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古代吃货生存指南》TXT全集下载_38(2 / 2)

加入书签

清透的面汤主在凸出一个酱香和卤香,细碎的肉末同汤汁一同入口,细细品来,还有面条散在汤中的面香和蛋香,不用高汤打底也能有这般的美味,莫说是赶路饥饿的行人,就是在家里呆着的人也不能拒绝这碗拉面。做起来又快又方便,鲜香可口,吃起来暖融融的,唇颊留有余香,只觉得完全没有过瘾。

于是吃完面以后,三人就站着不走了,眼巴巴地等着姜舒窈再次炸面。

只可惜姜舒窈正待继续时,老夫人那边派人传话过来,大房的老大老二从书院回来了,让三房晚上过去吃家宴。

别说两个小的了,连谢珣都有些失望。

到上房时谢晔谢晧已经到了,谢昭谢曜挤出笑来迎接从书院归来的大哥二哥。

兄弟相间格外热络,大房四子打了招呼,往桌前落坐,刚刚坐下就齐刷刷地垮了脸。

双方对视一眼,都很不解对方为何不开心。

在谢晧谢晔看来,他们从书院回来,好不容易可以自由了,却没法去小吃街痛快吃喝一顿,必须得先和一家子吃顿家宴,实在是烦闷。想着与同窗道别时的场景,谢晔谢晧就很不愉。同窗认为小吃街已经够美味了,他们回谢府以后定当吃的更美味一些,对于同窗羡慕的眼神,谢晧谢晔只觉得十分无奈。

他们不仅吃不到比小吃街好吃的美食,还得同老夫人一道吃些清淡寡味的饭菜。

比如面前这道汤煨甲鱼,做得精致,喝着也鲜,可就是少了那味儿,比起这些食材精贵的佳肴,他们更想吃的是油香麻辣的炸串和热烫痛快的麻辣烫啊。

而在谢昭谢曜看来,他们好不容易被母亲放去了三院,今晚可以蹭顿晚膳了,却因着大哥二哥回府而泡汤,难免可惜。

小辈们不开心,长辈们倒是乐呵呵的。

就连不怎么露面的谢国公也来了,看着谢晧谢晔颇为欣慰:“一眨眼,你俩也到了科举的年纪了。”

姜舒窈在一旁听着,有些惊讶,仔细一想,确实是到了秋天,正是秋闱的时候。

老夫人也笑着附和了几句,问着可准备好了,是否安排妥当。

谢晧谢晔一一回答。

老夫人说着说着招招手,丫鬟走过来向谢晧谢晔奉上木盒。

“祖母?”二人不解道。

“打开看看。”老夫人和蔼地笑着。

两人打开木盒,见里面躺着根上好的人参。

乡试规矩严,吃住都得拘在小小的号房里,吃的也只能带干粮,无非就是些干馍、馒头和咸菜,提一笼子进去,吃上足足三天。还不敢多喝热水,免得来回跑厕所。

谢珣当年科考时就受了罪,最后一天不吃不喝,全靠一口气撑着,最后提早交卷出来,只因实在是饿得难受了,又不想吃那外皮干硬成石子的馒头了。

所以一根人参对于考生来说极其重要了,就算食宿跟不上,含上一口,答卷的精力就不会泄了。

“多谢祖母。”二人起身道谢。

谢珣突然想起一事,插嘴道:“对了,你们不用带咸菜,带上你们三叔母做的肉酱。”他和东宫同僚们是最明白馒头蘸酱的美味的人。

虽然不明白肉酱是什么,但是“三叔母”三个字就是活招牌,谢晔谢晧连忙道谢。

这时姜舒窈道:“不如带上方便面吧,我用竹筒装着,泡一桶丢一桶,比啃馒头美味多了。”

谢珣恍然,赞同地点头。谢昭跟着讨论,徐氏连忙让儿子道谢,谢理问方便面是什么,周氏问什么时候琢磨的吃食……

一群人热热闹闹的,老夫人掌家三十多年,就没有见过哪一次家宴如此放松吵闹过。

上次老夫人被打脸后,蔫了许多日倒也想通了,每日诵经礼佛,安静地在寿宁堂待着,不问三房的事了。

如今再看,仿佛只是一眨眼,曾经那个人憎人嫌的姜舒窈竟然成了谢国公府最受宠爱的人。她想不明白,太想不明白了。

就连寡言的谢国公也被他们吵吵闹闹的气氛逗笑了,问身边的谢理:“瞧你这样,似是吃过三儿媳做的吃食?”

老夫人等着他们安静下来,却久久没有等到,气氛反而越来越松快。

连她都有些惧怕的寡言严肃的大儿子居然碘着脸问:“三弟妹,辣条可要放在林家市肆卖?我的同僚们尝了一次后,整日都缠着我要。”

“应当会的吧,不过这事儿你得问二嫂,辣条更多的是经由她的手的。”

“既然辣条要卖了,蛋糕呢?”

都什么跟什么呀,老夫人听的头疼,忍无可忍吼道:“安静!规矩呢!”

众人齐刷刷地转头看她,让她一时有种自己格格不入的感觉。

她咽下那口气,目光在一桌人的脸上滑过。

变了,都变了。

她现在确定了,曾经不喜姜舒窈的人纷纷倒戈了,不仅倒戈了,还众心捧月着,无比喜爱姜舒窈这个曾经本是格格不入的人。

第94章

大家正说到兴头上, 老夫人就是想要打断他们聊天也无从入手。

无论是在闺中,还是嫁到谢国公府以后,她人生几十年来就没有哪顿家宴吃得热热闹闹、叽叽喳喳的。

她并非不喜热闹, 但这热闹一点儿也不符合规矩,所以她本能地反感。

“罢了。”她出声,放下筷子,“我身子不舒服, 你们吃吧。”

她说自己身子不舒服,谢家人都得有表示, 纷纷出声问询。

老夫人不耐烦地摆摆手:“你们用吧, 我只是年纪大了,易乏。”

毕竟老夫人多年就是肃着个脸的模样, 没人察觉她的不愉, 等她走后又重新恢复了热闹。

老夫人身子本来就没事, 回到寿宁堂时辰尚早, 还未到就寝的时候。既然睡不下, 便枯坐着, 坐了一会儿肚子却饿了, 嬷嬷便叫人去大厨房要了碗素羹。

老夫人喝了几口后便把调羹放下了, 叹道:“果然是年纪大了,明明腹中空空, 可面对饭菜依旧没什么胃口。”

嬷嬷劝道:“老夫人, 瞧您说的什么话, 您若是年纪大了, 那奴婢岂不是半截身子入土了。”

老夫人今日心情郁郁,笑不出来,只是摇摇头:“我就是年纪大了,有时候着实是看不透那些小的们心中在想什么了。”太子来谢国公府、皇后赏赐姜舒窈、太子亲自为小吃街撑腰,一桩接一桩的,老夫人不仅脸疼,还疼到怀疑自个儿是否好赖不分了。

“我莫非才是那个讨人嫌的人?”她自言自语着。

嬷嬷闻言连忙垂下头,不敢应声。

胃口不好、心情不愉,再加上年纪大了,老夫人的身子也没有以前硬朗了,记着一件事便反复的琢磨思考,生怕倒头来她才是那个讨嫌的人。

几日后老夫人接到了封邀请众人赏花的帖子。赏花只是个名头,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凑一块儿,聚一聚聊一聊,否则整日窝在自家府里都要憋出病来了。

老夫人虽然没什么兴致,但还是去了,去了以后又开始想心事。她一想事,脸上的神情越发刻板严肃了起来,惹得其他人纷纷交头接耳。

有那眼神精的,想巴结老夫人的妇人见她神情严肃,眼珠滴溜溜一转,搭话道:“容老夫人今儿是怎么回事,可是有烦心事?”

老夫人地位高,是高门主母们簇拥的对象,贵女及笄若能让她插簪,脸上都有光。

她一不开心了,哄着她说话的人一抓一大把。

“让我猜猜,可是你那儿媳又不省心了?”同她年纪相当的老夫人说话就轻松多了,以老姐妹聊天的口吻揭开话题,接下来大家七嘴八舌的附和道,话门子便打开了。

姜舒窈可谓是京中风云人物,耍着手段嫁了谢珣以后,丝毫没有“安分”的苗头,反而越演越厉,码头开市肆、打造小吃街、早食市肆,听起来就让人咋舌。

好好的一个高门主母,为何要身上沾上铜臭味?

正当大家等着看她笑话时,人家不仅没有如她们所想那般失败,反而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连自家夫君儿子也念叨着林家的吃食,时不时下值后绕路过去买点吃食回来。

“听说她时常往那小吃街抛头露面呢。”

“你可说呢,她母亲不就是那个性子吗?不过当年林家那群没皮没脸的族人要占了林家的家业,襄阳伯夫人跳出来撑住家业也是情有可原。可是林家如此富裕,光吃着娘家的老本她就几辈子都花不完了,何至于继续敛财?”

“是啊,这种儿媳妇儿真不省心,听说不仅去小吃街逛过,码头也去过呢,真是不懂规矩!”

一群人议论纷纷的,老夫人脸越来越黑。

“嘭”地一声,她将茶盏摔在桌面上。

刚才还七嘴八舌说姜舒窈闲话的人才意识到自己拍错了马屁,连忙垂头,生怕惹了老夫人的嫌。

“好一个不懂规矩,原来你们口里的规矩是用来压别人的,而不是用来约束自身的。”她的目光扫过谁,谁就一抖。

若是此时被她点名道姓说没规矩了,话一传出去,她们女儿近些年议亲都会难了。

幸好老夫人不是得理不饶人的人,她冷淡地说了几句后便以身子不爽利为由离府,留下一群人坐在屋内暗自咬牙,生怕有人传出她们嚼舌根惹恼了容老夫人的话柄。

老夫人离府以后并未马上回谢国公府。

这些日子她心头憋闷,出来透透气儿也是好的。

她吩咐车夫绕着河畔转了一圈,最后干脆下了马车,在河边吹风透气。

“你说,她们说的可有道理?”老夫人问嬷嬷。

嬷嬷连忙躬身:“老夫人,您可别往心里去,都是一群没规矩的长舌妇罢了。”

老夫人笑了一声,脸上神情更难看了些:“我往心里去个什么劲儿,我难道不是和她们想的一样吗?”

嬷嬷不敢说话了。

老夫人顺着河畔走,幽幽地道:“规矩?规矩到底是个什么,老了,老了,倒也糊涂了。”

她顿住脚步,站在河畔发呆,嬷嬷在一旁站着不敢吭声,

眼看着天色暗下来了,嬷嬷正待出声提醒,却听老夫人忽然道:“林家小吃街位于何处?”

嬷嬷一愣,她家那口子是外院做活的,对外面的事很了解,所以她略有耳闻,答道:“约摸就在这条河的尽头。”

老夫人点点头,道:“走吧。”

嬷嬷一愣:“老夫人可是要回府?”

老夫人摇摇头,慢慢地顺着河畔往前走:“去小吃街。”

嬷嬷彻底傻了,跟着走了一段才反应过来:“老夫人,不乘马车吗?”

“走过去吧。”

老夫人此次去赴宴并未带很多下人,撇开两名车夫以外,就只有一个嬷嬷。两人步子慢,到了小吃街以后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小吃街挂起了灯笼,如火龙一般将整条街道映亮,正是热闹时候。

别说老夫人了,就是嬷嬷也不适应这份人来人往的热闹。

老夫人站在小吃街街头,惊讶道:“这就是林氏小吃街吗?”

嬷嬷也很惊讶,她只是知道小吃街生意不错,却没想过如此红火。这么长这么宽的一条街,居然挤满了食客,有一看就是手里拮据的百姓,也有穿着绸缎的贵人,人挤人的,放眼全京城也没有其他地方比这更热闹了。

老夫人也不知为何想要来看一眼,本来说看一眼就走,可这看一眼就被震惊呆了,哪还有来时的想法。

她的目光往旁边移去,旁边有一条略窄的街道,硬生生被收拾出来和小吃街街头衔上,街头架起了长木架,上面挂着硕大的招牌,这么霸道,一看就是林氏的风格。

这条街没有这边繁华,市肆也还未修好,只是摆起了一长街的食摊,但仍然十分热闹。

这条街是新辟出来的,卖的也是价钱便宜的吃食,虽仍有老饕在里面搜寻美食,但来往穿梭的更多是普通百姓。

老夫人想了想,抬脚朝新街走了过去。

嬷嬷连忙在后面跟着。

市肆看着尚可,食摊却是简陋到了极致。

老夫人饿了这么多天都没胃口,可一迈入飘荡着丰富香味的小吃街,居然开始有点馋了。

她转了一圈,看着食摊摊主从一大口锅子里舀吃食出来卖,馋虫又默默地消下去了。

两人绕了一圈,准备走出小吃街,到了街头,忽然被人叫住了。

街头食摊的摊主正巧摊前没食客,见她俩来回一圈没有找见吃食,热心道:“这位大娘可是不知道吃点什么?”

老夫人还是第一次面对这么接地气的揽客场景,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摊主见她不答,便以为自己猜中了,抬手指向旁边的食摊道:“不若看看这家鸡汁豆腐串?”

不往自己食摊揽生意,反而推去别家摊子,老夫人出于好奇,没有离开,而是来到了她指向的食摊。

食摊前站着一位衣着简陋的老人家,衣裳洗的发白,双目有些浑浊,鬓发花白,见有食客靠近,连忙道:“您吃点什么,来一碗鸡汁豆腐串?”

她应当有眼疾,落到老夫人身上的目光有些飘,所以离这么近也看不清她身上的布料有多昂贵,不是在这儿用食的人。

嬷嬷自然应当替老夫人回话,但此时看着这位老人家,她一时张不开口。

“我家的鸡汤都是用整鸡熬的,可鲜了。”她口舌不好,不会揽客,看着也不像手上麻利的,所以食摊前一直没有食客,此刻有人来了,连忙打起了精神。

老夫人没答话,她是不会吃街边吃食的。

因着自己的关系让老人家白高兴一场,她心有愧疚,让嬷嬷给她些银子。

老人家耳力差,模模糊糊听到了些字眼,又看嬷嬷给了一大块银子,连忙道:“两碗要不了这么多的钱的。”她转头对旁边食摊的摊主喊道:“惠娘,帮我看看这要找多少铜板呀。”

旁边食摊的惠娘正忙着,喊道:“稍等!”

眼看老人家误会了,嬷嬷正想说她们不是要买吃食的,老人家已经麻利地揭开锅盖动手准备吃食了:“您先坐,桌椅都是干干净净的,鸡汁豆腐串马上就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