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章(1 / 2)

加入书签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金色的稻谷随风起伏,如层层波浪。

徐州是产粮重地,五谷丰登,就是陈登这个典农校尉最大的收获。

然而今年,在徐州各县抢收稻谷的士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一边是司空曹操麾下、负责坚守郯城的将军曹仁的兵,另一边,是徐州牧刘备麾下、张飞的士兵。

若论将领的武艺,张飞比曹仁高出一大截子。若论士兵的战斗力,曹营的士兵要强悍得多,他们分散在各地割稻谷,割完就跑,张飞一点办法都没有。

刘备带着关羽在广陵郡和袁术作战,□□乏术,顾不上对付曹仁。

陈登曾经主动请命去守广陵,刘备拒绝了。刘关张这个小圈子,旁人很难介入。

两辆来自徐州的马车,在官道上疾驰,整个车厢都散发着一股子海鲜味,水滴不断地滑落,没入车辙中。

陈登本人还没到,徐州的海鲜水产先到了许都。冰冻的鲽鱼、鲅鱼、扇贝、青虾、牡蛎等等,还有郭嘉心心念念的大闸蟹。

郭嘉美滋滋地吩咐厨子,制作螃蟹宴,邀请友人一起在颍水上泛舟,吃螃蟹。

夕阳余晖金灿灿的,映在水中流光碎影。戏璕蘸着姜醋,吃了少许蟹黄,感叹:可惜无酒。

荀攸慢吞吞地挑着蟹螯中的肉,瞟一眼波光粼粼的水面。

郭嘉幽怨地望着荀彧,右手虚握,颇得几分手持酒杯的神韵,左手敲着几案打节拍,幽幽地唱: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

荀彧用帕子替他擦拭了一下嘴角,默默地将一杯温水塞进他虚握的右手中。

郭嘉:今天又是没有酒的一天。

徐州一直是曹操的心病,收到徐州使者将至的消息,曹操把郭嘉请到司空府,煮酒密谈。

郭嘉歪着身子,轻轻嗅着醇酒的香气,眸光微敛:才颁布禁酒令半个月,主公就和嘉偷偷地饮酒,这不太好吧?

曹操将郭嘉慵懒陶醉的神态都看在眼中,捋须大笑:奉孝,孤都听到你肚子里的酒虫在叫。

郭嘉再不装,直接提起酒壶,仰头一阵狂饮。阳光穿透窗棂,映在郭嘉的侧脸上,勾出极秀气的轮廓线。细细的一线酒水倾泻而下,顺着他那弧度优美的下颌,小巧的喉结,没入衣襟中。

三天后,陈登到达许都,受到极高规格的礼遇,尚书令荀彧亲自迎接。

郭嘉:都是大螃蟹的功劳。

陈登是个明白人,他没有提出拜见天子刘协的要求,而是直接和曹司空交涉。

上回在徐州,曹操对陈登的印象还不错,很少见到这么爽快又识时务的年轻人,他邀请陈登同车。

陈登也不推辞,不卑不亢地道谢,大大方方地登车,还把手搭在雕着瑞兽的金漆扶手上借力。他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风度翩翩,笑得豪气,露出四颗洁白的牙齿。

这倒让曹操有点晃神,扭头朝郭嘉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这两位士子,是真的有几分相似。不是相貌,而是气质。

第83章

曹操的专用车驾,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豪华敞篷车,朱漆车轮,熊纹横木,挂着金铃铛,插着金钺,这金钺象征着生杀大权,也就是说,曹操有权决定军中将领的生死。

陈登坐在曹操身侧,观赏着许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心中渐渐生出了一丝动摇。

徐州的广陵郡已经毁于战火,刘备治下的下邳城,百姓缩衣节食,供养着刘备的军队,苦不堪言。嘴上的仁义,救不了徐州百姓。同样经历战乱的颍川郡许县,归附曹操才几个月,就有这样的繁荣景象,许都之行,让陈登从曹操的身上看到了平定这个乱世的希望。

翌日休沐,曹操有事,主要是这几天,弹劾郭嘉违反禁酒令的官员太多,不知道为什么,本该全部送到尚书台的奏章,有几封都递到曹操这里来了,曹操嫌烦,刚好今年粮食大丰收,他就下令,解除禁酒令。

郭嘉奉命带着徐州的使者游览许都。

据说尧时,高士许由在此地农耕。尧知道他的贤德,欲将天下共主之位禅让给他,许由严辞拒绝,洗耳于颍水之滨,此地因此得名为许。

郭嘉先请陈登去城外的军营,看士卒晨练。

总是吊儿郎当的郭嘉,在进入军营的一瞬间,也变得一本正经。

晨风中,朝阳下,曹营的士兵正在操练战阵。数万人齐进齐退、齐声呐喊,山呼海啸一般的声音刺破苍穹,震得陈登耳中嗡嗡作响,一股子百战老兵的肃杀气势充斥乾坤。

陈登的瞳孔微微缩了一下,这些兵卒,前进时居然都是先迈左腿,在行进中,队列依然整齐,就像本能一样。难怪曹兵几乎战无不胜。

据说,这是郭嘉的练兵之法。陈登:奉孝,军营之中,为何看不见一个民夫?

郭嘉:征调民夫,影响春耕和秋收,他们也不适合上战场。主公治下,民夫负责屯田,偶尔协助守城,不参与征讨。我军的后勤人员,都是训练半年以上,能负重三十斤跑三十里不掉队的士卒,包括厨子。

陈登想到刘备麾下的那些手元寸铁、还要在两军阵前送死的民夫,心中的天平又向曹操倾斜了一点。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将领个人的武艺根本无法左右胜负。整体实力强,才是真的强。

接下来,去参观国子学。曹操原本打算让郭嘉兼任国子学祭酒(国子学校长),郭嘉自忖并不是为人师表的材料,怕误人子弟,婉拒,推荐荀彧的族兄,荀悦出任国子学祭酒。荀悦还在来许都的路上,这事就暂且搁置下来。

荀彧今日要去拜访韩夫子,说不定会遇见?

郭嘉让陈登换掉官服,扮作普通士子。

作为官办的高等书院,国子学的大门像城楼一样高,几乎遮蔽了天上的太阳。

里边五丈一座广厦,十丈一处亭台,殿宇楼阁参差,花草树木掩映,屋舍宽敞明亮,长廊蜿蜒如带,渠水曲折迂回。环境优美,颇有几分昔日颍川书院的影子。

书院后山还有学子宿舍,一处处小院舍依山而建,东一片,西一片,足足有两百多间屋子,却一点也不显得凌乱,整体布局像一幅八卦图。

最近这段日子,每隔十天,就会有一场国子学秋季招生考试。据说,这是为了庆祝国子学成立,放宽时间限制,让远道而来的人也有机会入学,从明年开始,每年只举办一场招生考试,过期不候。

成千上万的少年郎,聚集在国子学大门外的广场上。围观着贴在木栏上的公告。招生简章、考试范围、录取标准,全都明明白白地写在公告中。要不是每人每三年只能参加一次入学考试,人还会更多。

这些少年来自五湖四海,家境贫富悬殊,高矮胖瘦各有不同,有的鲜衣华服,有的布衣素履,有的安静,有的喧闹。几个挤在最前排的少年,用南腔北调的奇怪口音,缓缓念着招生简章,听起来有些搞笑。

郭嘉:看来有必要和韩夫子商量一下,再多开一门课,专门教人说洛阳雅言,推广当代的普通话,纠正口音。

他今天没有穿官服,一身样式最简单的书生青衣,手持折扇,和陈登混在一群少年当中,随着人流走进书院。如果一定要郭嘉形容再一次步入书院的感受,只有一个字:挤。

是非常拥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一个倒霉蛋的鞋子被别人踩掉,却只能顺着人流越走越远,想捡回鞋子都办不到。

郭嘉和陈登穿过前院,远离了招生报名处,同时长吁一口气,总算不用再人挤人了。

兴许是翰墨书香的渲染,此中一草一木都透着清幽雅致。

以国子学讲堂为中心,中轴两侧的建筑物是对称的,一共百余间书堂,每一处殿宇正堂的墙壁上,都有一段醒目的文字。

文华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先贤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藏书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经堂中,十几少年分坐两边,为《老子》中的抱怨以德,和《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哪个更合理,争论不休。辩论会很快上升到道家和儒家的分歧,竟然有两个少年郎当场打起来,拳拳到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