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4章 老王这锅背的冤(2 / 2)

加入书签

“稚圭,你担心的并不是新法,与大多数臣工反对新法不同。你是担心朝廷的局势。”

“如果一味的任由王介甫这般折腾,势必导致朝臣们因为诉求不同,而形成明显的两派。那样,官家主导朝堂也会成为必然。”

“最终将成为臣工取悦君王,并由君王裁决国朝事务的局面。这不是你我,乃至整个朝堂文官想看到的。”

文臣、武将、勋贵、帝王、宗亲,这是国朝的势力分割。

一直以来,都是文臣在左右着朝堂。而如今,官家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再一次让勋贵深度介入军伍。

并且,因为改变冗兵一事,挟两次南征,一次西征的大胜,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武将的地位。

这一次,因为王介甫的原因,再把文臣分裂了。文官在朝堂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君王的态度就会变得至关重要,再不受文臣节制了。

朝堂最大的一方势力,就这样被搅和的四分五裂了。

出发点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千差万别。

文彦博这样考虑,是站在整个文官团体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高瞻远瞩。

韩琦因为参与的程度深,并不能像文彦博那样置身事外,像一个旁观者去观察整个朝廷。

不过,在听完文彦博从官家筹建护卫营之后,一点一点的分析综合。真觉得也许文彦博说的对。

筹建护卫营,小范围发展军备,南征时一鸣惊人,开矿山,铺轨道,解决冗兵……

训练新军,建立军卒自尊心,讲武堂,勋贵再次登堂入室,到现在放任王安石革新……

一件件一桩桩,似乎在用事实证明这文彦博的判断。

在看看原本坚实的文官团体…~最早进入官家产业体系的耕读世家,以及工坊城、锰矿和石炭矿那些大股东,已然自成一家了,他们紧紧跟着官家的步调,不离不弃。

这一次,因为王介甫革新变法,王介甫将一些聪慧却有投机心思,品性不端的能臣又拉成一派。

加上官家玩了一次庭辩,导致各家学派在朝堂的臣工,直接决裂了…~道统之争,那是堪比国仇家恨的存在。

如今的朝臣,早已不是往日的文臣了,很难将步调统一了。

所以,他俩想借一下宗亲,让王介甫清醒清醒。

如果王介甫这一方消停了,再把司马君实撵出朝堂,其他学派因为创立者官阶不高,在朝堂很难形成一方势力。

到那时,仅仅是官家产业体系拉拢的部分臣工,在朝廷还兴不起多大浪。

思谋的很到位,计划也算靠谱。

唯一内考虑到的,那就是赵曦对这类事的敏感程度。

想当初,上四军大械斗那就是赵曦谋划的。文彦博只不过是从中得到了启发,才撺掇宗亲的。

当时让他无所适从的群体事件,他相信,搁谁手里为会作难。

殊不知,赵曦却深喑此道。

“中正,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查清楚宗亲闹事的领头人……”

群体事件,那怕是满朝堂,全国朝都唾弃的宗亲,赵曦也没敢轻视。

倒不是担心这些宗亲能起什么事……若真有那能耐,就不会玩这样的伎俩。

这种群体事件,最怕的就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从而浑水摸鱼,趁机捣乱。

再说了,老王这锅背的冤。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