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第110节(1 / 2)

加入书签

时间呼拉拉地过,快过年的时候,景平帝忽然宣布,明年重开武举。

文官们自然是赞同的,一些功勋世家把持军政,是该给他们换换血了。不然时间一久,将士们只认主帅不认君王了。

大景朝立朝时,共封了五个公爵、八个侯爵,下面伯爵男爵子爵加起来二十几个。几十年下来,抄家的抄家,夺爵的夺爵,降位的降位,公爵只剩下了三家,庞家、平家还有英国公家史家,侯爵剩下了谢家、俞家、甘家、唐家和白家,其余十几下都不掌军权。有些人家子弟在军中任中低级将领,有些人家的子弟不成器,就靠着祖宗的这块牌子吃喝,还有些人家已经弃武从文,转去考科举了。

如平家和庞家这样的后妃党,自然不希望有太多将领出来分一杯羹,如英国公这样如今已经不掌军权但威望颇重的帝党,自然是支撑帝王。好在武举出生的进士们,刚一入职,并不会有太高的官位,也不会动了两家的根本,故而后妃两党也没有明着反对。

赵世简在御林军已经站稳了脚跟,彻底摸清了丁字营,也收服了一些随从。另一些他人安插过来的人,只要不捣蛋,赵世简也并不为难。

御林军在太平年月并无太多事情,只有出现危机的时刻,御林军才会大面积出动。故而赵世简再不如当初刚入职时那般忙碌,每隔一天也能回家。

朝廷开武举这个消息一出,赵世简顿时喜出望外。

说起来他已经是五品官,掌了御林军八分之一的队伍,但他毕竟是从文举转过去的,有一些将领觉得他年纪轻轻,又是文人出生,不够勇猛,他急切地需要一个武举功名给他正名。

考武举不光是让你上台和人家砍杀两下就完事了,还要考排兵布阵、攻城谋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朝廷此次开武举,就是奔着选将领的路子去的。

大伙儿听说他要去考武举,如赵书良、夏学士及丁大人等人自然是赞同,能多得个功名,自然不是坏事。有一些却觉得他脑子坏了,好好的御林军郎将做着,去考什么武举,考了武举,难道还能给你升官。

李姝鼓励赵世简,“官人,你只管去,你原来是文举出身,那些将领们说不得以为你是纸上谈兵。若能得个武举功名,以后在御林军也理直气壮些。官人只管放心考,家里有我呢。”

赵世简得了娘子的鼓励,越发卖力。这一个新年,他异常忙碌。一边要当差,一边要备考。考武举,不是躲在屋子里苦读就可以了,还要与人对搏。他也不认识旁人,只得去找丁大人。

不光赵世简忙碌,李姝也忙个不停。她要预备过年的事情,还要时常去探望老太太和赵书良等人。她中途还带着赵世简回了趟娘家,请李穆川给赵世简取个字。

李姝刚开始请赵书良取字,赵书良拒绝了,他大老粗一个,自家的字都是老太太找大街上算命先生胡乱取的,他基本上也不用。李姝无法,只得回娘家。

李穆川摸了摸胡须,想了半天,“不若叫安之?”赵世简仔细品了品,顿时觉得很好。

最让李姝高兴的是,丽娘又有了身子了。李姝把庆哥儿的许多东西打包带去了丽娘家里,并嘱咐了她一堆孕期注意事项。

丽娘直笑,“三妹妹不用担心我,我又不是头一胎。”

小嘉娘越来越懂事,阿娘总是没生出弟弟来,大娘时不时在她耳边说她是赔钱货,白花费那么多银钱,还不如给哥哥弟弟们之类的话。还说丽娘既然生不出,就早些给方二郎纳妾。

等丽娘知道方大奶奶居然背着她这样糟践嘉娘,一向隐忍的丽娘顿时气得和方大奶奶吵了一架,并把预备要给大房两个哥儿的东西通通留下,一样不给,方大奶奶气个仰倒。

嘉娘被方大奶奶那些话说的存了心思,见阿娘怀孕,丁点大的嘉娘比谁都上心,整天盯着丽娘,不让她走动,不让她累着。丽娘伤心地抱着女儿又哭了一场,方二郎听线娘说了后,叹了口气,与方大郎促膝长谈一番。

于是,方大奶奶又挨了顿揍。

李姝也心疼嘉娘,给她带了好些吃的穿的玩的。嘉娘特别喜欢三姨母和外婆,顿时笑的有了些孩子样。

李姝才走,肖氏又去看望了丽娘,送了一堆的东西。丽娘有娘家疼爱,心里的怒气渐渐平复。

原来丽娘看在方大郎和两个侄子的面子,对方大奶奶还有些面子上的敬重。自此,她见到方大奶奶,再不复过去的尊重,对大房人也越发抠门。逢年过节,只给方太太做衣服,买的吃食也都是年纪大的人才能吃的,大房人连根毛都沾不到丽娘的。

方大郎叹气,兄弟情分都被这个婆娘作光了。赵家老大沾着李家的光,一路升官。说起来,他们家也是李家的亲家,老二倒是一直在升,自己却什么都没有。以后,两个儿子定然也是沾不上光。这个婆娘,要害死我们父子了。

不说方家那边,再说如意坊这里。

自从李姝摆过酒席,正式认下巧娘做干女儿,两家就成了正经亲戚。

丁老太爷最喜欢上进的后辈,若不是他得儿子、孙子都得的迟,说不得自家孙子也有这般大了。

丁老太爷年轻时外放过,东南军、西北军他都了解,京城各大军营他也待过,多次上过战场,杀人无数。如今年纪大了,他越发慈眉善目起来。丁老太爷常常想,大概是自己杀人太多,故而子孙不旺盛。

赵世简虚心求教,丁大人父子认真教导,兵法、谋略、武器,一起上阵,赵世简学得快,父子两个教的越发用心。

赵世简投桃报李,整日抓着丁大郎的功课,教他做文章、写策论。外头先生不过是个秀才,如何能比得过赵世简,丁大郎进益颇快,丁家人异常高兴。

李姝也时常过来拜访老太太和丁夫人,或是带着巧娘一起做绣活儿,两家关系日益亲厚。

赵世简感觉自己又有了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丁大人家里几代从武,各类兵书武器齐全,他父子二人实战经验也足。赵世简有空就往那里跑,丁大人父子如今把他当自家人,悉心教导。

年前,科举需要提前报名,且不允许代为报名,赵世简只得请了假,自己往兵部去报名。

兵部一干老同僚们见了他,立刻都围了上来。

施书令直嚷嚷,“赵老弟,你刚考了文进士,又要来考武举,你让我们这些没有功名的人以后还怎么回家?祖母如今见面就叨叨我没出息,都是你害的。”

众人哈哈大笑。

张主事见了赵世简之后,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考,可惜我不能教你了。”

赵世简忙躬身道,“张大哥一日为师,一辈子都是我的老师。”

张主事笑了,“等你考了武进士,我有你这样的徒弟,脸上也更有光了。”

过完了年,很快就到了武举正式开科的时间。

二月,武举正式开科。来报名参加武举的,无非是三类人,一是世代从武之家,二是一些贫寒人家身体强壮的孩子,还有一些是功勋人家。

贫寒人家的孩子只是有些强壮,不懂兵器、不怎么识字,很多在第一关就被刷下去了。世代从武之家的孩子,兵器兵法都懂,但此次武举,还要考策论,一下子又刷掉一批人。

赵世简一路过关斩将,在县试、院试、府试中始终名列前茅。

在他过了府试之后没多久,丽娘生了个儿子,方李两家都异常高兴。又过了一个月,柿子树巷的庄姨娘生了个女儿,最高兴的怕就是洪姨娘了。

秋天的乡试中,虽然有人兵器比赵世简使的好,但论排兵布阵,如何比的上他经验丰富。那些勋贵人家的子弟,有名师指导,也懂得排兵布阵,但论做文章,谁能比得过他这两榜进士出生的人。乡试中,他再次拔得头筹,得了武解元。

武举完全按照文举的路子进行,秋闱过后,最后的会试在下一年的春天,赵世简总算又能清闲几日。

过年的时候,赵老太太一再要求赵书良办酒席,孙子封了五品官之后,一直静悄悄的,这回又中了武举人,难道不该庆贺一下吗?

最后还是赵世简亲自去劝老太太,“阿奶,孙儿还想明年再考个进士呢,若现下办了酒席,明年还办不办呢?不知道的人以为孙儿是怕自己中不了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