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28(1 / 2)

加入书签

孙元起顿时一愣:汤寿潜说的何尝不在理一直以来总觉得日本会对中国动手,尤其是它们垂涎已久的山东,可动手总得有动手的理由才行,所以小日本才会自导自演炸毁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挑起“九一八事变”;才会捏造日军士兵在演习时失踪。挑起“七七事变”;才会鼓动日莲宗僧徒挑衅三友实业社义勇队,挑起“一二八事变”如果现在就把青岛收归中国,日本还会有出兵的理由么

杨度却在一旁大摇其头:“蛰翁所言未免太过天真,您以为日本没有干涉的借口就不会出兵么从日本公使山座圆次郎与赵智庵签署的民三条约中可以看出,日本对于全面入侵中国蓄谋已久,一旦欧战爆发,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可以为所欲为,它们肯定不会错过如此天赐良机。想找个出兵的理由还不简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现在留着青岛,咱们至少可以提前知道日本进攻的方向,然后积极着手准备,预先集中精锐力量于山东。占据地利人和,打一场有备之战。若是提前将青岛收归囊中,谁知道日本会哪里挑起事端,东北天津上海福建到那时候我们备无可备、防不胜防,兵员素质本来就不如日本。再四处疲于奔命,最终能有几成胜算”

汤寿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留着青岛则选择战场之主动权在我。不留青岛则选择战场之主动权在彼,权衡得失利弊之后,青岛问题最好还是悬而不决。百熙果然思虑深远,汤某望尘莫及”

孙元起心里很想说一句:我是无辜的,我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而已

杨度又摇着扇子说道:“虽说青岛问题悬而未决的话,山东会成为日本首选战场,但日本人秉性顽固执拗,有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蛮横劲儿,一旦他们在山东失利,必然会彻底激起他们的血性,倾尽全国之力做殊死一搏如果杨某是日本人,肯定会在山东留下少部分兵力牵制,然后主力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吉林、奉天直逼京畿,动摇国家根本;一路从海上直指上海,然后溯流而上,攻占江浙等财赋之地,割断国家命脉。

“而且孙逸仙与日本政府过从甚密,日本占据江浙一带之后完全可以利用革命党在江南的巨大影响力,把孙逸仙推出来组建政府,到那时候才是咱们最危急的时刻熬不过这一节,咱们至少三五年时间都难以恢复元气;但只要熬过去,小日本这二三十年的风光就算彻底到头了,咱们则有如飞龙在天不可复制,便是将来英、法、俄、德诸列强从欧战中抽出身来,在东亚也对我们无可奈何”

孙元起不禁惕然而惊:在真实历史中,后来日本侵华不正是按照杨度所言,玩的是南北包抄、左右夹击的伎俩么一路从东三省、河北往南打,一路由上海攻下当时的民国首都南京,然后渡江而北,要不是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徐州浴血厮杀,击败了由河北、山东南下的日军,两支日本军队差点就在黄淮地区顺利会师,将第五战区的近30个师三十余万官兵全部吞到肚里

孙元起稍加思索后答道:“上海方面应该还好点,因为青岛距离沪上航程不过700公里,飞机可以随时起飞支援;地面部队也可以借助津浦线、沪宁线两条铁路转运,最快的四五日内就可投入淞沪战场;尽管如今海军不堪一提,但也聊胜于无,在遮蔽江浙一带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最可虑的还是东北”

汤寿潜也大为赞同:“明代江浙一带颇受倭寇侵袭,民众至今对日本还咬牙切齿,而且又在飞机航程内,谅日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可东北形势就大为不同了,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虎豹遍地,匪寇丛生;百姓不服王化,官吏骄纵成性,加上日本又在那里经营了十年之久,我们本来就难以插足,何况那里距离京畿只有咫尺之地东北稍有风吹草动,京城官民便为之震动。

“明清两代定都京师,是想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警示后来帝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可这五六百年也吃尽了来自正北鞑靼、西北瓦剌、东北女真、西面流寇、海上西洋的苦头,几乎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如今又轮到我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了”

孙元起虚心问杨度道:“皙子有何高见”

杨度“哗啦”一声合上折扇,这才从容不迫地答道:“虽有京城时有寇警,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明清两朝都享祚近三百年,亦足以见此处王气旺盛。眼下民国政府定都北京,大总统府、国务院、国会乃至黎黄陂、段芝泉等人都在京城,为了名分正统,我们也可能在太原盘桓太久。只是现在北洋诸军夹峙京畿,我们为了身家性命考虑,又不能仓促入京。那该如何是好呢

“正好眼下东北局势紧张,百熙不妨电告黎黄陂、段祺瑞等将京畿附近的陆军第二师驻保定、第四师驻天津、第十师驻北苑、第三混成旅驻南苑等部队分批调往东北,以后弹药粮饷都会在东北发放。想来他们会明白百熙你的言下之意”

汤寿潜忍不住翘起了大拇指:“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果然是高见”

杨度接着说道:“虽然这次预想里的中日之战最初只是争夺山东,但随着局势演变,肯定最终会成为中日两国的国运之争。就目前看来,我们优势主要在于可以事先预设战场,还拥有飞机、坦克等诸多杀手锏,但获胜的因素并不仅仅在于地利、器良,更在于天时、人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弱点,才能及时补救,才能扬长避短,才能避实击虚。

“那咱们的弱点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胪列很多,比如日本兵员素质更强、日本工业水平更高、题本海军力量更强等等等等。但杨某想要说不是这些,而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百熙你虽然在国民中,尤其是在青年学子心目中的地位无人能及,但影响力却远不如大正天皇在日本人中的影响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一点,百熙你对读书人,尤其是年青读书人影响更深,对于普通民众影响仅限于蠲免田赋的西部各省,在直隶、河南、山东等华北省份以及江南、西南诸省却殊为平平;对于社会中坚力量,也就是四五十岁上下的士绅阶层影响更趋淡薄。而大正天皇对于日本国民的影响是从上到下,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