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章(2 / 2)

加入书签

有。盛朗淡漠道,不过我都已经解决了。

你做了什么?林知夏很不安,把人家给揍服了?

他们配我亲自动手揍吗?盛朗不屑一笑,露出尖尖的犬齿,约了他们比赛游泳,输了就退队。那几个孬种连来应战都不敢,就没再找过我麻烦了。

哟,我们小狼长进了嘛!林知夏乐呵呵地揉了一把盛朗的头发。

盛朗的头发剪短了后,看着粗硬,摸起来却是毛茸茸的,很细软。

林知夏喜欢这手感,有事没事就喜欢薅两把。

林知夏不知道别人这么做的时候,盛朗会怎么样。反正盛朗不介意被他薅脑袋,还会弯下腰,把头低下来一点。

每次来体校,林知夏都会带盛朗爱吃的东西,盛朗也总会把当天食堂发的水果和酸奶省下来,和林知夏分着吃。

林知夏一边吃着酸奶,一边在看台上看盛朗训练。

体育训练其实非常枯燥而艰苦,运动员要想作出成绩,除了天赋,还必须拥有超出常人的耐心与毅力。

正是因为亲眼见过盛朗刻苦训练,林知夏才清楚,这个少年的骨子里其实有着令人敬佩的坚毅。

盛朗对艰苦的耐受力让林知夏吃惊。

他总是沉默地,不厌其烦地反复做着训练动作。汗水连串滚落,很快就将他的衣服浸得透湿。

少年人初具规模的肌肉像是溪流里被水冲刷雕琢过的卵石,圆润而坚硬,别具美感。

而且盛朗游起泳来真好看。

姿势大开大合,流畅舒展,又有一股别的孩子没有的、一往无前拼命冲刺的狠劲儿。

这是盛朗的出身和成长环境给他造就的性格,是他这样靠体育改变命运的穷孩子特有的标志。

而且看盛朗游泳特别爽快。因为不论怎么样,他总是第一名。

-

九月,开学季。

林知夏和盛朗成为了九中的一名初一学生。

九中也位于新城区,离市体校只隔了两个街区。盛朗念书训练两头跑,还挺方便的。

九中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别位于两组大楼里,中间隔着学校的主干道。

说是大楼,其实是三栋楼围着一块篮球场,组成一个凹字形。两个楼群的凹口相对,就像两个向对方张开双臂,却怎么都拥抱不到一块儿的苦情人。

九中的学生却将这大楼格局戏称为三缺一。

教学楼的划分也很简单,一层楼一个年级。

一个年纪九个班,按照成绩从上往下撸。

林知夏所在的一班和盛朗所在的九班分别位于一头一尾,隔着篮球场面对面。

林知夏他们一班,全都是九中从各路搜罗而来的精英良才,清北的摇篮,海外藤校的生源库,祖国的高尖端行业的新希望

班主任姓王,是个严肃又有些知性风韵的中年女老师,教语文。

王老师说话嗓音不高,普通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配上她端庄的仪态,给人一种皇后娘娘对一群新入宫的秀女训话的范儿。

初一是用来打好基础、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等到了初二,你们就要开始走班了。初中部分的没有高中部那么细,但都是末端淘汰制。有些同学会承受不了这个心理压力你们要从现在开始紧张起来,做好热身运动

林知夏的座位位于教室中央的黄金地段。

除了他的身高坐这个位置很合适外,主要还是因为他长得好。

王老师也有私心。哪个老师不乐意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一眼看到的是漂亮的面孔呢?

林知夏端正地坐在下面,一双黑亮的眼睛专注地注视着王老师,俊秀的小脸写满乖巧。

这样的学生,谁看了心情会不愉快?

学校是各位同学学习和社交的场所。王老师说,你们现在都是中学生了,在交朋友上,要学会辨别和选择。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尽量结交能帮助自己进步的同学。不要和一些

话刚说到这里,篮球场对面的教室里传出咣当一声巨响,满教室的学生都炸了窝。

一个男生撞开门,从教室里一骨碌滚到了操场上,身后追着班主任怒气滔天的一声吼:

盛朗

得!

林知夏朝天花板翻了个白眼,然后看了看手表。

入学第一天,第一堂课开始才五分钟。

第17章

开学第一天就上演全武行,这等好戏可不是天天有的。

一班的学生们纷纷伸长脖子朝对面望,议论声嗡地扬起,就像垃圾场里的苍蝇。

王老师不得不拿黑板擦在讲台上轻敲了几下:不要管对面班的事。他们九班以后要闹的事还多着呢。每一场戏都看,你们就不用念书了。

是学生们不舍地把头转了回来,眼角的余光却是流连忘返。

也不怪他们,对面实在打得很精彩。

一个高个儿男生以一敌三,打得行云流水,拳脚虎虎生风。

只见那男生先是一把抓住打头阵那位的脑袋,重重磕在自己抬起来的膝盖上。不等放手,又抬腿一个后侧踢,踹中偷袭者的胸口,将人踹得打滚。

然后他把手里的人朝最后一个男生推去,趁着他们俩撞做一团,飞身跃起。

一脚踏膝,旋身一记飞踢,用脚背把对方拍飞了。

前后不过五秒,三个动作,三个对手,一气呵成。

哗大半个初中部都轰动了。

学生们的脑袋全挤在窗口,如一群等着喂投的鸭子。

叫好的,吹口哨的,抱怨的,还有老师们的叱喝声,各种声音汇集成一波浩浩荡荡的热浪,从三面高楼朝那个站在球场上的男生涌去。

男生身躯挺拔,昂首挺胸,一脸漠然。

可惜酷帅没几秒,就被冲出来的班主任揪着耳朵拎走了。

-

中午下课后,林知夏被王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坐吧。王老师指着办公桌边的凳子,不用紧张,老师只是和你聊一聊你的学习计划。

林知夏斯文地坐着,像个腼腆的小姑娘。

这小少年可精了,最清楚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类型的学生。

像王老师这样正值更年期的中年女士,积威已久,想必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主。

她刚硬,他便示弱。

年长女性对乖巧又聪明的男孩子,总是克制不住蓬勃的母爱。

王老师看着林知夏粉白精致的脸蛋、温顺懂事的眉眼,就觉得自己像一只护崽子老母鸡。

又喜欢,又心疼。

寒门难出贵子。

林知夏这样的学生,她以前也教过好几个。

天资聪慧,吃苦耐劳,早熟,懂事得让人心疼因为家里都很穷。

可也正因为家境贫寒,家长没文化,孩子也只能靠自己的天赋去搏斗,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地同别人竞争。

名师的补习班,精良的课外辅导教材,各种素质培训都和他们无缘。

于是层层选拔,道道比试中,他们难免落后竞争对手一步半步。

可越是这样,还能出类拔萃的,那就是真的天赋异禀了。林知夏就是这样的天赋学子之一。

王老师以前有过一个学生,家里只有一个捡垃圾的奶奶,自己却是十六岁就考上北大,是九中的金字招牌之一。

林知夏今年十二岁,起步稍微有点晚。但是就摸底考试的成绩来看,并不比他那位天才师兄差多少。

只要林知夏能稳步前进,得到足够的资源灌溉,很有可能一跃冲天,再给九中打造一座丰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