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东川疑云(4)(1 / 2)

加入书签

沐晟走上三楼时,听闻这话,不禁道:“据说这间酒楼是孙知府的私产?”

孙兆康一怔,连连摆手,“王爷可千万别误会。相思坞是东川府最出名的酒楼,尤其在川蜀之地极负盛名,下官只是略尽地主之谊。”

沐晟神色淡淡地落座,“但本王怎么听说,不仅是这间,府城中其他几处也都在孙知府名下。”

孙兆康额头上沁出汗来,“王爷容禀,小官真是冤枉得很。”

“王爷明察秋毫,此事必定是有人在背后嚼舌、泼脏水。要知道朝廷命官向来严禁入商、营商,孙知府身为地方父母,岂敢以权谋私,罔顾朝廷法纪。”那厢,李芳帮衬道。

汪大海道:“还是王爷在来东川之前,接到什么人的诬告?”

“自东川府脱离云南管辖以来,军归云南,政归川蜀,就算有人要状告孙知府,也告不到本王跟前。但是本王的确是收到了一些消息。”

沐晟面色清淡,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东川府的前一任五品通判,几个月前被调迁回京,而今已经有了委任,听说是一个闲职。”

对面的几个人齐齐抬头看他,须臾,坐在右侧的李芳道:“王爷说的可是于去年告老还乡的吴成海、吴公?”

沐晟点点头。

孙兆康有些奇怪地道:“吴公与下官同僚多年,亦是李芳、李通判的前任。都说他年老体弱,卸任之后一直在乡里养病,如何去了京城?”

沐晟把玩着手里的杯盏,“冬至的大朝会前有一批地方官奉旨进京待诏,过完年吏部就下了具体的委任。那吴成海自然就是病愈之后,谋到机会,重新出仕。孙知府的消息似乎不太灵通。”

孙兆康是地方四品流官,并没有进宫伴筵的资格,不由得讪讪地说道:“不知吴公被遣任到了何处?”

“他进了科道。”

话音刚落,孙兆康讶然地出声:“都察院?”

“其实像孙知府这样的地方任上,山高皇帝远,很多事往往都传不到京城,但偏偏京城流出的消息有些许跟孙知府有关。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倘若中间有什么误会,孙知府还是尽快说清楚才是,省得在这一两句议论上头吃亏。”

沐晟的面色淡淡,语气仿佛谈论天气般平常。

孙兆康却连脸色都变了,急急地问道:“刚刚王爷提起下官私产的事,莫非就是应天府传出来的谣言诬告?”

酒尚未温好,煮茶的泉汤已沸。等侍婢沏了新茶,沐晟就着热气抿了一口,不置可否地说道:“本王说了,就算有诬告,也不会告到本王跟前。”

言下之意是,地方官吏一旦被谪罪,朝廷不会等罪名落实就会直接贬官拿人。

然而像置办私产这样的事在官员中间比比皆是,孙兆康在四品任上多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直顺风顺水。吴成海刚一调任到都察院,就出了这种传闻。而作为东川府最高一级的知府,孙兆康出事,下面大大小小官吏都撇不清关系。

李芳的心里咯噔一下,道:“可王爷说吴公还是闲职,那他……”

“虽是闲职,却从属给事中,往后或有作为也未可知。何况能进都察院,可见吴成海其人颇得赏识。”

在场几个人面面相觑,谁的脸上都没有了笑容。汪大海沉不住气,刚想开口,却被李芳扯了一下,然后朝着孙兆康的方向努了努嘴。

一贯从容不迫的四品知府,此刻面沉似水;然只是一瞬,忽地又笑了:“说起来这吴公原是咱们东川的属官,而今被提拔进京,也是东川的荣耀。同僚一场,咱们理当道一句‘恭喜’。”说罢,扭头朝着李芳道,“是吧,李通判?”

李芳心领神会地说道:“孙知府说的没错。吴公是下官的前任,给下官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但他又是耿直之辈,秉性执拗,难免清傲了些,心热却面冷,很难不得罪人。此番在京城出仕,也不晓得脾气改了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