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2章 接见——建筑与雕塑(2 / 2)

加入书签

“与人一般大的石头雕像?陛下,臣大约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来雕刻。另外,请陛下让臣近距离观看这人几眼。”

“时间可以长一些,但务必精益求精,按照朕要求的姿态一丝一毫不能有错。而且,这人你无法亲眼观看,只能观看画像和听见过他的人描述。”允熥说道。他刚才听到雕像这个词,忽然想到了祖父朱元璋,并且不可遏制的涌现出为他雕刻一件雕像的念头,就摆放在皇宫的太庙里,代替画像接受子孙的瞻仰。

而西方的艺术作品走的是写实路线,东方是写意路线,从艺术的角度不能区分高下,但雕刻人物,他还是觉得西方写实的雕像更好一些。正好伯鲁涅夫斯基也懂雕像,所以马上吩咐他为朱元璋雕刻。

“等这个雕像雕刻好了,朕还要你给另外一人与朕本人雕刻雕像;朕还要你按照西方的油画给朕画一幅画像。”允熥又道。

伯鲁涅夫斯基问明白了这个雕像是给谁雕刻,犹豫片刻后说道:“陛下,臣若是能亲眼看一看尊敬的前任皇帝,能够确保雕刻与前任皇帝本人相像;但只观看画像,臣没有把握。”他已经看过大明的画像了,觉得对于复原本人相貌的参考价值不大,听人描述又容易失真,诚实地说道。

“这次与你一起来的人,可还有其他擅长雕刻的?”允熥问道。

伯鲁涅夫斯基摇摇头。“启禀陛下,他们大多是研究天文学的,兼习数学,少数人兼习物理或医学,没有人擅长雕刻,也没有人擅长画人物像。”出名的雕刻师与画师在欧洲也很受追捧,名利都有,极少愿意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来东方的。

“那,”允熥犹豫起来。他正琢磨着,伯鲁涅夫斯基忽然又道:“陛下,不如您推迟几年,等下一次从欧洲来到大明的商团或使团抵达后,由一并前来的雕刻师与画师雕刻、画像。”

“这次除你之外没有雕刻师或画师愿意来,下次也未必有。”

“陛下,臣可以给欧洲最杰出的雕刻师与画师写信,邀请他们前来。”

‘你写信,他们就会愿意来?’允熥心中疑惑。

或许是猜到了允熥的疑惑,伯鲁涅夫斯基解释道:“陛下,这是为大明从前的皇帝与当今陛下雕刻与画像,谁若是完成必定名垂史册,记录在艺术史上,肯定有人动心要来。而且臣要写信的这两个人都是很在意名声的人,接到臣的信件后一定会跟随商团或使团来到大明。”

“好。那朕就等二三年。”允熥当即说道。为了雕像的精准,再等几年也可以。

“你要写信邀请的这两人都是谁?雕刻水准如何,在欧洲可有名气?”他又问道。

“陛下,臣写信要邀请的这两个人,其中一人是臣的朋友,名叫多纳泰罗,也是佛罗伦萨人。他年纪比较轻,今年只有二十一岁。但他很有想象力,创作出的作品非常好,能让人感觉到雕像似乎是有生命力的。虽然他的技艺还不太纯熟,但臣相信,他以后一定能够成为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最杰出的雕刻家。”

“另外一人,”伯鲁涅夫斯基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另外一人名叫吉尔贝蒂,佩拉戈人,居住在佛罗伦萨,今年二十九岁,已经是很有名气的雕刻师,在意大利是最杰出的雕刻师之一。”

“他们二人,一定可以将前任皇帝陛下,与陛下您的雕像雕刻的很好。”

“既然你着力推荐,朕就等几年,等到这两个人从欧洲来到大明后,再进行雕刻。不过你先为朕画一幅画像。大后日下午,你申时入宫,为朕画像。”允熥说道。必须祖父的雕像雕刻完毕后才能雕他自己的,这是孝道;不过画像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了。

“是,陛下。”伯鲁涅夫斯基犹豫了一下,才答应道。他虽然也会画画,但没有专业的研究过,比不上专业人才。但又一想,觉得画像耗费并不巨大,若是自己画的不好由多纳泰罗重画一幅也是一样的,就答应了。

此事商定完毕,允熥就没什么事情要与他们说了,吩咐他们三人回去,自己则带着六个儿子又向钢铁厂赶去。文坤、文垠与文堃都没去过钢铁厂,这次让他们见识见识。当然,车间太危险了,是不会让他们进去的。

伯鲁涅夫斯基等三人又对允熥行了一礼,待他坐上马车后才也坐上自己的马车,向城内驶去。

不一会儿马车入了城,曹徵说道:“此时也不早了,也不必去格致监衙门了。伯鲁,我让马车把你送回番馆去。”又说道:“现下你既然已经被陛下准许入格致监,也就是大明官员。我回头为你申请一套公租房,不要再住在番馆了,来往不方便。”

“多谢。”伯鲁涅夫斯基到了一声谢。

不一会儿马车将他送到番馆。他下了车走进卡斯蒂利亚使团的院子,一眼看见吉哈诺,同他打了个招呼,说道:“还有件事要拜托你帮忙。有两封信要送到佛罗伦萨,邀请两个人下次跟随使团一起来大明。”

“这是好事啊!”吉哈诺听了伯鲁涅夫斯基的介绍,马上惊喜的说道:“大明的皇帝对于欧洲的艺术也感兴趣?这真的是太好了。我一定将信送到。”

“这确实是好事,但是,你不觉得,这样一来,欧洲的人才都被吸引到了大明,会影响本土的科学、艺术发展么?”在回来的路上,伯鲁涅夫斯基反复思索,觉得东西方之间交流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有好处,但年轻的人才都被吸引到东方后,或许对欧洲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管这么多做什么?大明又不可能派人去欧洲把他们绑来,都是自愿的,有什么问题?”吉哈诺笑道:“而且他们自己能够挣到比在欧洲多几倍的钱,大明的皇帝也会因为对欧洲的艺术、科学感兴趣而对欧洲生有好感,更加了解欧洲,对双方做生意也有好处。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有什么不能的?”

“至于影响欧洲艺术与科学的发展,没了这些人才,还会涌现出新的人才,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这些人回到欧洲后,由于增加了对大明艺术、科学的了解,反而可能会促进欧洲的发展。”

“你说的也对。但愿,他们学习了大明的艺术、科学后,还愿意返回欧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