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王府遗珠 第39节(1 / 2)

加入书签

文国公当年跟宁王关系极好,虽然后来少有联系,但两个人之间的情义尚在。此次宁王认了女儿,不管说什么,文国公都会过去一趟的。

女眷们那边,全都想跟着过去。

至于男眷这边……

皇上在腊月二十这天就要封笔,二十二那天在京的几个儿子自然是可以跟着过去。至于老六……因着宁王府最近发生的事情,他倒是想起来一些旧事。

只是,那些旧事时间已经非常久远了。远到十几年来,没有人再提及。在脑中琢磨了一下之后,文国公便没再想这件事情。

所以,老六就不用跟着过去了,他还是省下来时间好好的读书吧。

文国公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压根儿没想着把韩六带过去。

颜氏听韩叔融说了之后,觉得有些可惜。如果那日她没看错的话,她这个小叔子应该是对丽姝郡主有意思,丽姝郡主未必对他没意思。

就算还没到喜欢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个人之间定有点什么。

距离上次见面,这都过去那么久了。韩六一直都在书院读书,跟郡主也没见过面。这次若是再不见上一面,下次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那丽姝郡主也不小了,又恢复了身份,万一定了亲怎么办?两个人之间岂不是太可惜了。

自从她嫁过来,这么多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见自家这个长相出众的小叔子对一个姑娘有意思。她原以为以韩六的性子,这辈子也找不着媳妇儿了。毕竟,他对每一个姑娘的示好都不假辞色。没想到却突然发现他有了在意的人。若是以他这个怪异的性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现自己的心意。

通过那日聊天,她觉得丽姝郡主的性子也是个好的。所以,她想帮一帮。

琢磨了一下之后,第二日去正院请安的时候,颜氏有意无意的跟文国公夫人郑氏聊了起来。

“娘,马上就要过年了。翻过年,小六也十八了吧。”

得,原本脸上带着笑意的郑氏,一听到这个话题,立马没了笑意。嘴角向下不说,还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哎,谁不说呢,这都十八岁了,亲事还没个影儿。你说说你爹,非得压着我,说等到他考取了功名再说亲。可他万一一辈子都考不中呢,难不成就不说亲了么?”

郑氏话里话外全都是对文国公的埋怨。

颜氏作为儿媳妇,哪里敢说公公的不是,只好道:“娘,您也别担心,小六那么聪明,肯定能考中的。有的人大器晚成,小六说不定明年就中了呢。”

郑氏却道:“依我看啊,难。但你爹他就是不信邪,非得觉得自己的儿子个个像他,都会读书,想让小六考取功名,向世人证明他是对的。”

“娘,爹也是为了小六着想,想让他有个功名在身,以后好有个着落。”

这么多年了,郑氏早就看开了。她生的前五个儿子,别说是考秀才了,就是考举人都是轻轻松松的一次通过。但最小的这个儿子,天天辛苦的学习,可就是考不中。

既然一时也考不中,年纪这么大了,还不如早早成亲,生个儿子,以后再慢慢的考。

他们文国公府下一辈有五个考中进士的,根本就不用担心门楣问题。只可惜她家那个老头子是个轴的。

她也知道,老头子是为了儿子好。他们文国公府祖宗有规定,不能接受蒙荫,只能考子孙自己考中。如今小六还能说是文国公府的少爷,若是考不中,等以后他们两口子百年之后,分了家,可不就变成了一个白身,什么都没有了么。

想起来小六的亲事她发愁,想起来小六考试的事情,她也愁的不行。

为自己儿子的终身大事发愁,为儿子的未来发愁。

她有时候跟文国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家这个小儿子长得这般好看,怎么就不是个姑娘呢。若是个姑娘,既不用读书,也不用为了亲事发愁。只需靠着亲爹,靠着五个哥哥,嫁个极好的丈夫就好了。

哎,只可惜啊,不是女儿,是个儿子。还是个除了脸长得好看,其他地方一无是处的儿子。

“娘这一想起来小六的事情啊,就睡不着觉。”郑氏无奈的说道。

颜氏又何尝不知婆母心中的想法,为其倒了一杯热茶,慢慢的说道:“娘,儿媳倒觉得小六的事情不用那么愁。小六虽然书读得不行,但手上功夫不弱。以后即便是考不中,也能去从武。”

郑氏想也没想的否定:“小六前几年跟你爹提过,你爹没同意。不仅如此,还打了他一顿。咱们宁国都十几年没打过仗了,自从那年宁王战败,除了边境上的一些小摩擦,从未打过大仗。去从武的话,他也没有立功的机会,只能当个小兵罢了。”

颜氏的父亲行伍出生,如今正在边疆任职,是三品的参将。她的想法跟文国公夫人不太像,就算没有仗可打,但若真的是当兵的料子,一样可以晋升。

之前小六去过她家玩儿。她可听家中的父亲和武师傅说了,小六是个习武的料子。不过,文国公府的情况太过特殊,她也不便多加劝说。总归,小六文不成,武肯定行,前途差不了。

“总归都是一条路,娘也不用太发愁小六的前途。”

郑氏拍了拍颜氏的手,欣慰的道:“还好有你在娘身边宽慰,娘这心里舒坦多了。小六到底是从文还是从武,娘是没意见的。关键就是看你爹。娘如今最发愁的是他的亲事问题。”

话题总算又绕了回来,颜氏笑着道:“娘,若是小六的亲事,您就更不用愁了。以咱们家小六的模样,京城中不知道有多少贵女排着队想要嫁给他呢。您忘了,爹每回一打小六,只要传了出去,立马有人给咱家小六送东西。”

提起来这事儿,郑氏无奈的笑了笑:“可不是么,每次被你爹知道了,又得气上一回。”

颜氏提起来桌子上的茶壶,又给文国公夫人添了些热茶。

喝了两口热茶之后,郑氏改变了批评的对象,这次换成了韩六:“哎,说起来他这亲事,也不能全怪你爹。你爹头几年之所以压着,说等他考中再说亲,还不是为了能给他说一门好亲事,咱家底气也足一些么。这几年就算是他没考中,你爹也没说绝对不能定亲。这事儿要怪只能怪老六!”

文国公和郑氏算是厚道人。然而,就算韩六是个白身,就算韩六一辈子考不中,就凭这他这个身份,也会有一大堆贵女上赶着嫁过来。何况,他的长相也是一个极大的杀手锏。

说到这里,郑氏把茶杯重重的放在了桌子上:“老六这个不让人省心的东西!娘每次带着他去相亲,他都得给我惹出了一些事不可。开始时,回回嫌人家丑。不管不顾的,人家姑娘还没离开呢,就当着面嫌弃。我这老脸啊,挂都挂不住。”

颜氏也知道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儿,给小六说亲的人少了不少。不管,即便是如此,许多大家闺秀依然喜欢他,对他展开热烈的追求。

“娘,这也是因为您把小六生的太好看了,他眼光高。”

郑氏叹了叹气。她这个儿子啊,后来被她说了之后,倒是不嫌弃人家丑了,开始嫌弃人家脾气不好什么的。她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蠢儿子呢?

“这到年底了,各家也都开始走动了,到时候娘再去给他相看相看。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再由着他的性子了。”郑氏说道。

颜氏试探着道:“娘,眼下不就有个机会么。”

“嗯?”郑氏疑惑的看了过来。

“过几日不就是宁王府宴请宾客的日子么。如今大家都正为了这事儿准备着呢,届时去的人肯定很多。不光大人去,估计小姑娘也会去的。还有一些来京述职的官员,拖家带口的。保不齐里面就有您看中的,或者小六看上眼的。”

郑氏听了,仔细想了想,道:“你说得有道理啊,到时候带着他过去瞧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