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豺狼当道 第157节(1 / 2)

加入书签

郑绩垂头看着自己的手,“我家也认识几个江湖人,但是从官府手里抢人不容易。我四处隐晦地问了一圈,暂时没谁敢出面接这趟生意。麻烦你尽量想办法拖个三五日……”

因为心急火燎,郑绩满眼眶的红血丝,“我爹做了以防万一的打算,连夜从几个大铺子抽调流水。因为事情起的太急,拢集了二十万两给你上下打点,明天后天还有三十万两汇过来。事情要是爆发出来,总要寻几个朝里的人帮着打圆场的人,至少先要保你们一家周全。”

一个半尺高的匣子被推了过来,里面是厚厚的一叠银票。

郑绩手脚僵直地坐了片刻,眼底忽然闪过一丝厉色,“我在港口上停了两艘快船,实在不行的话就把你们一家先送到南面去。银子没了可以再挣,只是白瞎了你千辛万苦才考到了功名,多少人家几代人都供不出来一个。可和一家子老老少少的幸运相比起来,这事就算不了什么……”

一向意气风发的漕上大豪垂头丧气,“我和我爹后悔得不行,我们父子俩知道迟迟早早就会有这一天。这些年小心得不能再小心,甚至连瑛姑都不敢贸然相认。只是没想到还有赤屿岛的人记得,最后还是连累了你们……”

顾衡暗自心惊,这即墨郑家的实力实在不容小觑,短短两天三夜的时间就能筹集五十万两白银。腰里有这些银子,这天下之宽哪里去不得。只是郑家主底气不足,揣着这么多银子只想用来保命。

他抬手止住郑绩,微笑道:“多少要费些银子,只是要不了这么大的数,荣昌布庄几个分店柜面上的流水已经让我拿光了。你妹子就比你镇定许多,连话都没多问一句。”

一直垂头丧气的郑绩眼晴亮了一下。

说实话,他也是见惯大风大浪的人,只是这回的事儿事发突然,那个要紧的人被攥在敬王的手里,且又涉及到从未示于人前的顾瑛,他们父子俩这才慌了手脚。

郑绩一听这话有门,忙凑过来狠道:“我爹……做了半辈子生意只求稳妥,只想把这件事压下来。其实以我的想法,重金悬赏几个江湖死士,在敬王回京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一股脑的全杀了,到时候什么都干干净净的。”

顾衡又是意外又是好笑的看着郑绩,“外头多少人都在传敬王是下一任的太子,你倒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人被你杀干净了,你以为坐在上头那位九五之尊不会彻底追查吗?”

郑绩脸上红了一下,心说这不是关心者乱吗?他就知道这个妹夫生了九转肠子,遇着这么大的事儿又怎么没有应对手段?

顾衡正准备说话,就听门外有婆子送午饭过来,说是夫人听说郑舅爷过来做客,亲自下厨烧了几个好菜。等她把孩子安顿好,就过来陪郑舅爷喝两杯。

郑绩看着桌上齐齐整整的几盘菜,先笑起来,“往日我还说她胆子小,真遇着事儿了还有一股子大将之风,我不如你们夫妻俩……”

顾衡也不藏着,“这会儿只能釜底抽薪,先把那个李国柱解决了再说,用了五万两银子买他的性命也算值。只是这样一来,你们即墨郑家往后就被敬王惦记上了……”

郑绩眉梢狠狠跳动几下,“能从敬王眼皮子底下杀人,想必本事不小。你办事我放心,你找的人必定极妥当。至于我们郑家,这二十多年明里暗里树敌无数,可也用银子堵了不少人的嘴。只要不涉及杀头的大罪,敬王哪怕贵为皇子也拿我们莫可奈何。”

去了心头忧事,漕上大豪又变得眉飞色舞。

顾衡虽然对都护营的手段早有耳闻,特别是高指挥使在京中默默经营多年得两朝皇帝信重,绝对不是一般的人。但没到最后一刻始终不能放下悬着的心,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乱了手脚。他强压着心神,陪着郑绩喝了几杯酒。

到了第三天晚上亥时,韩冬急匆匆地送进来一张字条,上面只有潦草的两个字——已妥!

第二六八章 午后

不过数天的时间, 敬王的心境就从暑天到了寒冬。

狭小的牢房里又湿又热,敬王却是气得直打哆嗦。颤抖着手指着窗户上垂下来的一段粗蓝布条道:“我把人好好的交给你们,结果才过一晚上你们就跟我说他上吊自杀了。这么矮的窗户,李国柱这么高的个子,有谁跟我说说他倒是怎么个自杀法?”

负责看守牢房的人满脸沮丧,缩着脑袋连一句辩驳的话都不敢说。

前晚上敬王府半夜里悄悄派人送过来一个囚犯,说是敬王在外地无意间捉到的江洋大盗, 可说是十恶不赦,等审结清楚了就要秋后问斩。要求把这人独自关在一处牢房, 每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且不允许任何人前来探望。

看守见那囚犯耷拉着脑袋老老实实,不像是个惹是生非的人。又有皇子府丰厚的赏银可拿,就干脆利落的把这件事应承下来。谁想才过了一晚上, 那人就把裤腰带儿拴在窗杆儿上吊死了……

看守知道遇到了麻烦事,只能低声下气的解释。

“咱们都护营的牢房连墙壁都是用铁汁浇了一遍的,万没有外人进来行凶的道理。有些犯人到我们这里时看起来平平常常的,结果熬不过大刑三两天就自寻了死路。前个儿还有个文官拒不认罪,拿筷子戳穿了自己的喉咙。王爷看着这些死法吊诡惨烈, 但在我们眼里只是寻常……”

敬王怄得眼前发黑,知道这件事颇有蹊跷之处,奈何人已经死得发硬了, 只能死盯着那段蓝色粗布腰带阴起了脸。

这是老二做的手脚吗?若真是这样, 老二的手伸得未免太长了, 这场大戏还没开始就弄死了主角, 也算是好本事。或者是顾衡,不过他一个小小的大理寺四品少卿有这么大的能耐吗?

这里可是连自己都只能笑脸相迎小心应付的京军都护营……

敬王急步出了牢房,面色铁青咬牙切齿的吩咐,“我就不信他们装了顺风耳千里眼,肯定是哪里消息有了泄露,才让他们提前有了准备。一点一点的细查,一定要把那个泄露消息的人给我揪出来。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要把他千刀万剐!”

原本指望这一回能让端王不死也脱成皮,如今全数都落了空。

龚先生知道这位主子心里埋着滔天怒火,听了吩咐赶紧领命而去。一路上他坐在马车上模模糊糊的想,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另一个念头也时不时的浮现出来,这敬王的点儿好像也太背了些,这一桩桩一件件就没个顺心的时候!

什锦胡同,端王府。

端王坐在长案后仔细听着京中的诸般动向,这是他近一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早上在吃饭前都要听一遍京里发生的事儿。有些事儿鸡零狗碎小的不能再小,有些事儿一听就觉得另有内幕。

这是康先生教他的办法。

偌大京城每天都上演悲欢离合,那些纠葛和变迁也许就是从某个人的某句话开始。如何透过某一件小事识清本质,是一门极难掌握的学问。如今康先生就专门负责整理归纳每日递进来的消息,在从成百上千的消息里挑出有用的。

端王忽然皱了皱眉头,“顾衡……和京军都护营的人私下里见过面,没隔几天都护营大牢里就死了一个人,死的那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王府总管魏大智把几张纸归到一处,笑着答道:“那回见面本来很隐秘,若不是恰巧撞上根本就不能知晓。康先生说……顾大人虽然是他的学生,但他绝不会徇私。顾大人到房州公干,回来后竟然和京军都护营有牵扯,康先生的意思是为防着以后出岔子最好继续查下去。”

端王没长千里眼顺风耳,当然不知道一道凶险与他擦身而过。但他素来持重,喝了几口茶摇了摇头,“这件事是有些古怪,不过顾衡向来知轻重,告诉康先生这件事到此为止,不必再往下查下去了。若是不小心走漏了风声,当心寒了顾衡的心……”

——麾下的臣子相互制约,是上位者惯用的手段,但是也不能太过。更何况顾衡的房州一行,端王自然知道一些端倪,但却不能向外张扬。

魏大智轻吁了口气,又念了几条无关紧要的消息,这才带着几个小厮把早饭摆上来。服侍着端王简单用了几样清粥小菜,坐在案前开始处理公文,这才恭恭敬敬地带人退出书房。

等绕过回廊他才直起身子,心想王爷想拿康先生压制顾衡,省得顾衡年纪青仗着功劳日后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那康先生就拿着鸡毛当令箭,时不时的上一回眼药,最叫人恶心的还常常摆着一副慨然公心。

这种人也配为人师表……

魏大智摸了摸袖袋里的几个拇指大小的珍珠,珠形圆润颜色晶亮品相极好。这是顾衡前几天捎给他的小玩意儿,说是顾夫人到苏州查铺子里的帐时顺路带回来的。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遇到什么不方便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应个急。

这话说得多敞亮多明白,让人心里听了只叫一个熨帖。康先生行事那般抠抠索索,就是与他们这些内侍面对面碰到的时候,面上虽然挂着笑眼睛里却是实打实的轻蔑倨傲……

魏大智走了一段路,见周围无人才把自己的小徒弟招了过来,微不可闻地哼了一声,“去给巾帽胡同的顾大人送个信儿,就说王爷问了一句,然后让康先生不往下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