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章(1 / 2)

加入书签

说到西凉马,果然和先前预料的一样。西凉侯动手了,锦衣卫快马回报,截住了三波行凶者,皆是西凉口音。

燕赵歌愣了愣,问道:西凉侯?不是他儿子?

长公主奇道:你怎地如此了解?

因为西凉侯虽然老持稳重,却过于优柔寡断了,他下不去那个手。想要杀秦峰的,只可能是秦峪。燕赵歌道:全都用西凉人刺杀,虽然能给秦峰一种其实是西凉侯下的命令的错觉,但秦峰活了这么多年,不至于连他爹是什么模样都不清楚,秦峪这是明着告诉秦峰,他想要他的命。

已经不打算再伪装了啊。长公主摇了摇头道。

聪明反被聪明误啊。他以为秦峰这是必死的局面,想让秦峰死得明白。但有一个问题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人手未必都是忠于秦峪的,或者说,未必只忠于秦峪,况且又有我们插手,一旦有风声传回西凉,西凉侯就要再思量了,能截杀嫡亲的哥哥,焉知不能再弑父弑母?

但只要秦峰死了,西凉侯就算再怎么思量,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那就要看西凉侯心有没有那么硬了。燕赵歌说道,然后又是一笑:西凉侯肯定不会心硬的,所以秦峪才敢肆无忌惮地截杀秦峰,只要秦峰死了就万事大吉,不然让秦峰活着回到西凉,西凉就要走上前世的路了。

前世因为西凉侯迟迟没有立世子,导致秦峰与秦峪争斗不休,他死之前朝廷已经偏安北地,他虽然得以舒心地立秦峪为世子,却避免不了兄弟反目,又是一母同胞,西凉侯夫人支持哪个都不是。秦峰既嫡又长,秦峪又有西凉侯的喜爱,两者各有优势,难分上下。秦峰虽然狂妄,但心思并不难猜,底下人也不会心惊胆战。反而秦峪却过分阴沉了,毕竟虎毒尚且不食子。

一直等到燕赵歌死之前,西凉都没有稳下来,不然西凉出兵的话,胜负难料。

最后西凉向朝廷俯首称臣了。长公主道。

自重生之后,长公主与燕赵歌都很有默契地不提及前世燕赵歌死后的事。

思虑种种,难以宣之于口。

一时间,殿里只剩下细微的呼吸声。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没有话说。

感谢在2020-01-30 17:41:18~2020-01-31 17:38:3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stg猫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帆帆帆帆帆x1000 50瓶;樗 15瓶;太乙天枢 10瓶;27968822 6瓶;20284137、玐柒、A超体健身~李湘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7章 罪孽

最后赢的是秦峪, 对不对?

猜对了。长公主道。

不出所料。秦峰虽然性子更好猜一些, 但太过于狂妄了,如果是他胜了,十之九八会在长安光复之后出兵的, 想打朝廷一个措手不及。秦峪就不会了,秦峪只会想办法先填补西凉的损失, 再做打算。于他而言,再向朝廷俯首称臣一次也并非不可, 毕竟他肖父。

长公主笑了笑, 道:你说的没错,直到我死, 秦峪都没有反。

燕赵歌看着她,怔怔出神。

燕赵歌并非是不想知道前世的事,她想又不想。如果她前世就与长公主心意相通的话,她死之后长公主又有多痛苦呢?为了复仇,她不可能不会对蜀国公子孙下手, 这又会导致蜀国公的复仇,要她死。

她如果不愿赴死, 就一定会有流言。百姓是世上最容易煽动的,他们会被哄骗着,以为只要她死, 长安城们就会打开,蜀国公就会拱手投降。有脑子的都知道这不可能,可在情绪的催动下, 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又有多少人能保持理智呢?

她不得不死,她必须死,于情于理都躲不过。

况且私心里,她也不想再和长公主互相试探下去了,从最开始这一切就都是错的。

从那五封《蒹葭》开始。

她再蠢,再不懂得儿女情长,也不会蠢到以为这样算是表达心意。她只是在试探长公主而已,也不怪长公主之后会回她《氓》,一切都是她自作自受。

是她自作聪明,不愿失了先手,又不肯藏于心底。

如果一开始她能更坦诚一些,能更有胆量一些,是不是结局就会远远不同,是不是就不必将长公主一个人留在兴平十四年。

是不是是不是司鉴宏就不敢反宁康就不会死呢

这一切她都不知道,也永远都得不到答案。

燕赵歌定了定神,对上长公主的眼睛,那双眼睛里除了情意绵绵,还有掩饰不住的忐忑不安。

阿绍,和我讲一讲,我死之后的事吧。

长公主低低地应了一声。

兴平十四年四月,燕王于长安城外单骑冲阵,殁于乱箭中。以燕王族弟为燕王。

兴平十四年十月底,长安城守将杀蜀国公,献城投降。长安城收复。

兴平十四年十一月初一,帝于未央宫登基。三日后禅让于鲁王。初九,长公主被囚禁。

兴平十五年一月,鲁王以兴平皇帝子侄身份登基,改元晋安,是为晋安元年。

兴平十五年二月,晋安帝下诏削藩,削燕国四郡三十九城。

兴平十五年四月,燕王反。

长公主语气平稳极了,就像是记录在一本史书上的墨字一般平静。这本就是她经历过的,该流的泪也早就流尽了。

不是的。

原本一开始,就是她单相思啊。

长公主为了支离破碎的江山筋疲力尽,她拼了命地去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晋江山,举步维艰,哪里有闲暇去顾及儿女情长。

是她一厢情愿,是她想要表达情意,却又遮遮掩掩,是她妄图和长公主厮守一生,却又不肯放下家恨,是她强求长公主的心悦,却不肯罢休,是她心甘情愿而死,却不肯放过长公主。

赴死前的一字一句,都是在故意戳长公主的心。

她即爱又恨,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却也恨得发狂。说什么若是有了心上人,再上一炷香,都是骗鬼的话,她恨不得长公主这辈子再忘不了她,她恨不得长公主这一辈子不嫁,只为她一个人守着,她恨到当着她的面辞别,就是因为知道,如此一来长公主绝不可能将她抛之脑后。

可这局势并非不能扭转。

她如果愿意保全蜀国公子嗣,蜀国公未必不会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降,她亲手将蜀国公子嗣千刀万剐,理所当然的,自己也不得好死。

千般万般,都是她的错。

是她自己,一步错步步错,又不肯悔改。

兴平十五年,战事再起,烽火燃遍了北地河山。

兴平十六年六月,燕王兵败自杀。

燕赵歌紧紧地攥住了拳头,虽然早有预料,后来的事情未必如她所想那般顺利,不然长公主如何会重活一世?她和蜀国公都不是好死,想来长公主也十之九八并非含笑而终。

只是她千算万算,算不到司鉴宏会反。

太子年幼时曾经生过一场大病,朝堂也争论过是否要由宗室继位,最终商定的人选是还是平山君的司鉴宏,却被他拒绝了,那时太子几乎处在弥留之际,眼看着救回来的可能性渺茫,他还是拒绝了,不肯继位。之后太子奇迹般地病好了,也再没有人提及此事。

燕赵歌因此才觉得司鉴宏是个极为忠心的人选,后来封其为鲁王是她也出了不少力气。

但怎么可能呢?

司鉴宏居然会反?

她看错了人吗?

她满心以为,她死之后会是一个太平盛世,结果却又是一个乱世吗?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她一个也没有做到。

已经有温热的液体在她眼底聚集,她鼻子发酸,硬生生将泪咽了回去。

兴平十七年三月,匈奴来使,求娶公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