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公主的过期白月光 第68节(1 / 2)

加入书签

宋晚玉说着,也不由动了些感情,语声一顿,有些说不下去了。

霍璋听出她语声里的情绪,微微叹了口气,伸手覆在宋晚玉的手背上,轻轻的握住了。

他虽不曾言语,可动作间的宽慰与支持却是坚定而炙热的。

宋晚玉能够感觉到他干燥炽热的掌心,手背被捂得微热,本还有些急乱的心跳仿佛也在这样无声的安抚中也渐渐的安定了下来。

她深吸了一口气,平缓了自己的情绪,这才接着往下道:“所以,我是想着:既然我都来了,与其在这里闲着无事,倒不如做点实事帮一帮这些人。”

秦王是没想到宋晚玉竟也能想到这些,微微一怔,多少有些欣慰——他固是希望宋晚玉永远都能天真烂漫,可宋晚玉能够想到这些,想要去帮助这些人,显是真的长大了,这也是令他这做兄长的欣慰不已。

但是,哪怕再欣慰,秦王还是不得不公事公办的提醒对方:“你能有这心自然是好的。可这样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城里那些官员都是有经验的,虽现下忙乱了些,也是人手不足罢了,过些时日应该就会好些了。倒是你,一点经验也没有,若是全凭自己一腔心意去指手画脚,反倒是给人添乱的。”

秦王说着,又安慰妹妹:“你也别想太多了,要是真想帮忙,那就每天出去走一走,到处看一看.....有你这位公主在这里震慑着,城里那些官员必是要兢兢业业,再不敢轻忽的。如此,你也算是帮上忙了。”

然而,宋晚玉却不仅仅只想如此,想着自己琢磨出的点子,她多少还是有些没底气,下意识的转头看了霍璋一眼。

霍璋对她笑了笑,目中似是带着鼓励,语声温温:“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想必也是有自己的主意吧?倒不如说出来听听?”

宋晚玉只觉得心头好似被热毛巾敷着,又热又软,点了点头,用力的反握住霍璋的手,这才觉着心里有了底气,便瞪了秦王一眼:“二兄你就不能听我把话说完?!”

秦王看了眼两人握在一起的手,倒也没有多说,只点头示意宋晚玉接着说。

宋晚玉便接着往下道:“我知道现下主事官员发放粮米也是为了让一些农户赶上秋收,不要因着战事误了守城。可这几年打来打去的,我瞧城里也没剩下几个男丁了——那些人家都因为家里男丁服兵役,只余老弱妇孺守家,难不成真叫她们扛着锄头去种地?我是想着,那些老弱妇孺若是放着不管,说不得连今年秋冬都熬不过去。与其叫她们老老小小的排队领粮米,倒不如也给她们寻些活计做。”

“这样,既是寻了帮手,人手上也不会显得太忙乱,也能给那些老弱妇孺个活命的机会。”说着,宋晚玉又往秦王处看了一眼,打量着秦王的神色。

秦王面容冷峻,神色端肃,眉目间似有些许思索之色,显是真的听进去了。

宋晚玉心下稍宽,便接着往下道:“其实,像是发放粮米、照顾伤员这些的杂事,交给她们来做反而方便许多,还解决了一小半人的生计问题。城里那些官员也能抽出人手来去做其他的事情,岂不两全其美?”

秦王微微颔首,沉吟片刻方才应道:“你这些想法虽粗陋了些,倒也并非不行。”

宋晚玉得了秦王这话,眼睛立时便亮起来,笑着应道:“我就说嘛。我这一路也是仔细想过的。”

秦王被她这献宝似的模样逗得一笑,又道:“这样,我把你的主意交代下去,叫人商量商量,最好是拟出个具体的章程来。若是成的话......”

不等秦王把话说完,宋晚玉便挺直腰板,声调跟着扬了扬,一本正经的应声道:“若是成的话,那些老弱妇孺就归我管吧。”

秦王忍俊不禁:“你这样的性子,我可不放心......”

宋晚玉不大服气的鼓起雪腮,哼哼着道:“二兄你少瞧不起人,说不得哪天我就训出一队娘子军呢。”

这话一出,秦王与霍璋都笑了。

霍璋大约是觉着宋晚玉这模样实在是可爱,还悄悄的用指尖在宋晚玉的掌心处挠了挠。

宋晚玉掌心微微的有些痒,回头瞪了霍璋一眼。不知怎的,看着霍璋眼里的融融笑意,她的掌心更痒了。她下意识的缩了缩指尖,看着霍璋,忍不住也跟着笑了。

秦王这回过来就是瞧一瞧宋晚玉,过两日便要带霍璋一起回前线的——如今战事未止,虽有齐王在前头坐镇,可他作为主帅还是不能离开太久。

所以,既是听过了宋晚玉的想法,秦王觉着还算可行便也没有耽搁。用过晚膳后,他立时便唤了人过来商量,想着要以宋晚玉的想法为基础,先拟出大致的细则出来,仔细看过再说。

霍璋在边上,倒也提了个建议:宋晚玉到底没经验,虽有心也有想法,可这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也有许多地方不甚了解,还是要给她寻了几个可靠的副手。

秦王自是点头,这般忙了两日,城中官员们总算是拿出了初拟的办事细则。秦王看过也觉得还不错,一些细节肯定还是要在落实的过程中一点点的补足。霍璋又特意的给宋晚玉寻了几个可靠能干的副手帮衬着。

如此,秦王与霍璋方才觉着放心了些。忙完了这些事,他们也顾不上许多,很快便又策马领人快回了前线,继续未完的战事。

第97章 民声民情

陈老娘回来的时候已是快过酉时,外头的天早就黑了下来。

除了那些要熬灯夜读的读书人家外,村里大多人家都是不兴夜里点灯的,这也是为了省油钱,一入夜就黑漆漆的一片儿,只能听到野地里的虫鸣蛙叫声。所以,陈老娘这一路走过来也就只能借着点夜里的月光,慢悠悠的走着路。

好在,村里的路她都不知走了多少遍,早便已经熟了,尤其是自家门前的这段路,陈老娘哪怕闭着眼睛也能走过来。这会儿,她手里提着个大菜篮子,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一段路,眼见着快到家了,步子不免更急了些。

这一着急,陈老娘险些便要被前头的土疙瘩绊了个踉跄。但陈老娘站稳了身子后也没停下歇口气,还是脚也不停的往屋里去,摸索着到了自家门口,便抬手敲了敲门。

屋里随即便传来熟悉的声响以及匆忙的脚步声,只是这脚步声很快便停在了门口却没有要开门的意思。

陈老娘却并不生气——这年头,家里青壮男丁都服兵役去了,余下的多是老老小小,陈家尤其可怜些,家里老头子去得早,如今竟是连个扛事的男人都没有,这一入夜就要提心吊胆的,生怕遭了贼,要不是熟人来都不敢开门的。

所以,等到屋里的人到了门边,陈老娘方才小声道:“二丫,是我!”

紧闭着的木门终于开了,里头站着的真是陈老娘的二闺女陈二丫,她约莫十一二岁,只是因着吃穿不够,脸颊瘦削,身量瘦弱单薄,远远看着倒像是七八岁的小男孩。饶是如此,这小姑娘手里还是有些吃力的抱着个没满一岁的小男孩。

农家姑娘懂事早,陈二丫这年纪已是十分懂事,家里许多的活计都是会的,还能帮着陈老娘照顾孩子,要不陈老娘也不放心自己一个人出门。

陈老娘一见着女儿和孙子,心就软了,忙不迭的进门来:“哎呦,快进去,我来关门。夜里风凉,可别冻着你们了。”

陈二丫很懂事的抱着孩子往里走了几步。

陈老娘关了门,这才将自己手里的那个菜篮子放在了地上——

菜篮子看看大,里头也确实是装了不少的东西,最上面一层是陈老娘自己去山上才来的野菜外,被野菜盖住的下面是他们用家里最后剩下的老母鸡换来的豆子和粟米,满满的装了大半个篮子,瞧着倒是不少。

可陈老娘看着却觉十分忧心:以前家里母鸡还能下蛋时,她们偶尔还能拿鸡蛋补一补,省下的鸡蛋也能拿去与人换米粮。可那老母鸡本就老了,这些日子家里也没东西喂鸡,渐渐得也下不了蛋了,眼见着家里米缸见了底,她们只得狠下心来把母鸡带出去换粮食。可这换回来的粮米又能吃多久?吃完了这些后又该怎么办?如今山里的野菜也是越来越少了........

陈二丫却不知道陈老娘的忧虑,眼见着陈老娘撇开菜叶后露出的大半篮子豆子和粟米,她黑瘦的脸上便露出笑容来,就要上来帮忙:“娘还没吃晚饭吧?喂过宝根后家里还剩下小半碗米汤,要不就加点儿野菜,热一热给您吃?”

陈老娘哪里会让她帮忙,连忙摆手:“.......你抱着你侄子就好,我自己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