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4章 又砸脚了(2 / 2)

加入书签

好在朝臣们还感激消暑费和炭火钱的发放,没有指名道姓的对着司马光开骂。

可司马光这样的君子那受得了这个?直接回家待参了!

但臣工们并没有因为司马光自请贬黜,就怎么算了,反倒是认为这样见效,便越发来劲了。

相公们这叫一个后悔呀!

当知道勤政殿是工坊城垫付营造后,相公们商量了:只要政事堂不开口,有臣工们这样无休止的请奏,官家不会坐视不理的。

如今朝廷没钱,可内库有钱呀!只要政事堂扛下去,官家被群臣搅和着,势必会用内库的钱,先把工坊城的用度给解决了。

早年朝廷窘迫时,就是这样逼着先帝动用内库乃至封桩库的,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演而已。

他们相信,官家扛不了多久。

官家确实没扛多久,没想到官家直接选择了搬迁,直接从垂拱殿搬迁到了勤政殿,还是不是叫相公们去集议,频繁到了每天一次,一次一个上午。

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政事堂。

至于勤政殿是如何营造的,这样的消息被臣工知道,在相公们看来不是事,毕竟涉及到了工坊城,也就涉及到了太多的官宦家,这又不是需要保密的大事。

没人会认为这是官家故意宣扬的。

不管怎样吧,反正现在政事堂的压力挺大。

已经有一个回家待参了,真担心这又是一次政潮。

王介甫的青苗法,因为官家的谨慎和协调,没乱了政事堂的稳定,难不成要因为勤政殿这么一档子小事而让政事堂动荡吗?

自己种的粮,是苦是甜,还是得自己收呀!

从一开始在处置官家建宫殿这个说辞时,政事堂就错了方向。

在知晓勤政殿具体营造事宜后,还瞅着内库的钱粮,再一次错过了弥补的时机。

直到如今,成了政事堂被朝臣逼迫着与工坊城谈判……

事情很简单,当政事堂表示有与工坊城谈判意向时,工坊城直接就拿出了方案。

工坊城并不苛刻,也没有趁火打劫。

朝廷对工坊城免税三年,三年后由朝廷偿还勤政殿造价的五成即可。

说不来吃亏占便宜。

对于工坊城而言,三年交于朝廷的税,要远远超过勤政殿造价的五成。

对于朝廷而言,工坊城免税,并不影响朝廷的日常运转,无非是税入逐年递增的幅度稍微减了减。

可赵曦看到这个协议,真的忧心把整个国朝交给这群耻于言利的士大夫!

他们根本不知道免掉的三年税,对朝廷会有多大的损失。

自己是不是把后面的计划再延后一些时间?否则政事堂的这群老大相公,恐怕真的没脸居朝堂之上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