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5(1 / 2)

加入书签

房里有锅碗瓢盆的动静,一只貌似被饿惨了的猪叫食的声音高亢又生动。

“李婶子在家吗”阿圆站在院门外扬声。

腰里扎着个粗布围裙的李婶子从灶房探出头来,看到阿圆,登时眉眼弯弯:“是承光家的来啦快,正屋里去坐,我得先侍候好猪祖宗,瞧这不要命的叫,跟三天没吃饭一样。”

还真是当祖宗喂着呢,农家人大都指望着它多捞些油水,辛苦照应着,直等到过年收效益。

阿圆可不习惯自己去人家正屋坐着,端着碗也跟进灶房:“李婶子,你忙你的,我就在这里坐会儿就行。”

李家的灶房跟白家相似,吃饭的木桌也摆在一起,阿圆把碗放下,就势坐在小凳子上。

李婶子埋头在锅里搅拌猪食,一边羡慕的讲:“还是你们家人多好,总有一个安置煮饭烧水的,进了屋就有热水喝,我那两个孩儿都出去给人扛活儿了,剩下我们老两口,从地里回来,再渴也还要现烧水,再等晾凉了才能喝,这嗓子眼儿里,跟冒火一样,这不,还得先侍候了它”

对啊,阿圆点头,这世界贫瘠落后的很,不知道富贵人家是什么情况吧,反正目前看来,这个村子里是没有保温的水瓶啥的。

自己能够从这方面入手,研究开发新产品吗

塑料没有,可以换做铁皮,暖瓶胆用什么替换

阿圆止歇了这条思路,晃晃头,何不另辟蹊径,从烧水上面入手呢

做个小炉子还是有可能的,但是那太沉,不可能随时搬来搬去。

貌似,瞧到过一种铁皮炉子,烧柴禾,有一个大大长长的壶嘴,直接在里面烧水,轻便,还很迅速,还可以盖上盖子保温。

阿圆的心里,登时像长草似的,恨不能立刻就勾画出图纸来,找铁匠定做。

“承光家的,瞌睡了年轻人,夜里要早睡,别熬的忒厉害”,李婶子的圆脸忽然伸到了阿圆的眼睛前方,笑吟吟的调侃上了。

姐找到一条发财的路子,才不是瞌睡阿圆在心里翻翻白眼,装作没听懂李婶子话里的意味儿。

“婶子,你喂完猪了烧水没有我帮你”

“烧上了,你愣了这么大会儿,都要开锅了呢”李婶子走回灶台旁,又塞了一把柴禾。

阿圆的脸有点红了,经常性的走神儿,是她始终如一的小毛病,换了具身子,竟然没换芯儿

“婶子,我是在琢磨阿文那双鞋,怎么就老是好掉呢后跟儿那儿,跟挂不住似的,我给他在脚脖子上缝了根布带子,才算跟脚儿。”

李婶子停了火,笑得合不拢嘴:“承光家的,你这叫不兜跟,鞋帮子缝起来的时候要专门收一点边儿,就不会掉了。”

可不是阿圆伸手抚一把脚后跟,鞋帮子的边沿儿正好凹进去一些才能包紧。

“嘿嘿”,这傻笑声阿圆自己都觉得耳熟:“婶子,我还得跟您借点东西,那个发面的叫什么面头儿的,您有没有”

“酵面头儿你想蒸杂面馍馍”李婶子一边捡起锅里温热的饼子,然后又动手舀了两碗热水。

“就是哩,发面的好消化不是”阿圆眼巴巴的瞧着李婶子的动作,天知道,她自己吃死面的食品会胃酸,反反复复的不舒服,这个发面食品的制作,是刻不容缓的。

“我们家里都是吃死面饼子惯了的,不趁那东西,嗯隔壁家应该有,她男人胃口难克化,就得多那些事儿才行”李婶子琢磨一下,指指自家墙外。

“哦婶子,她家脾气怎么样跟婶子一样好吗”阿圆皱了皱眉头,在这里属于睁眼瞎,谁也不熟识,脾性都不了解。

李婶子竟然也皱起了眉头,脸上纠结了半晌:“承光家的,那媳妇子的脾气是不怎么,你这么上门讨要,还真是”

她端了热水到木桌上,这才看到阿圆端来的一碗丸子,登时眉头放平了。

“这么滴,承光家的,咱端着东西上门,那媳妇子,肯定高兴”

“这是给您和李叔吃的,我下次再给隔壁送吧”阿圆脸又红了,家里没剩几个丸子了,再凑不出一碗来。

“那你下次再送我们家,走,这会子应该有人在家”,李婶子就是爽利,拉了阿圆的手,端着那碗就走。

“那我明儿还给婶子送好吃的。”阿圆觉得心中温暖,很郑重的对李婶子保证,有这么一个好邻居,很幸运。

隔壁的院门掩着,李婶子高声叫道:“石头家的,在家没”

阿圆垂头微笑,这里挺有意思的,一家人只记住男人的名字就行了,女人么,在后面加个“家的”就成了跟着半辈子的称呼。

一阵碎细的脚步声传来,院门打开,却只敞了半扇,还有一具身子堵在正中。

怪不得李婶子刚才那般谨慎,这个媳妇子果然不像省油的灯

看样貌也就是不到三十岁的,细瘦的身子,背部微微的弓着,头发一丝不苟的拢上去,露出窄窄的额头,脸也是细瘦暗黄的,两块颧骨高凸出来,眼窝儿就有些个深,眼角儿稍有些向下掉,跟尖鼻梁、薄嘴唇搭配在一起,怎么看都不是个好相与的人。

“嗯”

有客人登门,这“石头家的”就这么不张嘴巴,从鼻孔里出来一个问句,这姿势这语气,明显的是根本不欢迎邻居们。

李婶子挂着笑脸,把那只有内容的碗递到身前,才开始说话:“石头家的,这是刚成亲的白家老大媳妇儿,想找你要块酵面头儿使使,喏,她是个心细的,特意用油炸了些丸子请你家也尝尝。”

这是赤裸裸的交换,对吧

“石头家的”眼梢儿往阿圆的方向一挑,堪堪与眼角呈现平行状态,又迅速的落回那只碗上,像在计算着这碗丸子的价值与自家酵面头儿的珍稀程度,然后,大概是得出了结论,这桩买卖可以被认同。

一只同样细瘦的手伸过来,接了李婶子手中的碗,扭身进家,连句客气话都没说,也没请她俩进去。

透过半开的院门,阿圆瞧见几只母鸡在闲庭信步,又生出养鸡的向往。

这“石头家”,明显比李婶子家条件更好点儿,屋子、院墙也都高大些,院门也厚重。

阿圆看的津津有味儿,李婶子微皱着眉头,实在是等的心烦的样子。

“承光家的,回头你得了酵面头儿,可要记得每次自己留一块儿,下次,咱可不到她门上来讨嫌”

看起来,李婶子对这个“石头家的”敬谢不敏不是一天两天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