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终章(7)(1 / 2)

加入书签

般若修塔似一道咒言,让朱明月有种窒闷的感觉,她抬起眼帘看他,良久才道:“王爷真不知道般若修塔的缘故?”

“如果你说的是两年前的般若修塔,据我所知那只是一座供奉高僧舍利的石塔;至于两年后的般若修塔,似乎来了一个人。”

朱明月眼睫微微一颤。

沐晟将左手搁在膝盖上,上身略微往前倾,“也是在大概两年前,勐海派出武士开始大肆抢掠西南之地走货的商贾、走马人,而勐海养马河豢养的大量马匹,原本会高价易货给当地的商人,也是从那时开始终止了。养马河和广掌泊变成曼景兰的两大禁地,不再让外人踏足一步——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为那个人。”

朱明月凝眸看他,“王爷可知那人是谁?”

沐晟将手放在床榻上,手指在上面缓缓写了两个字:

建文。

原来他真的知道。朱明月闭上眼睛,心底里落下一声叹息。

“一直以来小女都觉得王爷领着沐家军护送马帮千里互市,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后来才发现王爷志在元江,发现王爷在御前请了旨意,要发兵剿灭西南边陲的这一个毒瘤;等小女来到元江府,却突然发现好像又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一切,似乎都跟旧主在勐海的秘密有关,围绕着这个秘密,与之相关的所有人、事都变得不合常理。时至今日,小女据此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男子卓拔的身影被阳光镀了一层金光,气质凛然,轩昂逼人,清隽的目光投射过来:“什么猜测?”

“小女猜,澜沧和勐海之所以会这么有恃无恐,对本该是敌人的黔宁王礼遇有加、奉如上宾,是不是因为土司老爷那荣和那九幽都心知肚明,原本要赶赴元江来的几路卫所大军,在黔宁王府的暗中关照下,一直按兵不动?而这些军队的目的地,也不是元江府,是在朝廷的二十六卫羽林军到来之后,再齐齐开拔至都城应天府?”

两个质问,犹如炸雷一般平地起了波澜。

或许沐晟曾经真心要攻打勐海,或许他也想过为西南之地清除祸害,但是后来他改变主意了。他跟那九幽站在了一起。

那九幽有战马、战象,有大量劫掠来的财宝,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建文帝。

而沐晟,有整个滇黔之地的调兵权。

这世上有什么是让人倾尽所有、不惜赔上一切身家性命,也要积极争取的?当年的燕王回答了这个问题。如今的云南藩主,拥有比当初的燕王更多的军队、财力,包括契机——他知道了建文帝在勐海,只要振臂一呼,普天之下必是震惊哗然,平民百姓大多会受其号召,回过头来改拥建文为正统;残余的建文旧部,会借此良机,揭竿而起,大肆反抗永乐朝廷;当年被削藩的诸王余留势力,贼心不死,在暗中蠢蠢欲动;因皇上的法统遭到置喙,被煽动的鲁莽将官纷纷举起义旗,密谋起事;边陲之地终年不服教化的诸蛮夷,趁势打劫,列土封疆……

届时天下就会大乱,朝廷疲于应付各地的反叛,又要防止各府、州、县卫所的兵变,一时间会忙得焦头烂额。一朝天子一朝臣,永乐才刚践祚不久,地方官员多是太祖时期和建文年间的选任,再遇这种皇权内部之争,唯恐殃及自身,怕是会作壁上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有靖难的前车之鉴,朝廷必不会征调太多卫所军队来驰援,谨防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浑水摸鱼,致使京畿城防空虚;地方上的都指挥使司即便有心奔赴护持,没有朝廷的调兵令,也不敢擅自行动……大明疆域各地,陷入焦灼的混乱,而一路秘密赶赴应天府的沐家军,正好在此时大举攻打皇城。

多么可怕的一个局!

又是多么的精妙缜密,天衣无缝。

那九幽和沐晟私下里勾结,表面上却互相仇视,实际上是想利用这次的剿袭,在御前获得调兵的首肯,集结西南边陲的全部兵力。

沈明琪等人的被抓,更是事先预谋好的——商贾们会提供财力上的巨大支持,尤其是沈家。沈家与大明朝廷有仇,沈家祖上还是戴罪之身,有什么比参与谋朝篡位更大的功劳,更能让沈家彻底扬眉吐气,在将来平反昭雪的呢?

军队、钱粮、名目——万事俱备。靖难之役才刚结束两年,尚未恢复元气的国家,再次陷入战祸,会不堪一击。到了那个时候,那九幽就不是勐海之主了,作为拥立建文帝重新坐上帝位的肱骨之臣,他就是整个西南边陲的主人,或者,他会在西南自立为王,开辟出一个小朝廷!至于黔宁王,从一个封疆大吏变成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摄政王,执掌生杀予夺大权,何其辉煌!

“那九幽曾经给小女一块‘传国玉玺’,虽然是赝品,但也是‘传国玉玺’,意味着无上皇权。他让小女将这玺印带回澜沧,交给土司老爷,小女当时也不甚明白,而今方才顿悟了,那九幽是要给那荣一个保证,也是许诺——大事之后,勐海必不敢违背誓言。让小女再猜猜,这誓言一定跟西南边陲的分割有关,跟勐海和澜沧将来的命运有关。”

朱明月在床榻的内侧,取出一方五彩稠漆堆花方盒,“那九幽曾在来朝时见过旧主,但是当年跟随元江府原土司老爷那直,一起来朝觐见的不只那九幽,还有那荣,那荣也见过旧主。旧主来到勐海后,那荣获取了这一消息,而后,他又知道了王爷跟那九幽之间的这个惊天密谋,于是也想分一杯羹。”这就是澜沧一直以来毫无战备调动的原因。

“实际上,小女觉得就算那荣被蒙在鼓里,那九幽也会告诉他,因为那九幽知道,勐海和澜沧不能同室操戈,会一亡皆亡。与此同时,一旦将来大军开拔到了应天府,云南府藩邸空虚,勐海无主,如果那荣在这个时候乘虚而入,你们将会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那九幽还要倚靠那荣,所以他处处忍让、时时示弱,并将这块意义非凡的‘传国玉玺’交给澜沧保管。”

那九幽也算得上能屈能伸,但是表面昏庸实则精明的土司老爷,会被那九幽这么轻易笼络吗?

那荣的心里应该清楚得很,勐海对澜沧表现出来的诸般臣服,不过是暂时稳住他,等到将来大事已成,那九幽这样的人能不反过来对付他?那荣不会坐以待毙,更不会让那九幽夺了他的地位,于是他也跟黔宁王府私下里有了来往——朱明月能在神祭堂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祭神侍女来了勐海出使,土司老爷可是没少帮忙。朱明月最初以为他是想让她来那九幽身边做什么,但是他什么都没说。

土司老爷什么都没说,也没有任何态度,却帮了她。为什么?因为土司老爷以为朱明月是黔宁王府的人,是奉了黔宁王的命令混进了土司府。而这一点,不正是萧颜给他递的消息吗?

那荣跟萧颜之间的来往,不外乎是互通消息、互相帮衬。这样一来,功成,那荣就可以居功,来个列土封疆,或者让那九幽永远没机会回来;兵败,那荣远在元江府,再向朝廷投诚也不迟。进可攻、退可守——土司老爷稳坐钓鱼台。

但是对于黔宁王府来说,原本无懈可击的计划,突然多了一个变故——沈家明珠自告奋勇要深入元江府打探。沐晟应该没有想过她真能到元江,萧颜在临沧截住她的时候,更是被其锦衣卫的身份吓了一大跳——这说明什么?朝廷有意让沈小姐来,是对黔宁王府的不信任还是早就知道了建文帝其人在勐海?无论哪一种可能,绝不能阻拦,更不能贸然干涉。否则整个计划都会面临暴露的危险。

“王爷怎么就没想过借刀杀人呢,利用那荣的手、那九幽的手,干脆将小女除掉?从此一劳永逸。王爷只是在上城的外围、中城的外围,甚至是元江府外,布下层层眼线,让小女的消息一点都送不出去……”而她险些命丧在蕉林荒山后的断崖,却是他将她的命从深渊捡了回来。

浓郁的阳光在雕花窗阁间显得斑斑驳驳,投射在阁内的地上,还有几片被熏风拂进来的树叶。

过了良久,沐晟抬头看向她,“说完了?”

“王爷觉得小女说错了?”

沐晟摇了摇头,“很精彩。”

从澜沧到勐海,从那荣到那九幽,更从云南府到元江府,从他到萧颜,每一句话,几乎都踩在了关键点上,精准而完美。甚至连他让那九幽封锁了从上城通往中城的路,又派人固守在元江府外各个通途上的事,她都知道,让他既惊且叹。

“那王爷就是承认了?”

朱明月话音出口,就见男子突然倾身过来,整个人凌厉而强势的气息咄咄而至,“你是相当聪明的,如果你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上,鹿死谁手还真是未可知。”

男子的阳刚气息逼近于她,温热的拂在她的脸庞上,却带着异乎寻常的冷冽。朱明月的视线对上他的眼睛,“怎么,被戳穿了阴谋,杀人灭口?”

“你不怕吗?”

“怕?”朱明月看着他:“小女既然敢来,就没想过活着回去。”

“死还不容易,你现在浑身是伤,连下床走走都费劲,本王就算是要杀你也是易如反掌。只不过……”他的大手流连在她雪白细腻的脖颈,像是思量着从何处下手能够将其扭断,“既然本王之前没杀你,就证明本王舍不得你,与其再让朝廷派其他的人来,本王更心悦于你。”

他如守着猎物般一瞬不瞬盯住她,眼底涌着似有似无的危险,薄唇几乎要吻上她的鼻尖。朱明月眯起眼,道:“王爷就那么自诩算无遗漏,笃定小女会被困死在上城,半点无法跟外面联系?”

“怎么,你的人还没死光?”

他的话让朱明月一下子想起了阿姆,所有的悲伤、不甘和恨意在这一刻尽数涌上了心头,“你不要逼人太甚!”

“究竟是谁逼人太甚?”他一把攥住她挥舞起的手腕,并抵住她意图挣扎的动作,“朱家明月,你就没想过整件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在朱明月将所有的内情分析出来之后,在她给他判了一个谋反大罪之后,沐晟给她讲了另一个版本。

上奏朝廷请兵剿袭元江府是真,各个卫所军队按兵不动也是实情;将来兵发应天府是密谋,但只是密谋而已——

在那九幽知晓了黔宁王府要对元江发兵的意图后,即刻就将建文帝的身在勐海的秘密透露了给沐晟,同时提出一个谋朝篡位的惊天密谋。诚如朱明月所分析的那样,军队、钱粮、名目——万事俱备,靖难之役后的大明朝廷亟待休养生息,根本无力面对再一次的倾国战祸。

极致辉煌的功业和看似唾手可得的权位,就这么无比诱人的摆在眼前,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并订立盟约,条件是:云南二十四名巨贾做人质,留在勐海,将来给大军提供财力支持;等朝廷的二十六卫羽林军一到,将其统统斩杀,随即粮草开路、兵发应天府,共襄盛举。

这些事,有沐晟和那九幽的来往书信为证。

可他不想当篡权的王莽,也不想当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他与那九幽虚与委蛇的目的,一是为了确定建文帝的真实性,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像朱明月的分析。二是那九幽的养马河有上万匹战马,广掌泊有上万头大象,一旦交战,很可能两败俱伤、损失不可估量;若是久攻不下,战线拉得如此之长,粮草接济会成为大问题,届时唯恐要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战祸引来地方上的动荡不安,本就荒蛮不可教的诸蛮夷,因此被迁怒或是遂蓄反谋,黔宁王府会在多个战场上受到重创,首尾不得兼顾,整个西南边陲将从此陷入无止无休的祸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