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TXT全集下载_405(2 / 2)

加入书签

刘晔躬身道:“陛下,臣以为赵温处理得倒还算妥贴。既然孙策的要求并未超出陛下的诏书范围,达成协议是迟早的事。但孙策将此事托付给张纮,自己率部北上,如果赵温急于达成协议,岂不是让孙策轻视朝廷,更不以朝廷为意?”

天子苦笑。“难道这样,孙策心里就有朝廷了?”

“陛下,孙策虽然力强,但他并不没有强到能横扫天下的地步。陛下固不能讨他,他也无法进攻关中,达成协议不仅对朝廷有利,对他更有利。陛下急,他就不急。陛下不急,他就要急了。”

“他急什么?”

“陛下,幽州、交州同时出事,孙策去青徐,只怕意在幽州,孙坚又要去交州,一南一北,同时开战,即使孙策手握五州也会力不从心。此时此刻,他岂敢与朝廷交恶?”

天子眉心微蹙,沉吟了片刻。“你是说,他是欲擒之,故纵之?”

“陛下圣明。”

天子挺身而起,看了刘晔一眼,脸上露出笑容,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来回踱了两步,又快步走到刘晔面前。“子扬,你说,他会不会轻敌躁进,亲自跨海击幽州?”

“现在还不好说,只有说有这个可能,而且可能性并不大。孙策虽年轻,却颇能隐忍,甚于其父孙坚。如此重大举措,他不会不慎重。”刘晔再拜,脸上也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如果他只是坐镇青徐,遥望幽州,形势尚不至于失控。如果孙坚去了交州,而他本人又踏上了幽州,形势如何发展,恐怕就不由他了。不管是南是北,只要有一处受挫,他就可能大伤元气。当年秦始皇挟平定天下之威,北使蒙恬驱胡,南使任嚣、赵佗平越,尚且蒙受重大损失,致使天下崩解,孙策初定五州,腹心未安,就南越岭而征交州,北跨海而征幽州,岂能不败?”

刘晔随即为天子分析了一下情况。孙策坐拥五州,的确拥有较多的钱粮财赋,但他的财赋依然不足以同时支持两个战场。交州是越人,幽州是胡人,这些人都是蛮夷,他们作战没什么成本,就是一条命而已。况且他们本土作战,战败将失去存身之地,没有后路可退,所以一定会不惜代价与孙坚、孙策纠缠。而孙策则不然,千里远征,后勤辎重的消耗会很大,如果有伤亡,将士的抚恤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官渡一战就让他背负了十多亿的债务,同时征交州、幽州的消耗将数倍于此,即使是孙策也承受不起。

所以,现在要担心的不是孙策抢占交州、幽州,而是他引而不发,以势迫人。如果能将计就计,想办法诱他付诸行动,只要战事一起,他就顾不上朝廷了,甚至还要稳住朝廷,朝廷也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天子反复权衡,越想越觉得刘晔说得有理。他眼神闪烁,嘴角挑起一丝抑制不住的笑意。“要不……效刘虞故事,许他节制七州?”

刘晔笑道:“陛下圣明。不过,臣以为这个诱饵还不够香甜,未必能诱他入彀。”

天子忍俊不禁。“那你说说,什么样的诱饵能够让他动心?”

“陛下,孙策不是要立国么?立国也分很多种,封侯也是立国,但孙策显然意不在此,他要的是封王。可是异姓封王有违本朝制度,就连他自己也知道不太可能,所以只说要立国,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封王。臣以为,可以朝中老臣反对为由,先封他为公,再与他谈判,若他能为朝廷讨平幽州,就封他为王。”

天子眼珠转了转。“他会答应吗?”

“陛下,五州富庶,唯缺战马,孙策取幽州是为了战马。如今幽州已乱,袁谭虎视眈眈,孙策绝不希望袁谭控制幽州,即使没有封王的许诺,他也会全力以赴。若能因此封王,对他而言是火上浇油,锦上添花,更难推却。纵使不成,于陛下又有何害?三五月后,凉州世家、羌族首领与朝廷联姻已成,羌人内迁关中,关中安定,陛下进可耀兵关东,退可闭关自守,静观时变,孙策能奈陛下何?”

第1710章 旧事重提

马超提着刀,出了大殿,摸着刀环,想着只剩下一尺余的残刃该怎么处理,懊丧不已,犹豫着要不要找妹妹马云禄再讨一口。不过一想马云禄当初就提醒他不要佩着这口刀在天子面前晃悠,免得天子不悦,他又不好意思开口相求。一念及此,他心里就更不是滋味。

当初为什么没和孙策联姻,偏偏一时口滑,嫁给了庞德?

马超正想着,前面走来两个虎贲郎,一边走一边说话,见马超身着羽林中郎将的官服,两人停下,让在一旁,拱手施礼。马超也没在意,匆匆点了点头,也没说话,大步向前走。走了两步,忽然听到身后两人轻笑,一人说道:“且,看他还能得意几时。”马超心中一惊,停住脚步,回头看了一眼。

那两人只顾着向前走,也没往身后看,只当马超走远了,继续说笑,一个说道:“仲举,你可别这么说,他如今圣眷正隆,可得罪不起。”

“你是说取公主么?如今凉州娶公主的又不是他一个,我郭家也有公主,放眼整个凉州,迎娶公主的比比皆是,马家又算什么?一个被招安的叛将罢了……”

马超听得恼火,喝了一声:“嘿!”

那两个郎官闻声回头,见马超正看着他们,顿时有些紧张,互相看了一眼。“将军……叫我们?”

马超招了招手。“过来!”

两人很是不安,却不敢不来,急步小趋,来到马超面前,拱手道:“不知将军有何指教?”

“听你们口音,是凉州人?”

两人不敢怠慢,拱手施礼,报上姓名,他们都是金城郡人,高些的叫颜俊,矮些的叫郭立,不久前刚刚入宫为郎。马超一听就知道了。金城郭氏是大姓,自然在天子笼络的世家之列,嫁一个公主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个郭立大概就是因此入朝为郎的。如果能够支持天子中兴,郭家自然青云直上,根本不会将他们这个托名扶风马家的寒门看在眼里。

“既然是金城人,可知麹义?”

郭立眨眨眼睛。“麹家可是金城赫赫有名的右姓,麹义虽然离家多年,但乡里还是知道他的。”

马超笑笑。“知道他怎么死的么?”

郭立尴尬地摇了摇头。他当然知道麹义怎么死的,可是当着马超的面,他没法说。

“孙将军击杀他的时候,我也在。”马超笑容更加灿烂,眼中却看不出一丝暖意,如刀锋一般的目光在郭立脖子上扫来扫去,左手摩挲着刀环,杀意蓬勃而出。郭立大吃一惊,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他在宫里当差,知道马超有一手绝技叫出手剑,看他这气势,随时可能拔刀出鞘,岂能不惊。

马超哈哈大笑,散去杀意,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不用这么紧张,这是在宫里,连说话都要小心,没人敢轻易杀人。二位,好自为之。”说完,拱拱手,扬长而去。

郭立半晌松开握得紧紧的刀环,长长的吁了一口气。他看着马超远去的背影,抹了抹额头的冷汗。他听得懂马超的言外之意。他们说的话,马超都听到了,在宫里不会拿他们怎么样,但出了宫就不好说了。他恼羞成怒,咬牙切齿的骂道:“这羌奴,竟敢威胁我,将来定要他好看。”

颜俊扯了扯他,低声说道:“仲举慎言,这马超武艺高强,心胸又狭隘,睚眦必报,你何必惹他,走吧,走吧,有人来了。”

郭立正欲再说几句狠话挽回一点面子,见卫觊捧着一摞文书迎面走来,只好闭上了嘴巴,露出一脸的笑容,向卫觊拱手行礼。卫觊放慢脚步,含笑点头致意,又快步离开。

郭立心情好了很多。“你看,还是读书人知礼仪,不似那莽夫自以为是。”

颜俊点头赞同,拉着郭立离开。

卫觊回到尚书台,来到荀彧的房间,将文书摆在荀彧面前,却没有转身离开。荀彧抬起头,看了他一眼。“仲儒,有事?”

卫觊把刚才马超与郭立发生冲突的事说了一遍。“令君,凉州人习染羌俗,为人好斗,在宫里都有言语冲突,若是在宫外,岂不是要拔刀相斫?我听说有人倚仗着圣恩,辱骂、欺压关东籍的官员,不少人都有怨言呢。”

荀彧放下了手中的笔,搓了搓脸,有些头疼。天子要平定凉州,仅凭武力是不够的,所以他们提出了恩威并施的办法,先用联姻笼络大族、部落首领,争取他们的支持,然后将一部分人迁到关中定居、屯田,既能解决关中人口不足的问题,又能组建一支精兵,然后天子御驾亲征,再用武力清除一些冥顽不灵的世家、部落,控制凉州。

凉州乱了近百年,围绕着要不要放弃凉州,朝中大臣意见不同,大的廷争就有五次之多,小的争论则一直没有停过。主要来说,关东籍的官员认为凉州已成溃痈,朝廷就是被凉州战事拖垮的,不如放弃凉州,以陇关为界。关西籍的官员则认为这是关东籍的官员贪图眼前的安逸,罔顾朝廷大计,是乱政。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真正有见识的官员都知道凉州不可弃,最典型的就是虞诩。荀彧也反对弃凉,所以这次天子坚持要平定凉州,他便顺手推舟,支持天子的建议,既延续了安定凉州的策略,又消除了天子西征的阻力。有了凉州世家的支持,西征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凉州边毕竟是边鄙之地,民风粗野,即使是世家子弟也大多沾染羌人习气,好勇斗狠,与崇尚文化的关东人格格不入,屡有冲突。不仅如此,凉州人内部也不怎么和平,郭立与马超的冲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凉州人无法抱团,朝廷才有可能从中制衡。坏处是治安因此大坏,执金吾王斌焦头烂额,已经来找过他好几次了。

“仲儒,你有什么好办法?”

“令君还记得之前有一个比武大会吗?”

荀彧眼睛一亮。他当然记得比武大会,比武大会是孙策提出来的,马超、阎行去南阳找孙策比武,结果孙策提出一个比武大会,后来不了了之,朝廷也打算办,借以选拔名将,但当时的重心是关东人,关东人对此没什么兴趣,应者寥寥,也就一直没办成。卫觊此刻提出这个建议,荀彧觉得可行,与其让那些凉州人私斗,不如举办一个比武大会,让他们公开比武,既能控制伤亡,也能从中选拔一些勇士、良将,充实到禁军之中。

孙策有讲武堂,关中一直没有学习,将领的素养终究是个薄弱环节,如果能以比武大会选择作为弥补,也不失为一救急之法。关西尚武之风浓烈,习武之人数不胜数,就连女子都有不少人通晓武艺,从中选拔一些可用之人,封以官职,让他们统领作战,为天子爪牙,亦是一良策。

荀彧示意卫觊入座,商谈比武大会的流程和科目,武人比武可不是书生论道,弄不好会出人命的。除此之外,比武的目的是选拔将领,这涉及到兵权,不能掉以轻心,如何将这次比武大会办成一个对朝廷有利,对增强天子实力有利,而不是为他人做嫁衣,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卫觊提了几点意见:一是要保证安全,可以利用比武大会分化凉州,但不能出人命,矛盾激化对朝廷局面不利;二是不仅要考武艺,还要考兵法,分作两途,武艺好而兵法差的可以加入虎贲军,作为天子近卫,兵法好的可以加入南军,统领人马,如果能发现武艺与兵法兼得的,那就视家世与对朝廷的忠诚与否提拔;三是选拔一部分少年为郎官,随天子一起习武练兵,由皇甫嵩授以兵法,将来长成,再安排到诸军统兵。如此一来,三五年内,天子就能拥有一批忠诚之士,不必再倚重韩遂、马腾。

荀彧听完,笑了笑。“伯儒,你还少说了一个。”

“还请令君指教。”

“为女子单列一组,从中挑选一些才貌与武艺兼得的女子,组成女军。其中德容俱佳者可选入宫掖,为天子妃,以广皇室血脉。天子已经十六岁了,只有吕贵人、伏贵人是不够的。孙策有妾数人,天子总不能比孙策还少。”

卫觊笑着点点头。“令君说得有理。”

两人反复商量,拟了一个草案,荀彧带着草案去见天子。天子正准备派人找荀彧,见荀彧来了,连忙将他迎到殿上。听完荀彧的建议,天子连声夸赞。荀彧不愿掠人之美,告诉天子这是卫觊的建议,天子记得卫觊,哈哈大笑。

“此人是可用之材。”他想了想,又道:“出将才的不仅是凉州,并州也出将才,如今凉州人陆续入朝,是不是该征辟一些并州人以平衡之?”

“征辟并州人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怕时间来不及。”

“无妨,现在有时间。”天子把赵温与孙策谈判不顺利,刘晔建议以封王为诱饵,引孙策击幽州的计划说了一遍。他担心荀彧不高兴,再三表示这只是计划,还没有确定,正准备与荀彧商量呢。

荀彧静静地听完,点点头。“也好。”

第1711章 凉州风

天子歪着头,打量了荀彧一会,无声地笑了起来。“令君有何异议,不妨直言。”

荀彧拱了拱手。“陛下言重了。计是好计,只是未免被动。兵法云:以我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若孙策轻敌自骄,两路出击,自取灭亡,朝廷自然可坐收其利。可若是孙策不轻敌,而是先稳住青徐,再图时取呢?”

“令君是说,即使袁谭有攻取幽州的可能,孙策也未必会争于抢占幽州?”

“陛下,袁谭本是孙策的俘虏,他为何放袁谭回去,只是为了那三千金吗?孙策是欠了不少债,但他并非没有钱,否则他不会一下子答应杨彪三万金了。之所以欠债是因为他不肯横征暴敛,竭泽而鱼,他要放水养鱼,牟取远利。他虽然年轻,却是一个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小利的沉稳之人。”

天子有点明白过来了。“令君说得有理,孙策若想牵制袁谭,并不一定需要跨海攻击幽州,他只要在青州发起攻击,就可以让袁谭难以兼顾了。”他顿了顿,随即又道:“难道孙策要防的是刘备?这……这怎么可能,难道幽州这场变故是他……”

荀彧向天子投去赞许的目光,又摇了摇头。“陛下,千里之外遥制幽州,孙策还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这个结果未必就在他的预料之中。但刘备为人狡猾,数易其主还能全身而退,生存能力非等闲可比。这样的人在乱世中更容易生存,如果幽州大乱,他活下来的机会的确会大一些。孙策善识人,常常能于草莽中识俊才,他与刘备相处数月,不会看不出这一点。”

天子一声轻叹,欲言又止。他重新考量了一番刘晔的计划,也觉得有点被动了。就像荀彧所说,有五州为家底,即使遭受一些挫折,孙策最多也是伤元气,却不至于一蹶不振。将成功寄希望于孙策的犯错并不稳妥,如果孙策不犯错,或者他万一赌赢了呢?到时候再谈判,孙策真未必理他。

“令君,难道放弃这样的机会,立刻答应孙策封王吗?”

“那倒不至于。陛下可以一步步来,捡那些不甚紧要的先做,封王还是封公则可以稍后再说。比如孙坚的交州牧,袁绍的罪名,这些事都可以先办了。长公主的婚约,也可以先答应下来,慢慢操作,如此,孙策知道陛下的诚意,也能理解封王的难处。若他被封王诱惑,跨海攻击,则陛下可坐观其变,胜则封王,兑现承诺,若是战败,谅他自己也无颜再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