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5章(2 / 2)

加入书签

第93章 借粮

大燕仅存的公主跟皇子一样也就两位, 五公主和亲北上之时谁都没想过她能活多久,她其实不过是减缓大夏侵略的权宜之计罢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身处宫中, 向来病弱的公主依旧顽强地活着,还等到了回国省亲的机会, 也是诸多不易。

消息传入朝中, 不免令人振奋,送和亲公主回国, 这本身就是大夏的示弱和示好之意,不战而收回燕荆四州似乎大有可能。

当初燕帝不得不送妹妹去他国的窝囊,在此刻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

他目光往李璃而去,兄弟俩心照不宣地微微一笑,似乎有了从前的默契。

左相淡然看着, 尽收眼底。

春日末的时候,走了近三月的大夏使团终于到了京城。

礼部和鸿胪寺奉皇命代为接应。

大夏二皇子已过而立,几近不惑, 看起来儒雅方态,彬彬有礼, 比燕帝大上多岁, 是众多皇子中较为得用的一个,在夺位呼声中极高。

他会来显然是有重要的任务在身。

五公主已经被太后命人接入后宫, 而他则带着臣属走上大殿。

小王赵宇受夏国皇帝陛下旨意,面见燕国皇帝陛下, 陛下万岁。他声音朗朗,大方地行了一个礼, 以示恭敬。

燕帝抬了抬头,淡声道:平身。

谢皇帝陛下。

二皇子远道而来, 一路辛苦。

不敢道一声辛苦,沿路而来,只见冰雪消融,春土萌芽,田间老农耕作,小童玩耍,乃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此情此景,就是看上再多的时间,路途再漫长,也令人欢喜。二皇子笑道。

大燕处南,气候较之大夏更为温暖,虽说大寒潮来袭,冬天较往年更冷更长,但春日来临之时,冰雪还是逐渐消融了。

趁着晚春最后一股劲,地里的庄稼破土而出,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影响虽大,但并非伤筋动骨,户部农司又紧紧盯着,便能逐渐恢复过来。

而听二皇子这么一说,便可知大夏受灾的确非常严重。

听说大夏连月大雪,未曾一停,乃是百年罕见。

正是,来年怕是颗粒无收,令父皇忧心不已,小王不才领命而来。

二皇子说着从身后属官那里取过一份国书,呈上。

张伴伴快步走下丹壁,接过国书送于燕帝面前。

只听到二皇子继续说:小王身负重任,其一便是送燕妃娘娘省亲,大夏与大燕自古多联姻,乃是秦晋之好,父皇向来宠爱娘娘,不忍见其日日思乡忧心,便借此机会让小王护送回燕,以全其思念之情,重修两国之好。

这话说的挺不要脸,这娶了公主安分半年之后又集军南下的还是大夏,那时候怎么不说姻亲之意了?

不过政治本来就是如此,脸皮这东西根据需要随便丢弃,真看重了,可得吃大亏的。

那其二呢?左相问道。

二皇子笑说:寒潮之际,大燕还能记得我国,皇帝陛下特命使臣前来慰问,实在令父皇感动不已。多年来,两国矛盾纷争,以至于兵戎相见,实在是曾经误会太深,患难见真情,这燕荆四州

二皇子顿了顿,目光在周围朝臣上轻轻一扫,见都紧紧的盯着他,不禁笑容加深,抬头看着燕帝道:若是大燕需要,大夏自可退兵相让。

话音刚落,方才落针可闻的大殿仿佛泄了一道口子一般,传来窃窃私语之声。

只要拿回燕荆四州,大燕的国土便彻底完整了。

二皇子这话说的巧妙,什么叫做相让,本就是大燕的国土,何须大夏一让,归还方才准确。

顾如是爽朗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自然引起了应和声无数。

读书人爱较真,国家大事上一字不让,尤为可爱。

上朝不能拿扇子,不然李璃得摇上两下,见二皇子淡笑不语,他漫不经心地问道:其一其二有了,关键的其三呢?

看得速度可比说的快,燕帝浏览着国书最后,眉头皱起来,目光冷然地看着二皇子。

哈哈,这位便是怡亲王了吧?

能站在这殿上的莫不是高官重臣,普通人想要熬到这个地步,就算天资过人,背景再雄厚也得过而立之年。

而且站班越靠前,年级越大,可在这一片之中,忽然有位面容俊美,气度不凡的年轻人,瞧着似乎连弱冠都不到,本身就特别显眼。

这几年,两国之间战乱纷争,互派暗作无数,对彼此的朝政时局很是熟悉。

二皇子一下就猜到了这位是谁,眼睛顿时一亮,不禁叹道:怡亲王风姿,令小王实在久仰不已,今日一见,惊为天人!

他目光中的惊叹不是作假的,任谁第一次见到李璃,都会被他的容貌所惊讶,哪怕穿着毫无特色,又显宽松的朝服,也掩盖不了这第一美男子的靓丽。

更何况,李璃除了那张得天独厚的脸,他还是这个大燕国掌权之人,权利、地位和容貌的加成,就更加引人注目。

别说左相和武宁侯视他为对手,就是大夏上下对他的探究也多过于常年被架空的燕帝。

不过半年时间,凭借一张谁都想不到的八卦小报迅速崛起的纨绔王爷,怎能不让人重视。

然而李璃只是抬手回了一礼,淡笑一声:客气。再无多话。

二皇子见他不热络,于是自顾自地说:这其三嘛,众所周知,大夏今年春耕艰难,到秋收之时别说税收,哪怕是百姓自给自足都是困难。父皇疼爱子民,不忍百姓好不容易挨过冷冬,再遭饥饿

他说到这里,面容浮现出惭愧来:是以只得厚着脸皮来大燕借粮。

此言一出,边上的大燕朝官直接皮笑肉不笑道:果然厚脸皮。

这声音可不小,引起认同者无数,都纷纷看着二皇子眼露耻笑,就是燕帝也扬起了唇。

原来不可一世的大夏还有低声下气求着大燕的时候,此刻不管借不借,都高兴。

这些讽刺二皇子听着也就听着,一点也不恼怒,还抬手拱了拱道:羞愧羞愧,脸面虽重要,可百姓更是重中之重。

可惜,今年大燕也遭受寒灾,百姓日子艰难,就是朝廷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顾如是看着左相道,左相,您说呢?

顾大人说的是。左相附和了一句,难得没有唱对台戏。

哪儿来的粮,多地赈灾,自个儿都吃不饱,怎么借啊?一位大臣跟着说。

二皇子闻言苦笑了一声:唉,小王自然也知道大燕不易,可若有一丝办法,也不敢就此为难邻国呀!温饱足,方能不思反,连百姓都无法充饥,更逞论大夏几十万军呢,到时候怕是朝廷也约束不了了。

二皇子这话听着无奈极了,然而在场谁不知这是在威吓呢!

可惜,如今的大燕不是当初被压着打的时候,对面武将率先冷笑。

这话可得先问问咱们樊将军。

哎哎哎,小王可不是这个意思,别生气。二皇子连连否认,打仗伤人命,本就大灾,再行兵乱,这不是让百姓没有活路嘛。贵国樊将军的确厉害,可毕竟只是一人,最终拼杀的还是普通士兵,一战胜,万人死,十万人悲鸣,除了鲜血和冰冷冷的城池,还能有什么?

二皇子说着唏嘘不已,见有人深思,露出不忍之态,于是再接再厉道:要小王说,有这粮食打仗,不如借粮给我国,安抚百姓,消弭此战。大夏即刻送上燕荆四州,大燕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完整河山,岂不是皆大欢喜?等度过了危机,大夏必然记得大燕之恩,届时三倍粮银返还,立下盟约,友谊长存,便是千古美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