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冉冉心动 第19节(1 / 2)

加入书签

“什么?这么早就来了!”沈素玲挂上围裙,“我去和你师傅说一下,你赶紧把这些菜洗了昂。”

佟冉点点头,看着沈素玲急急忙忙跑出去的背影,撇了下嘴。

不就是请人来吃个饭嘛,又不是领导视察,至于这么紧张嘛。

佟冉开了水龙头,水声和窗外的雨声混在一起,没多久,院子里就热闹了起来,佟冉隔着窗子望出去,看到上官珒被剧院的一群人围着,卞应宗站在他的身旁,两人身高差了一截,卞应宗说话的时候,他微垂着头收着下巴听,显得很有礼貌。

雨幕似乎温柔了起来。

佟冉静静地立着,目光落在上官珒的身上,手里的菜叶被水流折走了小半截,都没有发现。

他今天穿了深色的格子西装,来时外头套了一件浅色的大衣,西装的正式被大衣削弱,可悠闲随意中也保持了一丝格调。

“真帅是不是?”尚小眉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了佟冉的身后。

佟冉吓了一跳,手里的菜叶全都落进水槽。

“什么啊?”

“你在看什么?”

“外面来人了,我随便看看。”

“是嘛,我还以为你在看上官先生呢。”尚小眉挤眼一笑,“以前觉得师兄又俊又美,已经是最帅的了,可看到上官先生才知道,这世界上原来还有另一种帅法,man帅man帅的。”

“你怎么拿他和师兄比。”

“怎么不能比了?”

佟冉不说话。

自然是不能比的,无论外人有多好,师兄在她心里的位置,是谁也无法企及的,他永远站在她的心尖上,是不可替代,是唯一。

“说起师兄,苏瑶最近怎么回事?怎么和师兄走得这么近?”尚小眉忽然说。

“嗯?”

“两人连体婴似的,排戏唱戏也就不说了,连散步洗手都黏在一起。”

佟冉眉头沉了沉,彻底不说话了。

第五十二章 京剧发展史

卞应宗引着上官珒走进了大厅,人群散了,院子里又只剩下了雨声。

沈素玲跑进厨房。

“小冉,你去泡壶茶,给你师傅还有上官先生端去。”

“哦。”

佟冉把手洗干净,走到柜子前。柜子里只有两种茶,祁门红茶和碧螺春,红与绿,佟冉选不好,干脆就“小公鸡点到谁,我就选谁”,最后,她的手指指向了碧螺春。

碧螺春纤细翠绿,为了不烫伤嫩叶,佟冉将滚烫的开水凉到了合适的温度才注入杯中,茶具是新买的,虽然不如老太太家里的精致考究,但也足够洁净。

佟冉端着茶水走进大厅。

卞廷川正在和上官珒聊京剧的发展史。

“京剧最鼎盛的时期,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那时候产生了很多的流派,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派,尚小云为代表的尚派,程砚秋为代表的程派还有荀慧生代表的荀派最为著名。”

上官珒听得专注,佟冉走到他身前了,他像才注意到她进来似的,抬眸看了她一眼。佟冉冲他客客气气地一扬唇,戏做足了,才斟茶。

“多年来,不同派别结合舞台实践和弟子传承,都在唱腔和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比如犬儿廷川,他属梅派,却比梅派更细腻雅致,还有小冉……”卞应宗话锋一转,提到了佟冉。

佟冉顿时有种课上忽然被点名的拘谨。

“小冉是刀马旦,但她的表演风格,既有尚派的英爽洒脱,也有程派的热烈大方。”卞应宗对佟冉的欣赏,溢于言表。

上官珒轻抚着手边的杯盏,借势将目光落到佟冉身上:“卞师傅说的是,我看过佟小姐的表演,的确让人惊艳。”

佟冉站在卞应宗身旁,一边倒茶一边瞄向上官珒,他表情正经,看不出来夸人是真情还是假意。

“上官先生看过小冉表演?”

“是,在前段时间的戏曲文化艺术节上。”上官珒解释。

“说起戏曲节,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卞应宗叹了口气,“时代在变化,京剧越来越小众。”

大厅的气氛忽然就凝住了,屋外的雨声都显得压人。

“卞师傅也不用叹气,京剧是门高雅艺术,不是人人都能欣赏的。”上官珒开口。

“这是京剧人常常拿来自我宽慰的话,但其实不然。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除了舞台表现形式的繁复,它其实也贴近生活的真实。自古以来,京剧观众和爱好者的范围就极其广阔,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这就说明,京剧艺术除了高雅之外,也有它的通俗性。所以当代京剧趋于小众,各中原因复杂且多样,值得京剧人不断反思与改进啊。”

佟冉低垂着头,她知道,师傅这番话是说给上官珒听的,但同时,也是在警醒她。她唱了这么多年的戏,看着剧院观众一点点变少,她也常常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只归咎于“时代在变”或者“观众不买账”,的确太过敷衍与片面。

第五十三章 烫伤

三人在大厅里,因话题的走向变得沉重而显得有些冷场。

佟冉端起茶盘,正准备撤回厨房,忽然瞥见大厅的木柱后头闪过一道人影。那人影紧贴着柱子,以为自己躲好了,其实两只鞋子都暴露在外,佟冉认得,那是玲姨前两天刚给三平做的布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