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1 / 2)

加入书签

长公主瞪了他一眼,道:莫要胡言。又道:你觉得蓟侯世子如何?

于锦衣卫甚是恰当,察言观色的本事着实厉害。他之前若是敢说出任何一人的名字,我恐怕就要下旨问罪了,少不得给一个抄家灭族,毕竟我先前那火气冲天的模样,不治罪实在是说不下去。皇帝说得风轻云淡,若是敢说出皇姐的名字,便治他欺君之罪。

长公主的眼神望了过来。

准其戴罪立功。

长公主:

所以先前那么生气的模样,到底是真是假呢?

长公主道:蓟侯世子若是说我,也算不得是欺君。看到皇帝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她解释道:我曾经以献太子的名义,探望过病重的燕赵歌,那时候她年岁尚小。

献太子指的是先帝唯一的嫡子,皇三子司传继,立了太子之后病故,谥号献。这之后先帝无嗣,才在宗室过继了一子。

那他说曾经苦守了一些时日是指?还有那五篇《蒹葭》!

燕清月啊燕清月,你可真是会给我找麻烦。看了锦衣卫报上来的东西,长公主就已经明白了,能一次写五篇《蒹葭》来示爱的士子,大晋怕是再找不出第二个了。

这到底是朽木还是璞玉?长公主感觉十分费解,但再费解也得把燕赵歌这漏洞百出的话圆上。

苦守了一些时日大约是指,我和高成侯嫡孙定亲之前的事罢。至于那五篇《蒹葭》被我看后便烧了。

皇帝眉头紧锁,燕赵歌年幼的时候就爱慕皇姐?但年岁太小记忆不清,不能确认是不是皇姐?长平侯被废到皇姐和高成侯嫡孙定亲这段大约有两年的时间,燕赵歌在这段时间心悦皇姐?却不想父皇点了高成侯嫡孙做驸马,皇姐那段时间也的确对高成侯嫡孙不假辞色,因为以为自己有机会?等了很长时间发现皇姐也对他不假辞色?于是就放弃了?等父皇驾崩,皇姐成了辅政的长公主,燕赵歌就更没戏了。前段时间又在殿上看见了皇姐,又起了心思?这么一来就说得通了,他不知晓信件的事也合理,父皇在的时候谁给皇姐送了什么东西,还轮不到他过问。

长平侯被废是在元兴十八年,到如今已经七年有余了,若是算上献太子还在的那段时间,足有十多年了。燕赵歌若真的如此痴情倒是可以勉为其难地考虑考虑。

嗯这么看的话,燕赵歌还算是个顶顶好的人选,就是蓟侯有些麻烦蓟侯愿不愿意让他入赘皇家呢?老蓟侯就这么一个嫡孙,要是真入赘了又显得我这个皇帝很不讲道理,可我的皇姐怎么能嫁出去呢?嫁出去了还怎么理政?朝政可全都是皇姐的心血,我又不善于和那些朝臣虚与委蛇。

皇帝在寝宫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转到头昏脑胀也想不出办法。

长公主见状一阵哭笑不得,道:慢着慢着,又没有荆轲来追你。

皇帝长长叹了口气,这燕、燕咏月真真是令人苦恼。

一直到用晚食的时候,皇帝还在想这件事,不仅想这个,还在想长公主。

献太子他没有见过,不清楚其天资如何,旁人夸来夸去几分是真几分是假也无从得知,但长公主的才华他却是亲眼目睹了的。他被过继后,先帝时常夸赞皇姐聪慧,颇有世祖之风,他生在贫寒之家,幼时不曾读书,启蒙又晚,需要学得东西又太多,学什么都觉得很吃力,总是完不成课业,先帝也没有责罚他,只是常常叹息,叹息为什么皇姐不是男儿身。

他被过继时,献太子刚过世不过半年而已,是先帝仅剩的皇子,又是中宫唯一所出,宫里还在悲痛之中,皇后只看着他就会落泪,是皇姐率先关爱他,亲昵地叫他名字,带着他在宫里生活,之后又有太皇太后的庇佑,他才得以在宫里平安长大。

日复一日的,他渐渐升起了让皇姐继位的想法,但祖宗规矩就是祖宗规矩,大宗正又死板得很,朝臣也不会同意,若是一意孤行,便是将皇姐放在架子上烤,他只得放弃。直到后来,偶然间有几次朝会,借着幔帐的遮蔽,他和皇姐站在龙椅之后观政,皇姐看着朝臣们怔怔出神,那眼神是泛着光彩的,带着憧憬,又有点像父皇的眼睛里的神采,被他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又有了另一个想法。

不如,他做那垂拱而治的圣天子罢。等他继位,由皇姐来总理朝政。无论哪一方面,他都不如皇姐出色,皇姐又是中宫嫡女,这皇位就该由皇姐来坐。

他开始假装听不懂夫子讲课,假装不喜朝政,假装不明白帝王之术,假装自己天真过甚,兴许是他藏拙的事被看出来了,父皇叫他去寝宫里,他和父皇谈了很久,才让父皇相信,他是真的愿意拱手让权,才有了那道辅政的遗诏,才有了长公主大权在握,皇帝在宫里吃喝玩乐的情景。他怎么会不愿意呢?若不是皇姐,他在这宫里都不知道被害死多少次了,因为那一碗加了料的汤,御膳房死了多少人,因为他差点失足落水,又死了多少内侍宫女。这都是皇姐为了他做的,他如何能以德报怨?

皇姐于他之重,更甚于父皇。

父皇临终前将皇姐托付给他,希望他给皇姐择一良人,可这世界上哪有什么良人!有哪个配得上皇姐?有哪个配得上大晋之长公主?这世间男儿千千万,却找不出一个配得上的。

可太后在催,朝臣也在催,若不是太皇太后才驾崩不久,催婚的折子怕是要摞到一尺多高了,但即便是这样也又不长眼睛的频频上奏,若不是他之前随便翻了翻折子,可能到现在都不知晓皇姐压力有如此之大。

想到先前长公主落泪的一幕,十之九八便是燕赵歌了,他再千万个不愿,也不能再阻拦。燕赵歌是如今顶顶好的了,再找不出一个比他更洁身自好又有才华、还有家世的,只希望他不要是个金玉其外败穗其中的。

燕咏月,你不要让朕失望。

不要让朕的皇姐失望。

来人,拟旨。

兴平三年五月,帝下诏:朕膺昊天眷命,制曰:朝廷待士之恩,莫重于褒锡;人子报亲之至,莫切于显扬。蓟侯世子燕赵歌,世受国恩,秉性忠亮,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允文允武,诚信素孚朕甚嘉之,以为侍中,随朕左右,待侍宫中,兼领锦衣卫副千户其往自今,当体朕意。

作者有话要说:新年快乐呀wwww

第36章 衙门

圣旨到的时候燕赵歌正在往《韩诗章句》上写批注, 一篇文章要读个三五遍, 断一断句读心里才能有一点想法。读书是个水磨功夫,按照她自己估算,读完这一本估计要到六月底了。她毕竟不是那些十年寒窗不问世事的读书人, 平日里还有旁的事要做,而且做学问也已经离她有些太远了, 足足十个年头,哪里还记得下什么东西。

这次旨意较比之前那几次要重要得多, 也很繁琐, 燕赵歌得打开侯府正门,沐浴更衣, 焚香之后对着圣旨恭恭敬敬地拜下去,口称臣赵歌恭问陛下圣安,传旨的内侍才会打开圣旨宣读。待宣读完毕,燕赵歌要再拜一次,双手接过来, 阅读一遍,最后请到祠堂里供着。

有劳令公。能来传旨的内侍身份非同寻常, 不能用简单的金叶子就打发了,燕赵歌挑了一块水准上上的玉佩塞了过去,刻着富贵如意的图案, 随身带着也不显得逾越。敢问令公如何称呼?

咱家姓程。程公公面色白净无须,约莫三十岁左右的年纪,身体有些消瘦, 颚骨略微突出,眼睛又十分细长,笑起来的时候看着没那么和蔼。蓟侯世子客气了。

口称咱家,那便是宦官了,宫里姓程的宦官可不多,身份又比较高的,让她联想到一个人。

燕赵歌问道:可是名讳无疾的那位程公?

程无疾一愣,道:正是。

他心里十分奇怪,他只是个黄门令,俸禄不过六百石,负责皇帝寝宫的一些事宜,虽然经常能接触到皇帝,但是因为大权都在长公主手里,没有多少人会来讨好他,也就只有后宫一些不得宠的妃子会指望从他这里得到皇帝的一些喜好进而得宠。他位卑而权低,没有多少人会记得他的名字,能记住他姓什么都算是对方有心了,蓟侯世子如何得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