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北齐帝业 分节阅读 146(1 / 2)

加入书签

d忘祖的名声传扬出去,可不好听啊”

高颎还好,他父子二人本就是东魏过去的,如今高颎算是回乡,只有贺若弼有些黯然,“老先生真是快人快语,不瞒老先生说,但凡大周有一丝我出人头地的希望,我也不会背井离乡”

老人没有想到他只是稍稍试探,就勾起了贺若弼的伤心事,贺若弼犹自伤心不已,高颎打着圆场,“辅伯兄你不必介怀,你身怀大才,若是得遇明主,必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的,昨日之事已不可追,最重要的是当下。”

他看老人疑惑的神色,解释道:“老先生,辅伯他也是出身名门世家,他父亲就是大周已故大将军贺若敦”

“哦,真是没有想到,这位小友的居然有这般家世虽是敌国,但贺若大将军的声名,老夫也是久仰了”老人微微拱手,“看来,小友的前程是被宇文护给打压了”

贺若弼心里稍稍好受了一些,“也是晚辈确实不才,到了如今仍是一事无成,四处漂泊,让老先生见笑了”

“欸,过去的都过去了,我们陛下为什么开科取士就是因为他有包容四海的胸襟只要士子真有才华,不管是南朝也好周国也好,都会取用的,”他指了指围着正厅的那几圈人,若有深意的说道:

“别看他们现在个个兴高采烈,好似在大官们面前露个脸就能怎么样一样,其实若是没有考过,谁也不知道最终结果考举要糊名,一份卷子就有数十位考官阅卷,你们不用担心有人舞弊买通关系,这种事情一旦被查出就是抄家的大罪,监管一向严格,这不可能,公正性还是可以保证的,好的卷子,还可以上达到陛下的案前既然有本事,就一定能够出人头地。”

高颎与贺若弼有一种被家中长辈鼓励训话的亲切感,当即唯唯诺诺,连连点头。最后,老人说道:

“我看你们两个没有跟着一起去攀附权贵,可见是有志气的,不知道胸中才学到底怎么样,不如老夫先来试上你们一试如何”

二人顿时欣喜莫名,他们缺的就是那么一个机会,眼前这个老人看来不一般,若是能得他提点一番,或许受益匪浅,于是当即恭敬道:“请老先生出题指教。”

老人连连摆手,道:“出题谈不上,指教更谈不上,纯粹就是闲聊一番罢了,如你们所见,我朝正处于锐意革新之期,于我朝而言,这番改变自然是日新月异,是一大进步,不过,你们原是周人,到了我朝之后,可能有新的见闻,老夫也很愿意听一听,你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他抚着胡子思索了片刻,“你们既然要成为朝廷的栋梁,要治理的是天下人,那国策,便不能不熟悉你们就来先说一说朝岁节之后,陛下颁布的五大诏,如何你们就结合一下自己的看法,说一说便是”

贺若弼和高颎都埋头细思起来,聪敏的脑袋瓜飞速的运转。直到烛芯发出“啪”的一声爆响,高颎已经有了腹稿,拱拱手道:“老先生这命题太过广阔,我就挑自个儿最感兴趣的两条出来说一说吧”

“可以,说吧。”

“陛下这五大诏,是朝岁之后颁布,在某看来,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条,其一,收藩王、封疆大吏之权以固中央,其二,互市开市,其三,就是释放工匠,给予工匠们与良民百姓同等地位的身份”

“这第一条,意义堪称深远,自大魏朝崩塌之后,法度混乱,中央地方多种职权混淆,地方坐大,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说是割据局面,大齐虽然是统一一国,然而朝廷的影响力可以扩张到的范围并不大,地方上还是豪族说了算,这就导致了国家收上来的赋税不够充足,朝廷更加孱弱,豪族则趁机进一步坐大,形成一个死循环,要打破这种循环,就要使用强力的手段镇压、威吓这些贪得无厌的豪族,这,就需要中枢对地方有一个绝对的掌控”

“最终,等朝廷的威权彻底慑服地方,要做的,必然就是人口和农户的普查和统计,这是国之根本,是一定要做的,我们可以先由大而小,由中枢到地方逐步推广开来”

高颎逐条分析,条理清晰,听得老人眼放异彩,频频点头。

高颎越说,信心就越足。

“让我最为叹服的,其实还要数这第三条和第二条,这是我在晋阳待了好一些时日,这才终于想明白的一些道理”

第二百一十四章国士二合一章节

“老先生,说到工商之业,小生却有一私见:历来为政者俱视工商为末业,而视农为本。时至今日,此说仍牢不可破。遂致禁制之,摧抑之,视为正理。其实,世上若无工匠,这一应民生日用之物,从何而来世上若无商贾,这一应货物,又安能转运流通可知农是本,工商又何尝不是国本”

“工商确定的根本用意,在于带动民生,而不仅仅视作私人敛财的小道,国朝当重视之朝廷,应该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把控,通过监管商业流通,大力打击盐铁私营大力打击私铸钱币尤其是盐大周缺盐,北地蛮族也缺少盐铁,在大周,甚至设立了掌盐,实行盐禁,百姓取盐,则收取税利,官府与地方豪族争夺盐利激烈异常要彻底压下这些豪族与国朝争利的野心”

老人颔首:“的确,无论是在我们大齐,还是隔壁的大周,法统都并不齐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混乱,我大齐的情况尤其严重,我大齐本来赋税就并不多,官营的金银铜铁之类的冶炼,还有盐米的流通,很多都受到了豪族的排挤,铸私币,贩私盐,甚至冶炼武器,可谓是困顿不堪呀。

“陛下和朝堂诸公早就已经察觉到其中风险,所以在大齐各地开辟大规模的坊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好的宏观调控大齐的经济,将国家的命脉,操控到我大齐自己的手中

“至于你说的盐,这个陛下也是格外重视的,我朝原本在沧、瀛、幽、青四州专门命人煮海成盐,可是工艺比较复杂,煮盐出盐的效率也并不高,去年,我朝在海州和光州这些靠海之地,借着垦荒之名,在沿海等地,开垦了大片的盐田,取用了最新的晒盐之法,去年九月底到去年年末,我朝储存的盐量足以支撑我朝两年的使用,这些都将作为物资,与突厥、契丹、靺鞨、奚人等进行互市交易”

贺若弼眼睛一亮,问道:“敢问老先生,大齐动用这种战略物资与野人交换什么东西”

高颎原本有些不快,但贺若弼提出的这一个疑问是他还没有考虑到的盲点,也就压下性子仔细听。

“这小子的视野倒是不一样。”

那老头含笑瞥了一眼贺若弼,笑道:

“那些蛮夷,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大齐瞧上眼的他们有的,我们大齐都有,他们没有的,我大齐也有。他们可以用来交换的,无非就是牛羊、马匹、奴隶、女人罢了,当然,如果他们愿意使用我大齐的常平五铢钱进行交易,那自然再好不过”

贺若弼正在沉思之间,忽然瞥见老人深陷眼窝之下的那种莫名的笑意,奸诈的像个老狐狸,他思索了一瞬间,几乎就是喊出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