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王府遗珠 第143节(1 / 2)

加入书签

所有的事情都早已准备妥当了,宁王妃反反复复的检查过多次,确保出嫁那天肯定万无一失。

具体有哪些嫁妆,萧思姝早就已经看过了。

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她看到吟绿递过来的嫁妆单子时,还是愣住了。

尤记得前世,她出嫁之时,嫁妆单子上不过是短短的一页纸,好像是三十二台。而这三十二台嫁妆,很多还是用一些旧物充当的,亦或者是一个物件拆成了两件。

土地铺子虽然有,但也不过是二十亩旱地,一间京郊镇上的铺子罢了。

算起来,当年她所有的嫁妆加起来超不过两千两。

而她如今的嫁妆里面,光是一座邻国进献来的屏风就不止这个数,更遑论其他。

说起来,前世嫁妆的数额,她还是听东昌侯夫人说起来的。

从她嫁入东昌侯府的那一日起,东昌侯夫人就没给过她好脸色,也从来瞧不上她。一开始说她坏话时还遮遮掩掩的,没过几个月,便直接当着她的面说了。

比如,嫁妆不过两千两,陪嫁奴仆不过十人……

用东昌侯夫人的话来说,她这不像是管家的小姐,倒像是哪里来的破落户,连那商户女都不如。

前世,为了这些话,她没少在背后无人时默默的垂泪。

她也深知,嫁妆对一个女子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而如今,看着这长长的嫁妆单子,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前世,是梦吧,一场噩梦。

“郡主,王爷可真疼您。”吟绿打断了萧思姝的思绪。

看着吟绿越发圆润的脸,萧思姝笑了笑。

辛嬷嬷走过来说道:“依老奴所见,这些还不得十几万两银子啊,王爷这是把整个王府都搬空了。”

“嬷嬷,别乱说话。”吟绿赶紧提醒。

辛嬷嬷看了萧思姝一眼,“啪”得一声打了自己一巴掌:“瞧我这张臭嘴,又没把门。”

辛嬷嬷年纪大了。说起来,她虽然是萧思姝的奶嬷嬷,其实跟萧思姝并没有多么亲密。一开始刚来王府时,的确显得跟萧思姝比较亲近一些。

但慢慢的,辛嬷嬷就不太得用了。而且,她也比较有自知之明。跟那些皇家积年的老嬷嬷比,她没什么可比性。而论起来忠心,她也比吟绿差远了。以前在侍郎府时,她并没有对萧思姝有多么的好。就算郡主表面上不介意,她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

郡主能把她从侍郎府带出来,还重用了德栓,就已经让她感恩戴德了。

所以,慢慢的,她开始在王府养老了。

而此次萧思姝出嫁,她也没打算跟过去。她年纪大了,既不得用,又不忠心,跟过去做什么呢?倒不如在王府养老好了。

萧思姝也同意了。

此时,萧思姝正低头看向了嫁妆单子,其实,辛嬷嬷一句话都没说对,这些东西的价值,不止十几万两。

光是父王私底下给她的压箱底的银子,就足足有六万两。只不过,这银子并未摆在明面上。

而手中的嫁妆单子上,大头自然是父王给的。除此之外,太后娘娘作为她的祖母,也给了不少。还有宫中的皇上、皇后娘娘、太子、二皇子……六皇子、成洛长公主等等,都添了不少。

看完嫁妆单子之后,萧思姝便让吟绿收好了。

成亲前三日,这些嫁妆被送到了文国公府上去。

☆、第143章 嫁妆

送嫁那一日, 全城都热闹得不得了。

景新帝虽然重文轻武,在对外战争上没什么胜算, 但国家治理的却不错。

在去年跟启隐打仗之前,整个国家都是歌舞升平,一派祥和的景象。反观启隐,虽然这些年来连年征战, 国家版图一再扩大,但国内看起来并不富裕。

由于没有好好的休养生息,整个启隐甚至看起来有些穷。启隐的军队能震慑别国,但启隐的国库却是早已空虚了。

这也是为什么, 启隐想要快速的拿下宁国。他们垂涎宁国已经很多年了, 宁国的富庶,宁国的粮食,两国的布匹金银珠宝……全都是他们想要得到的。只要打败了宁国, 压制了宁国,就一定能补上之前的亏空。

前世, 启隐的如意算盘的确打响了几年。在打到延关城之后,再不久以后,宁国的确递了投降书。同时, 割地赔款, 这些钱财让启隐缓和了许久。直到几年后,韩瑾陆打败了启隐,这些被割出去的地和赔偿才慢慢的收了回来。

在今生,启隐处理了周遭的小国之后, 下一个终于轮到了宁国。本以为可以一举拿下,却不曾想冒出来韩瑾陆这个最大的变数。

这让他们自认为完美的计划提前被打乱了。

如今,宁国只经历了一年的战争,并未伤筋动骨。之前围困路城之时,缺少粮草并非是因为宁国没有粮草,而是因为送过去的粮草被劫走了,而后面的粮草又没能及时送到。

所以,他们不穷,只是兵力太弱。

此时,宁国依旧是一副富庶的模样。

百姓们安居乐业,吃穿不愁,平日里就喜欢找点什么事情消遣,看个热闹。而贵族嫁女这件事情,正是他们极其喜欢的项目之一。

嫁妆这种东西,一来可以让平头百姓们长长见识。

二来么,还可以窥探一下那些王府官宦之家的生活。

嫁妆最能体现出来一个府邸的富裕程度,同时,还能反映出来备嫁之人是否受宠。

比如,前些日子前后脚出嫁的齐侍郎之女,虽然老大是嫡出,嫁妆的台数也比庶出的老二多十六台,可那东西一看成色就知道有些年头了。庶出的女儿虽然台数少,但样样精细,而且每一台都满满当当的。算起来,比那嫡出的要好上许多。

这就看出来了,庶出的定是比嫡出的更受宠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