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北齐帝业 分节阅读 36(1 / 2)

加入书签

d亏当今圣明,否则似我等寒门学子,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呀。”

这引起了徐陵的注意,于是徐陵笑着走向那一桌,道:“看两位似乎是饱学之士,老夫愿备下酒食一叙,不知二位可否赏光”

这两个士子见一个气度不凡的老者向他们走来,怔了一下,而后见这老者态度诚恳和煦,令人如沐春风,不由得心生好感,欣然答应,于是便到那一桌去一同饮酒。

席间,老者的谈吐还有表现出来的学识都令这二位士子心折,对视一眼,敬佩的问道:“老先生此番来邺城,也定是为考举而来吧,不瞒老先生,我游历二十余年,似老先生这般饱学之士,可是见得不多呀”

徐陵佯装讶异道:“考举何为考举”二人又是对视一眼,这老先生竟不知考举为何

徐陵也就笑吟吟的解释道:“我本南朝人,今日方路经邺城,确实不知二位所说的考举为何事”

二人都是心里松了一口气,假如这个老者也是同他们一堂考举,那他们面临的压力简直不要太大。

知道这个学识渊博无比的老人家不是来和他们竞争的之后,他们心里的那点小心思也悄然收了起来,道:“先生初来乍到,不知道也是有的,四日前,陛下下诏,开考举,广纳在邺贤才,只要通过考核,不论南朝、伪周,皆赐予功名,这对于天下寒门士子,可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呀。”

徐陵眼角悄然抖动了一下,心里叹道:好气魄

很快便收敛起震惊之色,与这两名士子攀谈起来,聊些文章、微言大义,其间总是不着痕迹的打听北齐朝堂上的一些事,他想要听一听他们对于北齐朝政的看法。

他们谈到齐主的时候,毫无例外的给出这样的评价:“雄主”、“明君无疑。”之类的话。

徐陵不过稍稍的露出了一些质疑的意思,那两名士子便皱眉道:

“当今镇压勋臣,选用贤能的臣子,将朝堂上下整肃一清,琅琊王谋反,今上只诛杀首恶,其余老幼妇孺不予追究。如此手腕,如此气魄,如何当不得明君二字”

徐陵心里苦笑,齐主开考举,为天下先,不说天下,至少已经赢尽了这些在邺士子的心。不过徐陵还是疑惑道:“老夫曾听闻,齐主怯懦,守余尚且不足”

“那完全是道听途说,不足为据”那士子矢口否认,“当今有那些传言之时,先帝尚再,当今虽为天子,有雄心壮志,可难免会受制于太上皇,况且琅琊王等一干乱党又时刻盯着当今,当今如果一个不小心,那便会为太上皇所废,如此情形又岂能不小心翼翼”

“正是此理,”另一个士子也很赞同的点点头,说:

“那时候先帝为和士开等一干奸佞所惑,当今若不忍辱负重,与这些奸佞虚与委蛇,又如何能从容登上这大位况且,今上一掌控朝堂便诛杀了和士开这等奸佞乱党,足见今上并不是昏聩之君,恰恰相反,观陛下这一月的所作所为,我便可以断定,今上乃是那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庄王”

他的同伴频频点头,很是赞同。徐陵苦笑一声,赔罪道:“如此看来,却是老夫孤陋寡闻了,老夫自罚三杯给各位赔罪。”

然后徐陵便饶有兴致的听他们讲齐主这一月内做了什么,细思之后常常拍案叫好,当听说那齐主诛杀和士开,他本已是惊讶,再到后来,听说齐主想出“以工代赈”的计策,并架空琅琊王、太后建立内阁,将朝野之权集于掌中,这便让他更是惊讶的无以复加。

如此作为怎会是昏聩之主,又怎么会有亡国之象,是老夫看走眼了啊

徐陵长叹一声,略有些歉疚的起身道:“想不到大齐之主居然是如此雄才,看来大齐堪为君者不独神武、孝昭呀,先前是老夫孟浪了”

徐陵自负可看清天下大势,然而却频频看走眼,这让他羞惭无比,一时有些意冷。

那二位士子不知徐陵心思,只以为徐陵是对先前的自己的唐突感到歉疚,于是纷纷缓和了脸色劝勉,然后又向徐陵讨教诗文之道,徐陵推脱不得,只得将他们的诗文都看过了,然后一一给出中肯的点评。

“这位小友的诗文虽然文辞精美,本是一首精品,可太过于专注辞藻,浮华居多,不够凝练,这让诗文失色了一些,写诗讲究言雅而不艳,这个需要注意”

“唔,这位小友的诗作虽无甚特别精彩之处,然而胜在中规中矩,立意也算深远,可为中上之品”

接着徐陵又很细致的为二人讲解了一些写文章的诀窍,虽然有的地方徐陵仅仅是轻描淡写了几句,然而听在二人耳中还是令他们觉得震撼不已,这个老先生肚子里的学识真不是盖的。

所以等到徐陵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二人再三请求徐陵留下一两句诗作,徐陵沉吟一会儿,摸着胡须道:“如今已是初春,那我便已春为题吧,嗯,名为春日诗如何”

二人表示洗耳倾听,徐陵没有思索,便咏出一首:“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径狭横枝渡,帘摇惊燕飞。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何殊九枝盖,薄暮洞庭归。”

二人细细品味,皆称善,徐陵谦逊的说了两句,然后便告辞而去了,出门的时候听到一声隐约的、带有不屑的冷哼:

“呵,我还当有什么佳作出来呢,也不过如此”

徐陵忙着赶路,听见了也当作没有听道,只是出门的时候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只见一眼睛阴翳、看上去比他要年轻一些的老者坐在角落里,一脸不屑。

第五十九章突厥使臣

三日后,南朝使者徐陵以及突厥、契丹、高句丽使节在同一天被齐国皇帝高纬召见。

初春的早晨有一些薄雾,笼罩在这座雄伟的宫城上,在千秋门的墙根边上,早有其他使臣的车驾在那里等候,礼部的官员陪同在一旁与各位使臣搭话。听到车辙声,便纷纷扭头,带着或是好奇或是冷漠的目光看着这辆白雾中慢慢驶近的车驾。

“唔,是南朝使节来了”新任的礼部侍郎房彦谦负责在此招待各位使臣,看见这驾车,认出这是南朝使节的车驾,于是便带着礼部的两名员外郎迎上去,“贵使请下”

徐陵撩开车帘,露出了一张和蔼的笑脸,道:“有劳房侍郎了”

房彦谦微微一笑道:“不敢当,这是在下分内之事,尚书特地吩咐过我等照顾好几位贵使,怎敢不放在心上等一下宣召的黄门便要来了,贵使还请稍歇,在此等候一会儿便是”

“好”徐陵在下属的搀扶下下了车,定睛看向前方三名使臣还有他们的随从。

那个站在中间的,长相、穿着与中原人相似,却又有别于中原人,肤色较为白净,颧骨略高,然而却总是弓着腰,望之颇有谄媚之色,这应当是传闻中的高句丽使节。一见到徐陵便点头示意、问好,徐陵回以微笑便令他喜不自胜。听闻高句丽举国上下皆仰慕中原文华,此言看来不假。

而高句丽使节旁边的是契丹使臣,穿着皮裘,头顶的发剃光,只在后脑和两鬓留下一缕,看上去甚是怪异。居于左边的突厥使节白肤绻发、披发左衽,鹰钩鼻,眼窝深陷,眼睛是灰绿色,服饰与契丹使节相似,然而却满脸孤高之色,不与高句丽以及契丹使节站在一起,似是瞧不上他们的模样,看见徐陵过来,他也只是斜乜一眼,然后不耐烦的对着房彦谦说道:“贵国皇帝还不召见我吗,再这样下去,我便不再等下去了”

咄咄逼人,在场的人都是微微皱起了眉,房彦谦耐心道:“贵使不必着急,陛下总要洗漱完毕才好召见诸位,还请各位耐心等候一会儿”

那突厥人叫嚷道:“方才你也是这般与我说,可都过了不下一炷香的时间,你们那个小皇帝还是不召见我等,莫不是看不起我们突厥大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