火锅有多好吃。

一首诗,换一个床铺一个月的居住权。

至于那些被褥和春衫,只租不送,离开时要还回去,给下一届学子用。

这对学子们来说比免费的更珍贵。

司南在做好事的同时,照顾到了他们敏感的心。

司南此举,轰动了整个朝堂。

在此之前,无论是中秋宴,还是河北盐务,或者他开火锅店时想的那些怪招,对百官来说都是巧思,是小手段。

此时此刻,没人再这么想了。

科举取士,是一国一朝的大事,就朝廷都没办法顾及到每一个人,他区区一介商贾,却肯拿出大笔金钱,想出这样一个主意。

这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名声就能做到的了。

不用官家开口,户部侍郎便上折子,请求为学子公寓拨款。

东西二京收到消息的大商贾、大乡绅,但凡有能力的,或者真心为了学子,或者想博个好名声,纷纷慷慨解囊。

越来越多的学子公寓在汴京城中建起来,越来越多的钱流入了司南掌管的助学金账户。

司南做梦都要笑醒了。

原本已经做好大出血的准备了,突然之间,无数人来送血包了,这可真是

司南一高兴,做了九十九块步步高升饼,颠颠地送到官家面前。

官家怀着显摆的心思,转赠给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感慨万千。

燕郡王怎么就不是官家亲子呢?

倒不是说燕郡王有多好,主要是吧,大宋缺个姓司的皇后呀!

为了给司南长脸,也为了鼓励学子们,官家选了个天朗气清的好日子,去学子公寓转了一圈。

一口气看到这么多金光闪闪的大人物,学子们都傻了,根本不敢相信。

官家比往常更亲切,和学子们一起坐在公共自习室,温温和和地说了许多勉励的话。

那些站在朝堂顶峰的大人们,就那般稳重矜贵地陪同官家坐着,离学子们只有一桌之隔。

学子们眼圈都红了,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再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学子公寓不光方便了万千学子,还方便了小崽。

小家伙特意申请了走读,下了学就泡在学子公寓,听举子们谈论诗词、品评文章,像个泡进浴池中的小海绵似的,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

为了学问,小家伙从来不怕羞,遇到不懂的就会大着胆子求教。

有位蜀地来的学子,姓乔名冼,第一眼看到小崽的时候就吃了一惊,觉得和他恩师家的幼子十分相像。

因着这层关系,他对小崽十分耐心,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解答他的问题。

小崽也很机灵,时不时就会请二豆做一些小点心送给乔冼。

一大一小相处得十分融洽。

乔冼渐渐发现了小崽在读书为政方面的天赋,越发觉得可惜,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论述为何身有疾者不可参加科考、不能入朝为官。

这篇文章在学子中引起了一波激烈的讨论。

有人支持乔冼,希望律法能做出调整;更多的人抱着悲观的态度,觉得他们这是痴人说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