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豺狼当道 第111节(1 / 2)

加入书签

在场诸人相视一眼皆不敢做声,毕竟河南道的惨状实在出乎大家的意料。

到了晚饭的时候端王才挽着鞭子出来,朝周围扫了一眼冷峻道:“我们还察查几个县, 看看情形到底如何, 最后再到洛阳找巡抚舒贵问责。若是他在其中有贪墨枉法行径立刻将其就地正法。拼着我这个亲王不做,也不让能让这些喝百姓血肉的蛀虫逍遥法外。”

自从河南府各州县报了大灾之后, 宫中圣人不但免了各地的赋税, 还下令开仓赈灾拨了二十万两白银的钱粮过来平抑粮价, 就是怕引起民众情绪不稳发生动乱。结果走了这么久没看到一处像样的救济粥棚不说,连负责负责巡查的官吏都没看到一个……

最起码河南巡抚舒贵一个失察之责是跑不了的。

一行人在马上又颠簸了两天到了上蔡县, 所见情形终于好转了一些。虽然放眼出去依旧是又凉又荒, 到处是河水反涌留下倾倒印迹, 但是熙熙攘攘的总有几处人烟,街面上还有三两个挑着担子卖菜的农户。

叫人意外的是县衙门口设置了两个粥棚,一群面黄肌瘦的妇人拖儿带女排着队依次领米粥。两三个同样干瘦的小吏站在一边维持秩序,看起来倒比别处要强上许多。

端王一直阴沉的脸色这才好转一些,就让一个随从过去领了一碗。见那米粥虽然稀的可见人影,但总归是一样热腾腾可以果腹的东西。这几天满眼厌气事,今日才稍稍得到缓解。

就不由侧头赞道:“这王希久点了上蔡的知县,虽然已经以身殉国,但是治下还算井井有条。等回到京城后我亲自为他请功。拨两个人出去赶紧把他的家眷找到,到时候好领朝廷的封赏。”

放眼望去尽皆凋零,顾衡站在被大火焚毁殆尽粮仓前细细打量,心头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

大灾之下有民聚众为乱,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儿。不过是些地里刨食儿的青壮,被有心人一裹胁,头脑一发热就干出一些不可收拾的事儿。但是一气儿袭击了七八个县的衙门,劫掠了二十多座县级粮仓,还顺带烧死了一个现任七品知县,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底下的一帮人正在低声商量今天晚上到哪里打尖,端王却敏锐发现了顾衡的不对劲,慢腾腾地走过来劝慰,“我知道上蔡知县王希久是你的至交,可如今人死不能复生。等把他的家眷找到,我必定亲自为他们讨一份旌表……”

顾衡低头,搓着手里未燃完的粮食灰烬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粮仓修建时无不是用的当地最好的材料。墙体因为要保温防潮都非常厚,在悬山式的屋顶正中开一个小窗是用来通风的。”

一阵风吹来,手上的灰烬就扬开来,青年的声音夹带了一丝漠然,“我看过这些仓房的工程图,底部先砌砖然后上铺厚木板,板下架空以防潮。这么大的火,按说应该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但……这些板材还是完好的。”

端王知道这青年一贯心细如尘,不过这个时节研究这些灰烬还是未免奇怪。

郭云深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不知道里头有什么好看的。正在莫名其妙的档口,就见端王的脸色忽然大变,一个纵越就亲自跳进了一片瓦砾狼藉当中。他心头一惊——这可是皇子龙孙,如今在自己身边千万不能有半点差错。

他心里七上八下之时,就听顾衡满脸怔忪伤感之色,“这片粮仓烧起来的时候,里面根本就没有多少粮食。要不然依其储量,这些米粮大豆被焚毁的同时,铺设在下面的木板不可能还是完整的……”

河南道本就是产粮大省,在各个州县都修建有大大小小的粮仓。这粮仓有官仓和义仓两种,其中官仓供朝廷使用,基本分布在大的城池附近,比如在洛阳就设立了一处北官仓,目的在于保证朝廷的粮食供给与官员的俸禄。

义仓是荒年的储备粮食,在于保证时局稳定避免百姓因为荒年而作乱。每个州县每年都会划拨一定数额的银两用于修建和维护。按照上蔡县的规模,这处仓廒总共两排十间,可储存谷物三千余石,即便是被暴民焚毁也不该只剩这么一点空架子。

郭云深此时才恍然大悟,小心猜测道:“也许是作乱之人抢先把粮食搜刮一空,然后下令将义仓一把火烧了……”

顾衡撇了他一眼,脸上的神情淡淡的。

“我们这一路过来看了多少粮仓被焚毁,全部加起来的话,少说有十万石粮食,就是九边的全体将士吃上一年也够了。那些冲击县衙的暴民不过数百,又不是要过冬的老鼠抢这么多粮食干什么,也不怕一路吃多了撑死。”

青年语气中有讥讽,“……再说这么大份额的粮食他们存在哪儿,自个东躲西藏还来不及,难不成还天天背在身上?有些人实在是聪明过了余,把别人都当傻子呢!”

天上的日头已经落下,半明半暗的月光冷冷撒在黑黢黢的废弃建筑上,里里外外泛着一层叫人透不过气来的沉郁。良久才听端王几乎是咬着牙齿反身低问道:“……说说看,这里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顾衡叹了口气,躬身道:“我们一路过来悄悄探查了十个州县,其间大大小小的粮仓尽数焚毁。以卑职的判断可以断定两点,一是在大火烧之前大部分的粮食已经被转移。二是暴民除非愚蠢至极,才会背着这么沉重的粮食去冲击各处县衙!”

端王脸上阴晴不定,良久才低声嗤笑,“若是有人敢借着这个当口发国难财,我夷他九族……”

顾衡想起在那场大梦当中,这位主子对贪官污吏是痛恶欲绝。只要一经查办,贪官的下场只有三种,一罢官二索赔三抄家。曾下令“丝毫看不得碍于情面,务必严加查处,把贪官追得山穷水尽,叫他子孙后代也做个穷人”。

有位广东四品知府李曾范因为亏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杀,这位主子亲自下令,让人拿着账册找李曾范的家人算帐。说有些人自知罪大恶极想一死抵赖,借机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便是死也不能放过。

有了这种铁面无私的皇帝,一时间朝堂上下吏治澄清。

虽然知道面前处境艰难,但顾衡却忽地被激起雄心壮志,微微一笑道:“所幸咱们亲自来看了一眼,仓廒里这么多粮食如果没有被焚毁殆尽,那么必定还安然藏于某处。只要尽数找出来,河南道定能安然渡过今年。”

端王面色铁青,却还是被他这句话逗笑了。

“不管谁得了这批粮食,肯定要想办法处理掉,要不然留着就是场天大祸事,只是这些尽是我们的猜测。河南巡抚舒贵为人恭谨低调,是两朝老臣子。若是没有确切实证,圣人绝不会先拿他开刀……”

顾衡也不是神仙,一时间也猜不出这些失踪粮食到底被藏匿在何处。他看着那些残垣断瓦,深辑到底道:“请王爷给我拨几个人手,我想尽快找到王希久的家眷。他们如今成了孤儿寡母,也不知在那些暴民的冲击下是否安然?”

端王以往觉得自己活得悲苦,如今看到这些灾民的惨痛,倒把往日一腔对生活不如意的怨恨尽数压在心底。

闻言点点头道:“舒贵上的折子里对王希久大加赞叹,说他为护粮仓与暴民英勇搏斗,最后力有不支才以身殉国。我这回来带了五百两抚恤银子来,若是找到王夫人你代我交给她。“

想了一下又道:“算了,反正还要在此地盘桓几日,我亲自交予她也是一样……”

郭云深手底下多的是长于侦听的人,就是顾衡身边新收的长随韩冬也是出自他的麾下,听到吩咐后立刻当仁不让地领命而去。

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寻找带着两个孩子妇人,简直是小菜一碟。不过半个时辰韩冬就回来禀报,说在城东的城隍庙附近找到了王夫人。只是那妇人警惕性甚高,遇着陌生人根本毫不理会,好说歹说都不肯过来一叙。

※※※※※※※※※※※※※※※※※※※※

古代的行政长官管的事太多了,估计是现在的公安、城管、刑侦、治安、教育等等一把抓……

shg

第一八八章 借条

城东的城隍庙一向香火旺盛, 自从去年一整年的旱涝大灾之后, 这里更是人来人往。人们口里即便没有多少吃食,也要给菩萨面前敬奉三柱香。就像世事越是无常, 人越愿意把希望寄托在这种虚无的祈求上。

县衙被焚毁后知县王希久殉职,其夫人居无定所, 又不愿意麻烦周围同样辛苦的人, 就带着孩子在庙口租赁了一间简陋的小院暂时落脚。顾衡一行人清早赶到的时候, 正见这位七品孺人穿着旧衣在院里浆洗被子, 一个半大的男孩坐在旁边帮着摘青菜。

眼下虽然已经开了春,但是天气还有些寒意。王夫人一双手冻得通红,那孩子身上的衣衫单薄, 懵懵懂懂也不过七八岁的样子,却晓得帮着大人干活了。顾衡看得心酸, 忙上前把那孩子手中青菜放在一边,又用怀中干帕将他的小手擦拭干净。

王夫人一直半垂着头奋力搓洗手中被褥, 听到动静方才抬起头茫然地望过来。

见到顾衡后刚浮起一抹笑意, 就看到后面一群衣着打扮神情举止与常人迥异的人。她嘴唇哆嗦了一下, 蓦地将那男孩抢在背后,冷冷道:“你们……想干什么,到底有完没完?告诉你们,我一个妇道人家什么都不知道!”

这话没头没尾实在是太奇怪了。

端王自认是此行中的头, 就上前一步微带怜悯地道:“王希久是为国捐躯, 王夫人还请节哀。等钦差的仪仗到了, 我亲自为王大人举行祭奠之礼。就是那几个犯上作乱的歹徒, 我也会着人尽力缉拿,以慰藉王大人的在天之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