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章(1 / 2)

加入书签

顿了片刻,郭嘉倏地转身:真正尝试过九州制的,只有王莽。一个从来都没有成功先例的制度,即便明公想要试一试,嘉的意见也和文若一样,天下大定,乃议古制。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曹操也意识到眼下推行九州制确实不合适,继续和荀彧赌气似乎毫无道理,但他就是觉得荀彧跟他不是一条心。

曹操莫名烦躁:不要转移话题,奉孝,孤问的是文若。

郭嘉从袖中摸出折扇,扇子在他枯瘦苍白的手指间飞快地旋转一圈:这个问题么,明公得先保证,恕嘉无罪,嘉才敢说。

耍赖一般的口吻,让曹操有点无奈:奉孝,孤恕你无罪,但说无妨。

郭嘉:明公和文若,是因为匡扶汉室的共同志向,聚在一起。这些年,文若初心不改,明公却已经变了。文若能理解明公的苦衷,所以衣带诏,明公缢杀董妃,上千颗人头落地,他没有说一个字。可是明公或许忘了,文若现在不仅是您的谋臣,还是大汉的尚书令。

要是换一个人这么说,曹操恐怕要怒喝一声放肆。

但郭嘉的声音,委实有安定情绪的效果,曹操踱到郭嘉身旁:可是孤和汉室,势必不能共存,孤要文若只向着孤!

说句不恭敬的话,华歆、王朗天下知名,却只不过是被磨平了棱角的明哲保身之臣。满朝公卿,无论是心向天子,还是心向明公,多是奴仆,不但自己当奴仆,还要把其他人也变成奴仆。可文若不一样,他是真正的士,才似张良,道似伯夷,风骨犹在。辅佐明公救世,是他的志向。维护天子的颜面,却是出于道义。

郭嘉太了解荀彧,他真的很怕,怕有朝一日,荀彧跟曹操决裂,志向无法实现,于是以最后一个汉臣的身份,以身殉道。

曹操苦笑,文若一面伴驾,一面辅佐他独揽军政大权,夹在中间,真够为难的。他敬仰文若谦谦君子,忠贞守节,也痛恨这个君子不肯变通。

窗口的寒风,让郭嘉有点冷,他掩住一声轻咳:文若并非那等酸儒,真正愚忠于汉室的臣子,早就被董卓杀绝了。但人心向汉,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或者换一种说法,每个人都在乱世这个大洪炉之中,被煎熬炙烤,渴望朝廷恢复威信,渴望有人扫平烽火,让他们解脱出来。

文若反对一些事,不是为天子,而是为了明公。天下平定以后,改制什么的都可以商量。可是现在,有些事,只要明公敢做,就会引发动乱。没有大义这面旗帜,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如何讨伐不臣?

曹操忽然想明白一件事:董卓挟天子,天下英雄群起而讨之;李傕和郭汜挟天子,祸生萧墙。他迎奉天子之初,也曾被视作董卓之流,后来名士归附,威加海内。固然有他能征善战的原因,也有文若逐步恢复朝廷的体面,让他能够代表朝廷、出师有名的功劳。

若按照郭嘉的说辞,文若的志向,本质上,和他并不冲突。

但负责刺探百官言行的校事官赵达调查过,郭嘉和荀彧的关系,恐怕不只是友人。一起被劫入袁营,又跟约好了一样,前后脚离开袁绍。就连为他效力,也是荀彧先站稳脚跟,立即举荐郭嘉。荀彧主内,郭嘉主外,配合默契。

郭嘉是否有意替荀彧开脱?

曹操甩了甩头,他麾下谋臣不少,然而程昱行事过于刚戾,难以执中。荀攸藏智,从不多言。贾诩说话向来只说一半,简直是考验他的悟性。戏璕是寒士,没有家族之累,但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世家子弟都不会接纳戏璕

唯有郭嘉事事以他为先,无论是才能,还是他个人的喜好,都决定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郭嘉。

曹操回过神来,郭嘉正懒散地倚着几案,自斟自饮。

曹操挑亮银灯,给荀彧写回信。九州制暂且搁置。不过,所有以恩泽继承侯爵的汉室宗亲全部剥夺封号。撤销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这八个刘姓封国。

这是一项明显在削弱汉室的决策,如果荀彧不反对,说明郭嘉没有骗他。

郭嘉隐隐猜到曹操的意图,心疼荀彧三秒:明公对文若的疑心,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他决定告诉曹操一件事,现在不说实话,将来被校事官卢洪、赵达那样的小人捅出来,在曹操这里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对荀彧更不利。

郭嘉饮尽杯中酒:嘉给文若起过一个绰号,叫人牙子。他是第一个看好明公的人,还把我们这些同乡都卖了。文若决定举荐嘉的时候,很不放心嘉的浪子习气,用手抚着嘉的背,说:一定要服从曹使君的调遣,奉孝,记住了吗?不止嘉一人,还有好几个都被他叮嘱过。

曹操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他是宦官之后,一向被士族看不起。很难说有多少士子是因为荀彧,才肯投效他。

然而下一刻,感动就变成了暴怒。

只见郭嘉勾起唇角,露出一个邪气的笑容:不要问嘉,为什么连文若叮嘱别人的话都知道,因为嘉和文若,是睡过的交情,枕边之人,自然无话不谈。

曹操怒极反笑,恨不得把这浪子的心挖出来看一看:好,好,好!文若是你枕边之人,那孤算什么?

郭嘉满不在乎:明公的自称是孤,高处不胜寒,这就注定了没有人能陪您走到最后。

君臣之间,没有真正的平等,不平等,就没有独立的人格,感情这种事,如果一方不能独立,依附于另一方,一时的恩爱很容易,一世都不离不弃却很难,若是后来相负,到底意难平。据说曹操的男宠是孔桂,与其说孔桂爱慕曹操,还不如说他爱锦衣玉食,和各种赏赐。

曹操:无视我的情诗,在棋盘上虐我,和文若相好,还要捅刀子提醒我是孤家寡人,就这样,我还舍不得动他一根手指头,是不是有病?

第137章 一个承诺 ...

最近几天,不知什么原因,曹操喜怒无常。一众掾属都夹着尾巴做人,生怕被揪住错漏,当众挨板子。

校事官赵达没有辜负郭嘉送给他的小人评价,揣摩出曹操心情不好和荀彧有关,就收集了荀彧的堂兄荀悦的著作《申鉴》,细细查看,还真发现了问题:荀悦的言论简直就是在针对曹操。

《申鉴》一共五篇,强调仁政,认为执政的大臣应该遵循三顺: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这明摆着是看不惯曹操的霸府。

再看荀悦的《汉纪》,这是他给天子刘协讲解《汉书》,为了让刘协弄明白这本纪传体史书的时间线,特意用编年体重抄《汉书》、编撰而成的书。这本《汉纪》更了不得,大肆宣扬汉朝的文治武功,字字句句都是在渴盼复兴汉室。

赵达试探着把《申鉴》和《汉纪》呈给曹操阅览。

这是投石问路,如果曹操借机处置了荀悦,就说明曹操想动荀氏,那下一步自然是想法子诬陷荀彧。

曹操看完《申鉴》,脸色阴晴不定。又翻开竹简,看见《汉纪》的序言一一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永惟祖宗之宏业,思光启乎万嗣。

这是希望刘协借鉴历史经验,扳倒权臣,保住祖宗的基业呢。

曹操将竹简丢在地上,压着怒气。郭嘉说过,最佩服他的胸襟气量,他总不能才知道荀彧和郭嘉的关系,就很没有气量的去找荀氏的晦气。

赵达察颜观色,猜测曹操的确对荀氏颇为忌惮,说:陛下颇好文学,上个月望日(十五月圆之日),荀令君、荀侍中(荀悦)和孔少府(孔融)进宫为陛下侍讲,通宵达旦。

不料曹操突然轻踢他一脚,笑道:仲豫(荀悦)的文章辞简事详,论辨精美,不愧是荀家的人。你这狗东西,要是写写文章、讲讲汉史也会获罪,谁还敢为孤效力?孤给你指一条明路,这些个世家子弟,孔文举(孔融)最是不知死活,你看着办。

孔融多次轻侮曹操,而且行迹可疑,他每次喝酒,非要让替刘协守卫宫门的虎贲士坐在身旁,嘀嘀咕咕,也不知说些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