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9章 地道战(2 / 2)

加入书签

“如果我们挖地道如何?从远处挖到城墙根处,在地道里作业,一则可以避免守城的敌兵看到,安全性好,二则可以避开城墙根部的巨石,在其下面挖洞,埋上炸药。”赵君提议道。

听赵君这么一说,众将领眼睛一亮,纷纷议论起来,不过这个时候唐小兵提出了异议:“徐州城护城河宽大,地道如何度过?总不能在护城河下面进行开挖,那么河水倒灌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倒灌进去那么整个地道就废。”

对于唐小兵提出的这个问题,赵君还没有回答,旁边的赖布衣却笑着说:“解决此法也简单,将徐州护城河上游的大坝控制住,全部关住闸门,不准水进入护城河,等护城河干涸以后,再在下面挖地道,也有利于士兵攻城。”

赖布衣提出的这个法子倒也不复杂,既然能解决护城河的问题,那么整个方案都有可行性,于是赵君就命令参谋司立即围绕挖地道、埋炸药这个办法进行论证,并提出详尽的方案。

三天之后,参谋司提出了一套详尽的方案,经过赵君审阅批准后,秘密下发到有关营队,立即开始实施,而这个时候宋军攻城也基本停了下来。

在距离徐州城南三里路的地方有一个小土坡,上面还长着一些小数,这里距离宋军大营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这天早上开始,一队宋军突然从军营中出来,来到小土坡附近开始搭建帐篷,并在四周挖壕沟,看来是准备搭建新的营地。

对于宋军在城南的异动,守城的金兵很快报告给了完颜宗弼,他亲自登上城头,连续观察了两天,发现宋军只是建造新的大营,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也就放心下来,命令守城将领加大对宋军兵营的观察,防止宋军偷袭。

而在栅栏帐篷组成的宋军大营中士兵们确是异常忙碌,在大营中间空旷的地面上,一伙士兵正在奋力的挖着大坑。这是赵君专门成立的工兵营,他们的任务就是从这里挖一条直通徐州南城墙脚下的一条地道。

工兵营营指挥使叫包黑子,也就是在沐阳攻城战中,冒着生命危险带领自己的弟兄摸到城墙根下挖坑埋上炸药,最后炸掉城墙的都头,算是在这一战中立的大功。赵君重新执掌扬州军后,专门建立了一工兵营,直属军部后勤司管理,而包黑子则被任命为营指挥使。现在他就指挥着手下士兵挖地道,而手里拿着一个罗盘。正是沈括发明的“指南龟”。

它采用了竹钉支承,摩擦力小,旋转灵活,因而也受到人们欢迎。后来人们将其发展成了枢轴支承式,这种形制就成了使用简便的旱罗盘。有了它就不用担心地下作业会偏离方向。

而挖地道也不是像普通人想象人工挖煤那样,而是在宋代有专门的车进行攻城挖地道,刚开始赵君听闻大为惊讶,立即让后勤司制造。这种车叫头车,结构复杂,简直就是个小火车。

整个车辆由屏风牌、头车、绪棚组成。屏风牌在车列的最前端,车前及两侧设有防护,为整组头车的出口。屏风牌和头车紧接,以保护兵员,地道挖差不多时,士兵在车内集结,地道挖通后,迅速将屏风牌推开,士兵冲出头车进攻。中段头车一般长九尺宽七尺公,前高七尺,后高八尺,车顶设有一二尺宽的出入口,木制顶盖上加有皮笆(铺上生牛皮的竹盖),再覆上一尺多厚的穣櫜,最后再盖上皮笆,以防矢石及火器。同时备有泥浆桶、麻搭(拖把)和浑脱水袋(牛皮做的水容器)用于灭火。

随着挖地道进度,头车不断前进,车最后的绪棚也会随之加长,挖出的泥土由车尾附的绞车带出,再由士兵用麻袋将土运走。一组头车的乘员约为十人,挖地道攻城一绝。而现在包黑子的后勤营就使用的这种头车。

有了这种利器,不分昼夜轮流换班的挖,速度也就加快了许多,过了两天时间就挖到了距离护城河不到一百米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另外一个行动,泄掉徐州护城河的里的水。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