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清穿之皇家小和尚 第105节(2 / 2)

加入书签

事情定了下来,郑克臧就留在澎湖劈柴,学着自己做饭穿衣。

而此时的小琉球上,十二岁的继承人郑克塽稀里糊涂地坐上王位,因其年幼,由其叔父郑聪辅政。郑聪贪鄙懦弱,诸事皆决于冯锡范和刘国轩。听了左右将士的说法,听了他祖母的说法,茫然无助。

“诸位说得对。小琉球人心风声鹤唳,继续守卫台湾恐怕右边啊;士卒满目疮痍,再战下去恐怕难以取胜。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

郑克塽听从他们的“劝告”,给大清水师送来降表。

十一月初一,短短六天,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小琉球,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

紧接着,裕亲王领着五位皇子,姚启圣和石溪道人等等人都登上小琉球。

施琅入小琉球之后,主动前去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小琉球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郑氏收复小琉球是为国为民尽职的举动,他本人对郑成功毫无怨仇。祭祀完成之后,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

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纷纷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

裕亲王冷眼旁观,轻轻摇头。

当初保康侄子提议不让施琅呆在小琉球,他还觉得这么做对功臣不够厚道,如今一见,还是保康侄子有先见之明。

“这个岛上,除了郑成功之庙宇,郑成功之塑像,其他郑家人的,全部推倒。立陈近南的庙宇,塑起来陈近南的塑像。”

“遵王爷命令。”

裕亲王一声令下,整个小琉球,除了郑成功的庙宇和塑像,其他郑家人的,全部推倒。活着的郑家人吓得不敢吱声,本以为投降了就可以做了太平王,说不定还能呆在小琉球享福,哪想到裕亲王不按常理出牌。

施琅也对裕亲王的作为有意见,可是他不敢对裕亲王提出来。

单个裕亲王也就罢了,后面还有太子,四位皇子,一个个的,都还在因为陈近南的事情,和瑞亲王一样对郑家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甚至厌恶。

偏偏施琅知道孩子的心思单纯,他也不好和他们说恩遇郑家人的必要性。

裕亲王不知道显示一下朝廷的大度和宽仁吗?他比谁都知道,可他这么做了。

他们这方无可奈何,郑家人自己不敢出头,岛上的其他人自然也观望中——裕亲王没有动郑成功的庙宇和塑像,这是他们的底线,没犯到这个底线,他们就接受。

等到那具刚刚塑起来的董太夫人轰然倒下,施琅也仰天大笑,畅快之极,恨不得去给他的父亲和大哥上个坟说一声,笑着笑着,眼泪出来。

施家人一时间沉浸在悲伤里,朝廷水师这方的人,岛上的人都知道当年施琅父亲大哥被杀的起因,都沉默。

紧接着,他们就发现,裕亲王的人在安排人,要立陈近南的庙宇和塑像。

陈近南,陈近南,多情且健忘的人们终于记起来,是谁,给予这方落后偏远的小岛打下文明的基础。

亲历南北二路各社,劝诸镇开垦,栽种五谷,蓄积粮模,插蔗煮糖,广备兴贩,于是年大丰熟,民亦殷足……在这片荒草丛生的小岛上建立和发展起来三十五个庄,十二个平社,向之惮行者万今瞥为乐土焉,是陈近南。

把内陆先进的生产经验广泛地传播到小琉球各地,“不识钩镶割获”、“不知犁耙锄斧”的高山族人学会冶铁、晒盐、炼制樟脑,开发原始森林,发展造船、渔业。使得身处荒野以“食木子充饥”到齐拓田园近二十万亩,是陈近南。

连年丰收,余粮栖亩,蔗物蕃盈,民殷国富,达到“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并建天兴、万年二大粮仓。是时,闽粤逐利之氓,辐揍而至,岁率数万人,连姚启圣也羡慕地说:“兹地自郑氏窃踞,民间积储有年矣了。”

与民休息,安抚本地土蕃。冬季旱,无雨水。筑堤储水,截流引水;岛民煮海水为盐,既费工费时,味又苦涩,难以食用,教岛民沿用大陆“天日晒盐”的方法,盐色自而味咸,且费工甚少……是陈近南。

为求“人才以相佐理”,提出“既足食,则当教之”,连番奏请“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自当速行教化以造人才,才能邦以永宁而世运日昌”,并亲自督建天兴土木,建明伦堂,造圣庙,设学校,延请中原通儒以教子弟,层层选才,是陈近南。

筑围栅,起衙署,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严盗贼,并训之以诗书,申之以礼义,范之以刑法,励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于是地无游民,蕃地渐拓,田畴日启,万庶偕来,“夜不闭户,百姓乐业”,是陈近南。

…………

小琉球能变成今天这么一个,经济健全、政治清明的地方,郑经、洪旭等等,包括每一个郑家军人都有功劳,可是,最大的功劳者是陈近南。

可他们忘了陈近南。

他们,在陈近南在的时候,排挤他,合伙和他争权,认为他傻,认为他聚集民心居心叵测,认为他主张和朝廷议和保存实力是有异心……眼睁睁地看着郑经毒杀陈近南,还在心里拍手称快。

看着自己今天的下场,摸摸自己的心,如果还有心……

保康举着新制的望远镜看着这一切,默默不语。

他做到了这一切,可他一点也不开心。

师祖发现小徒孙眉眼耷拉,小小的心疼:“世人健忘,人之常情。保康只要知道,一般人都只记住自己喜欢听的故事版本,即可。”

保康脑袋也耷拉:“师祖,保康不喜欢。”

师祖牵着小徒孙的手往回走,轻描淡写:“师祖也不喜欢。”

“师祖熟读华夏历史,满蒙历史,师祖发现,大多数人根本就不关心事实真相,他们更愿意相信的是对自己有利的描述。

无数的历史细节告诉我们真相。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土地上,几乎没有过超过五十年的和平,每隔几十年,就要有一场大规模械斗。

不同阵营的人们打打杀杀,血流成河,不死不休,他们争的不是人世间的是非对错,砍来砍去,唯一的目标就是那个可以掌握对错、决定是非的位置。”

“手上有刀枪的人,绝对不会跟手无寸铁的人讲道理,如同狮子对牛羊,吃你不需要理由。可是牛羊们常常天真的指望狮子发善心,放过自己,可惜最后还是逃不过被吃的命运,晚点吃,不过是养肥养壮留给以后再吃罢了。

保康理解吗?”

保康的声音迷茫:“师祖,保康理解。”

因为理解,所以迷茫。

他试图给予沿海各个商家一个公平做生意的平台,只要按规矩纳税即可,可他们宁可希望去贿赂官员,宁可希望去贿赂水师,宁可自己去承担在海上遭遇海盗的风险……

他试图告诉沿海的百姓,你们可以站起来,你们应该站起来。可他们并不需要,他们寄希望于官员的仁慈,寄希望于朝廷的慈悲。

他试图告诉小琉球的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谁,不是高高在上的郑经,不是养尊处优的董太夫人,而是劳心劳力,最后舍生取义的陈近南,可他使用的方式,也必须是武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