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夫君养成手册 分节阅读 117(1 / 2)

加入书签

d直做的是首饰的生意,现在遇上要买首饰,自然是去苏家。

“去苏家的金铺瞧瞧”

蔺氏考虑了一会儿,觉得有理。

图纸上说的再好,也不如实物好看,满意不满意,还是看着实物说话比较好。

就如之前那支金凤云英玛瑙步摇,依图纸上说,最美的便是那随着步伐一摇一晃展翅的凤翅,可凤翅能不能这般,谁又能肯定

当即,她点了点头,“行,反正苏家的金铺也不远。”

去一趟也要不了多久时间。

倒是王氏,微微怔住,皱了皱眉。

“苏家的金铺江城似乎就一个苏家吧”

“是。”

江城姓苏且名气极大的,就一家。

王氏眉头皱的更紧了,“我来时听说,苏家的金铺似乎口碑不太好”

许是想着蔺氏和木知霜一开口就说要去苏家的金铺,应该是与苏家有些关系,所以言词中还算顾忌。

“毕竟咱们选的是大婚需要用的首饰,若是出了纰漏”

平常用的,有些小毛病也就算了。

可要是大婚之日,首饰断了,碎了,或者怎么了,可是大不吉利的。

也难怪王氏有所顾忌。

她这话,倒是让母女二人愣住了。

这些时日,整个木家都在为木知霜的婚事而奔波,也没惹注意城中局势,顶多就是听了那么一嘴,说苏家遇上麻烦了。

却不曾想,是这样一个大麻烦。

就连王氏这种外城之人都听说了,苏家到底怎么了

、178、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

木知霜心中不妙,她的事,之前苏家兄妹助她良多,现在苏家出了事,她说什么也不能置之不理。

“娘,王姨,我得去苏家金铺看看,你们俩先看看图纸吧。”

说着,她就要出去,被蔺氏一把拉住。

“嗳,阿霜,你等等,娘跟你一起去。”

这三年来,女儿在江城里遭受了无数的流言蜚语,各种诽谤和抹黑。

许多人甚至与女儿断了来往,疏离了关系。

唯有苏家、吕家、潘家这几家,从不在意这些事不说,还一心护着女儿与外人辩论。

她木府的人都是记恩之辈,如今苏家遇上了麻烦,她们怎么可能躲避不及

两母女的态度,也让王氏意识到了什么。

本以为,木家和苏家也就是普通关系,眼下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竟然是很亲密的关系,木家又不会不管苏家,作为木家的亲家,王氏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我也随你们一同去。”

三人出了府,坐着马车赶往了城东。

城东金铺,如今苏家的麻烦,可不仅仅是之前那些熟客的问题。

有关于首饰弄混,布料出了纰漏的事,苏家已经解决了。

不过之前就卖出了不少,自己库房的解决了,卖出去的只能一家家的收回来。

这些人之中,有些就不愿意了。

他们拿着被撒了药粉的布料,说苏家是奸商,为了给自家支持的医馆拉拢更多的病人,故意在布料上下了毒。

说的有理有据,跟真的一样。

要叫嚣什么人证物证具在,要去官府告苏家。

除去这些麻烦之外,那些在苏家当差又背叛的工人,被苏家全都送去了官府,都挨了刑罚还罚了银两。

本以为事情也了结了,却突然有人死了。

江城这个地方,出的一向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死人什么的,真的不常见。

上一次石头岭那些山匪,大概是整个江城见过死的最多的一次人了。

可山匪和普通百姓还是不一样的,山匪死在城里,被百姓们瞧见了,他们虽然心中惧怕,却也清楚,山匪都是坏人。

死了也是活该,官府是在保证他们的安全。

可苏家的工人死了,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江城的百姓都有些心慌,一时间情绪十分的不稳定。

偏偏那工人的家人,还在苏家各大店铺前闹事。

“你们苏家都是黑心肝啊,我丈夫在你们苏家当差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只是做错了一件小事,你们就这般对他,还送去官府,让他活活被打死,你们苏家就不怕遭报应吗”

“你还我夫君我家上有七十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童,你们打死了我夫君,就是要我全家的命,今日你们要是不给我个交代,我就一头撞死在这里”

一个披头散发,浑身狼狈,满脸泪痕的妇人,跪坐在苏家金铺门前,怀中还抱着一个小婴儿。

她字字泣血,语气里全是恨和怨,怀中的婴儿也随着她的质问声,发出尖锐的哭声。

整个苏家金铺前的街道,因为这一对母子,完全被来往的百姓围了起来。

人群中,不时有人低低议论。

“不是说苏家的主子都是大善人嘛,在苏家做工,工钱都比其他家高上一成,怎么的又变成苏家黑心了”

“苏家自然黑心啦,要是不黑心,他怎么能赶走肖家,独占江城的首饰生意呢”

“说的也是,这妇人我也认识,是城外杏里村的焦氏,她丈夫叫齐骁,是个普通百姓,一直在苏家做工,都做了十几年了。”

这人一提,也引来了其他人的附和。

“对对对,我也认识,那齐骁前段时间发了大财,赚了不少银子呢,怎么的突然就没了”

“我听说了,好像是苏家出了点事,有人把苏家的首饰套装给搞混了,让苏家损失了不少银子,就因为这事,苏家把那些犯错的工人,全送官府交办了。

官府判了二十大板,外加一百两银子。”

“你们也知道,官府里的板子,可不是一般人受得住的,那齐骁是个短命的,当晚回去就断了气。

留下一群孤儿寡母的,还要偿还一百两银子的债务,你说这焦氏能不闹么”

随着众百姓七嘴八舌的将事情还原,这件事终于弄明白了。

其他听的百姓,也发表起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这事也不能怪苏家吧,毕竟是工人有错在先。”

“这话可不能这么说,这年头,东家都是讲人情味的,工人做错一点事,就送交官府,那谁还敢做工”

“说的有理,就是不知道,苏家到底蒙受多少损失了”

“谁知道呢,也许就一点点呢,这些有钱的商户,就是小心眼,不然人家在他铺子里做工十几年,哪里会这般苛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