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章(1 / 2)

加入书签

补天阁的人都是干刺客这门行业的,就像阴癸派、灭情道的人喜欢开设女性、男性的服务行业一样,补天阁的人,对外的生意,还是以接收这种刺杀买卖居多。

所谓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补天阁的宗旨,甭管最初是怎样的,唐无易所知的,已经演变成了以人道补天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派名补天,接收生意的地方,便唤作奉余。

补天阁的生意并不像唐家堡那样光明正大,唐无易既然是方家,那也不介意引进一下唐家堡的先进模式。

可是,补天阁和唐家堡最为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是个门派而不是家族,因此,唐家堡那种更改家族营业方式的模式,在补天阁里实行,还是有困难的。

因此现在奉余楼还是接刺杀生意,只不过逐步增添了报仇、运输、护送等生意,而且也仿照唐家堡的不杀原则确立了刺杀标准。

就算是这样,杀手生意开到一国之都来,也已经很了不得了。

北周一向是佛门的势力范围,慈航静斋和佛门这都没反应,实在是让人纳罕。

补天阁主究竟是什么实力,才能让慈航静斋没了山门还忍气吞声?

这样的疑问,过了半年之后,就再没有人会问出来了。

补天阁主,当今天下少有的大宗师之一,以一人之力,压服佛门众多大德高僧,虽然看起来比补天阁的历代阁主要和煦得多,奉余楼做生意居然是和气生财,但是,打上慈航静斋山门所在,帝踏峰上慈航静斋几乎毁于一旦,就足以见其狂妄嚣张。

又因魔门有圣君慕清流、邪帝向雨田这两大高手,加上补天阁主,这三人皆为魔门中人,如今江湖大势,足可见道消魔长。

当然了,说得确切一点,是佛消魔长,毕竟道门在佛魔争斗中向来没有特别的倾向于哪一方,不管你正邪变幻,在道门中人不想掺和的时候,走开不要打扰他们修道习武,才是正确方法。

作为当今世上首屈一指的大高手,江湖人自然也给唐无易取了尊号。

尊号嘛,可以是继承来的,也可以是取的,一般行走江湖时,来源是后者的情况比较多。

既然是取名号,那自然有别人取和自己取两种可能。

唐无易不是那种非要给自己取个酷炫名号耍帅的人,而且他的取名风格一向是偏向道门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道门打进魔门的卧底呢,所以自己取名号这种事,唐无易当然不会做。

而且谁都知道,别人取的名号,代表着别人的认同,当然是这种公认的称号喊起来比较有感觉一些。

江湖上的人,对于这种大高手,无论正邪,是有本能的敬畏和尊敬的,因此,名号必定要取,直呼本名的话,谁知道哪一天遇上本尊,这位本尊再心情不好,那就万事皆休了。

因此取名号,除非是十恶不赦,江湖人所不能容,一般情况下,众人会传唱的名号,总是比较有格调的。

唐无易在这个世上的本名不叫这个,因此对外宣扬名号的时候,他也没有刻意掩饰自己叫唐无易,反正别人也不会联想到这辈子的家人身上。

魔门向来自称圣门,所以圣君这个名号,在江湖上的意义就等同于魔君。

邪、魔二字已经被向雨田、慕清流占了,道门的称呼又不能往唐无易身上放,因此江湖上,一时竟找不出给这位的名号来。

补天阁的功夫,知道的不是魔门高层就是死人,见过这位补天阁主出手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从功法名入手取名号,也是不好取的。

不过因为唐无易已经成为了世人公认的三大高手之一,足以与圣君、邪帝比肩,最后旁人给他的名号,竟唤作帝君。

这么个名号,与他踏破帝踏峰的得名事迹结合起来,对于慈航静斋来说,是极为讽刺的。

这位江湖人眼中,实力深不可测,具有无上权威的帝君,在明面上所做的第一件证明其名号的事踏灭帝踏峰是他得到名号之前的事便是一力引导或者说支持了北周新帝宇文邕剿灭晋国公宇文护,而晋国公宇文护,是佛门的坚定支持者。

第八十五章 君临

周建德六年十月, 邺城。

北齐旧都,迎来了暌违已久的主人只不过,就像邺城不再能被人以都城称呼一样,这位曾经的主人, 对外展现的, 也不再是高氏皇族的身份了。

久违地用李正道的形象而不是宁道奇的形象出现的高殷, 无言地看着眼前的陵墓。

这是他的堂兄, 齐广宁王高孝珩的陵墓。

高氏家族的神经病不少,但这并不代表高家就没有正常人。

广宁王高孝珩,就是少有的不以杀人为乐、恭谨谦和的好人。

只不过高孝珩看得太明白, 齐亡后, 一应高齐男性宗室都逃脱不了。

高孝珩因为本人品性不错, 暂时也没有被寻个由头治罪、赐死, 反而被以礼相待。

但是他还是时常为故国之亡而悲伤。

北周皇帝、宗室在宴饮上让他吹笛相和, 高孝珩哽咽不能奏, 齐亡后, 终于在短时间内忧思成疾, 得到归葬山东也就是故国之地的允许后,终于在周帝宇文邕彻底清算北齐宗室、遗臣之前, 顺利地病殁。

高殷此番前来, 就是以堂兄弟的身份, 最后送他一程。

齐亡后, 心存死志之人也不少, 高孝珩不是真的身体不好, 只是他已经不想活了而已。

如果高孝珩还是少年,那么救下他,并不是问题, 然而他年岁将近不惑,这个年纪,即使像当年唐无易将高殷偷梁换柱一样将他救出来,也已经成不了事了,所以高殷来给高孝珩送葬还抱着一丝能救下他的希冀的话,那么,唐无易未曾动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事实上,若是唐无易真的有意,愿意为帝君赴汤蹈火的人,绝对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距离当年唐无易踏破帝踏峰,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了。

十五年过去,这位帝君,已然君临整个江湖,他的名号,街头巷陌,寻常百姓,也能得知。

称帝君之令,则效力比皇帝的命令还要强上几分。

君王治天下,帝君治江湖,诚哉斯言!

这句话虽然有些大逆不道,但是已然将帝君在江湖中的威势讲了出来,朝廷的归朝廷,而江湖的,则归江湖,或者说,归于帝君,天下大势,不再是朝廷压服一切。

当今一统北地的周帝宇文邕,便是未来赫赫有名的周武帝,三武灭佛中谥号带武的皇帝中的一位。

在这个时代,江湖高手确实有抵抗大军的能力,但是,宗师毕竟是少数,而且皇室也并非是没有支持者的,因此,种种因素相加之下,在明面上,皇室依然有声望以及这个能力,向江湖上的叛逆之徒下手。

周武帝宇文邕,他所下达的灭佛令,便是佛门在北地大昌的时候进行的。

宇文护四年换三帝,是权臣中的权臣,他在世的时候,宇文邕怎样顺服着他的心意推行佛门之道,在内心,就有多厌恶这个教派。

而在宇文护被杀鸡儆猴,作为慈航静斋惹上帝君的代价之一□□脆利落地杀死后,宇文邕以天子的正统名义,集结朝中的忠贞之士,快速地追剿宇文护的遗留势力。

真正的大权在握之后,宇文邕就要行使作为皇帝的职责了。

作为皇帝,要保证天下生民安定,然而佛门所取所用,皆为民脂民膏,又不知有多少青壮劳力投身佛门不事生产,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再加上,在这个武道盛行的世界,宇文邕也知道,佛门的武力正遭到打压,这正是个灭佛的好时候。

这件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正式开始灭佛之前,便有风声传了出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