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7章 低调做人、新的更新策略(2 / 2)

加入书签

根据他的个人经验,总推荐票和总点击的比例小于1比10是正常的。

多数作品的这个比例都在1比15以上。

能达到1比9,甚至1比8的作品是很少的。

而且,这不到10万的总点击,就有1万两千多人的总收藏,这个比例也是不正常的。

正常的情况是几十万的总点击,才可能有1万个收藏。

但眼前这些看上去很不正常的数据,却是很值得骄傲的。

这说明他这个笔名现在的口碑,比他估计得还要好。

将网页拉到书评区。

孙全一眼扫去,没看到什么负面的书评,除了一些广告帖,其它基本上都是各种花式支持他开新书的帖子。

也是!

这本新书刚刚上传,只抛出一个故事开头,就算想喷他的人,暂时也很难找到喷他的理由。

至于以后?

孙全也没自大到以后也不会有人喷他,没谁能写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出来,他也从没见过有哪位作者的作品零差评。

但他这本新书,至少今天,此刻,他没有看见差评。

这就很好了!

他看见几个催更的帖子,开书第一天竟然就有人催更,这些人不按套路出牌啊!

“不要脸!”

嘴上笑骂着,他还是满足了这些人的愿望,真的调出存稿,又发了两章上去。

重生后,他先后写的三本书,每次新书期发书的时候,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控制着新书期每天的更新数量。

因为他想冲榜,想新书期在新书榜上多待几天,多积累一点各项数据。

众所周知,新书期一本新书的总字数一旦超过20万字,就会被踢出新书榜,无论你这本书当时在新书榜处于一个怎样的排名。

但现在

他觉得无所谓了,不用那么小心翼翼地控制新书期的字数了。

没那个必要了!

这是一份自信,也是一份底气。

一份来自发书首日大半天工夫,就收获一万两千多收藏的底气。

同时,这份底气也来自于编辑对他的支持力度。

他相信以这本书目前数据的上涨速度,等这本书的字数一到,一进入新书榜,很快就能登顶新书榜。

然后很快也会冲上当周总点击榜,甚至当周总推荐榜。

并且,之后,责编带鱼也不会在推荐位上拖他的后腿。

简单说,他相信自己这本新书,已经没必要为了在新书榜上多待几天,而刻意控制新书期的更新速度。

因为他自信这本书新书期大概率能冲上周点击榜和周推荐榜,而这两个榜单的效果,是比新书榜更强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新书期的更新速度如果能快一点,正面效果应该会更好。

这个道理乍一看,似乎不科学,解释不通。

但他孙全在网圈混迹十几年,对于新书期的冲榜心得,早就和很多作者不一样。

比如有些作者在新书期,总是喜欢找一些有名气的作者给自己开单章推荐,目的就是为了蹭人家的人气,让自己的新书和同期的新书在数据涨幅上,拉开差距。

但他孙全从不这么干。

一来,他觉得那没什么用,他觉得如果自己的作品质量真的还行,那上架之前,编辑给的几个推荐位,就足够让自己这本书得到不错的各项数据,相比之下,靠别的作者的单章拉来的那点读者,就显得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了。

二呢,一本书,每上一个推荐位,编辑都会看你各项数据涨幅的,而你不可能每次上推荐位,都能拉了一堆成名作者帮你开单章拉人气,这就容易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呢?

如果你是上第一个推荐位的时候,找人开单章拉的人气,那你第一个推荐位上的数据涨幅就会很漂亮,编辑也确实可能因此而给你一个更好的推荐位,然后等到你这本书上下一个推荐位的时候,因为少了知名作者的单章加成,你在这个新推荐位上的数据涨幅就会瞬间拉胯,和上第一个推荐位时候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这容易给编辑一个什么感觉?

编辑会对比你这本书在前后两个推荐位上的数据涨幅,从而判断你这本书最近的剧情拉稀了,简而言之就是认为你这本书刚上第二个推荐位,剧情就开始崩了。

所以,如果你是编辑,你还会给这本书下一个更好的推荐位吗?

重生前,孙全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总有那么些作者想走捷径,想借别的作者的人气,来给自己涨新书期的数据,结果兴奋的时间没多长,就心灰意冷了,觉得自己被编辑打入了冷宫,竟然拿不到好推荐位了。

他以前不愿意找别的作者要单章拉人气,也是为了在新书期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作品的质量上,他觉得如果自己心里一直想着走捷径,想着找别的作者开单章拉人气,心思就会被分散,而心思分散的结果,就是作品的质量肯定会有所下降。

他觉得得不偿失。

毕竟靠别人的单章拉来的人气是短暂的,作品质量的下降却是长期的负面影响。

而写网从来都不是短期见效益的一个职业,这一行拼的是韧劲,好比一场马拉松长跑。

所有想走捷径的行为,都是在拿短跑时的冲刺心态在拼。

而用短跑的心态跑马拉松的话,怎么可能笑到最后?

新书期冲榜的心得,孙全自然不仅仅只有上面这点浅薄的领悟。

比较深一点的领悟就是关于新书期更新速度的,有人觉得新书期越长越好,能多拿几个推荐位,能在上架之前,多积累一点收藏人数,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拿到一个不错的首订数据。

以前,孙全也曾这样认为,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个观念是错的。

因为一本新书上架时的收藏人数高,不代表首订数据就一定会高,这还涉及到一个收订比的问题。

收订比:收藏与订阅人数的比例

有可能你上架时五万、甚至十万的收藏人数,最终的订阅人数还没人家一万收藏的订阅人数多。

这就是收订比对一本新书首订数据的影响。

而孙全慢慢领悟到的就是新书期更新速度对上架时收订比的一个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