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章(1 / 2)

加入书签

这番话,高瞻远瞩,曹营诸人听得心服口服。

刚好天子的使者来兖州宣召,曹操带上精锐之师,前往洛阳迎接天子刘协。出于某种隐晦的心思,曹操没有带郭嘉一起去,他不希望郭嘉被别的势力拉拢,哪怕是天子,也不可以。

而且把郭嘉留下,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规划、修建新的都城。

天子的宫苑,公卿和百官的住所,曹营诸君的府邸,官署、书院、民宅、街道、市集,皇城的守卫关卡,都城附近的屯兵点,都需要合理又巧妙的布置。

新的都城,位于颍川郡的许县,从今以后,许县就要改称许都了。

由数千名能工巧匠,外加三万兵卒和五万民夫,轮流日夜施工。修建城墙的时候,混入糯米浆和石灰浆,这样砌出来的城墙异常坚固。总共只用了一个多月,就打造出一座宏伟雄城。

郭嘉还以公谋私,把未来的荀府和郭府规划在同一个区域,从正门看,两家似乎离得不近,其实后院相邻,只隔一堵墙,主卧室还有机关密道暗中相通。

曹营诸君的家眷,都被荀彧分批迁入许都。

将一切事务安排妥当,荀彧和郭嘉一起布置卧房,准备同居。日用品都买双份,齐物格出品的情侣抱枕、茶杯,颇有趣味。

郭嘉总觉得屋子里还少点什么,想了想,从随身空间中取出一盆兰花,摆在紫檀花架上。这是他从徐州移植回来的野生兰花,如今总算安顿下来,可以好好照料它。

荀彧:奉孝,朝见天子的礼仪,你还记得吗?

郭嘉摇头,他最讨厌那些繁文缛节。

荀彧温和地提议:彧教你。他先优雅地示范了一遍。

郭嘉:记不住。

荀彧很有耐心,又手把手示范一遍。

郭嘉耍赖:文若,不学了好不好?

荀彧亲他一口,又亲一口,再亲一口。

郭嘉:我投降,我其实看一遍就会,真的。他取出一把空白的折扇,研墨提笔,用行云流水的草书写下一行字,送给荀彧。他字迹潦草,要是换一个人,估计根本就看不懂。

荀彧盯着看了一会儿,耳朵唰地红了,这浪子写得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欲知此事要躬行。

第80章

每次都是被荀彧撩,今天扳回一局,郭嘉得意地扬起唇角,修长的手指在荀彧的耳垂上轻轻一按。随着笑容绽开,郭嘉原本就十分明亮的眸子里,好似有细碎的光芒在跳跃。

荀彧只觉得身上被郭嘉触碰到的位置,就像让火灼了一下,莫明发热。

满室阳光都落在郭嘉的眼底,荀彧忍不住靠近那团炽烈的光,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那双灵动的眸子里,只映出他一个人,装不下别的东西。

荀彧突袭深吻,将人扛起来:彧要躬行了。

又怕疼又贪恋美色的郭嘉:别啊,天还亮着。他心情矛盾,又想推拒又有些期待。

荀彧把他放在胡凳上,用绢帛蒙住他的眼睛:奉孝就当是夜晚。

郭嘉:说好的端方君子、温润如玉呢?磨人的小妖精,你还我文若!

由于看不见,听觉、嗅觉、触觉都异常灵敏。从前忽略的,那些细微的妙处,都被感知捕捉并放大。郭嘉以前也容易颤动,这一次,颤得格外无法自持。

某人生得风流,平常说话做事放浪不羁,温存缠绵的时候却敏感又生涩,是个摸几下就会发抖的,这种强烈反差,让荀彧的眸光又幽深了几分

撩拨荀彧的后果很严重,郭嘉完全承受不住,甚至有点怀疑荀彧是要把他拆开来、再揉碎了,细细深入探究。

难得的休沐日,郭嘉享受着吃饭被喂,下床被抱的残障人士特殊待遇,原因有点难以启齿:他没力气,全身都是软的,不想动。

亲手布置的新卧房,帘钩上还悬挂着精致的香囊。胡凳、玉几、按照后世家具打造的双人大床一片狼藉。

都说两个人刚在一起的时候情热,随着时间流逝,热情就会慢慢减退,转为平平淡淡,细水长流。他们在一起有一段时间了,荀彧怎么还跟个小火炉一样,而且有越烧越旺的倾向?

郭嘉抚着手腕上、朱砂痣周围、一圈胭脂似的印记,认命地蹬开被子,艰难地翻个身,趴着玩床头的小圆脸偃甲人。

荀彧把郭嘉的脚塞回被子里,替他揉着腰,力道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说:公达(荀攸)这两天就到许都。侄子要来了。

郭嘉顿时有种要见对方家人的怪异感觉:公达知道我们嗯?

他知道的。荀彧不知想起什么,有些出神。

荀彧加冠的那天,六叔荀爽赠他一把好剑,他给宝剑取名为于嘉,时时佩在身上。别人都以为于嘉是取自《周易》孚于嘉一卦:孚于嘉,吉,位中正也。(信守善良美好,吉,履正居中、以中正处尊位。)

只有荀攸偷偷地打趣他:知道叔和奉孝投契,同席读书还不够,这是要随身携带?

他那时并不明白自己的心意,只是忍不住对郭嘉格外纵容一些。

许都的皇宫内苑、宗庙朝廷刚刚竣工。雕梁画栋,兽角衔云,九重石阶,巍峨壮丽。

如果不去想这些上好的木料和石材,大多是摸金校尉从那些诸侯王的陵墓中拆出来的,可能就不会感觉有点阴冷。

郭嘉拢了拢衣襟,走向尚书台。毕竟是来自后世,见过故宫的人,他对汉宫没太大的兴趣,只是公事公办,粗略巡视。

亭台水榭烟霞生,青松翠柏的掩映之间,一处宽敞明亮的建筑物。这就是尚书台,荀彧将来办公的地方。郭嘉对新皇宫的环境十分满意,除了御史台的柏树上乌鸦有点多,几乎完美。

皇宫中的器物摆设,少不得也要用些出土之物,郭嘉把摸金校尉王休祐叫来,让他提供鼎、樽、壶等等器物,由礼官大夫(九卿之一太常卿的属官,主管礼仪。)刷选出符合御用标准的,依照礼法陈设。

当然明面上必须这么说:这些器物都是从市集上买来,或者大族捐赠的。

王休祐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他能凭借着盗墓的手艺当官,这也算是前无古人。他将郭嘉视作伯乐,总想感谢一番,但郭先生不爱财,他思来想去,大约只有弄些古籍,最符合郭先生的喜好。

刚巧修建皇宫缺乏木材,王休祐奉命掘开梁王墓,挖出来不少竹简典籍,他把这些竹简清理干净,装了十几车,亲自送到郭嘉的府邸。

郭嘉看到这些典籍,甚是开怀,非要请王休祐喝酒。

时下百姓基本都是文盲,出生在贵族、士族、地主之类的家庭才有机会读书识字,主要原因就是书籍无法普及。纸张很贵,竹简传播不便,家学轻易不可外传。像颍川那样私学兴盛的地方,整个大汉也找不出第二个。

有了这些书籍,就可以找人誊抄,重开书院。师资力量都是现成的,当年颍川书院的先生,除了司马徽在荆州另立炉灶,其他几位都赋闲在家。

听戏志才说,韩夫子尚能开弓,估计再挥舞几年手杖,敲打培养出一批人才,完全没问题。陈先生的戒尺也还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