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76(1 / 2)

加入书签

要求各省遵守临时约法

“遥想戊戌年变法失败后,德宗皇帝被囚禁在南海瀛台,但各种朝报奏章还是能看到的,任命各府道州县都必须引见陛辞,经他过目。而现在袁某想要各省当局在任命县知事时先呈报北京批准,居然被他们断然否决,还被他们斥责为专横。也就是说,袁某现在连各县知事姓名都不知道。老夫这个堂堂正正的大总统,论权力甚至不如一个被囚禁的皇帝。难道这就是实行民主共和后的国家法制”

说到此处袁世凯不禁哈哈大笑,笑声带着难以掩饰的愤懑。眼中则透露出丝丝狠戾之色。

在民国元年,中国面临着诡异的局面,即一个极力主张中央集权的总统却统辖着一个实际上是联邦制的国家。而在这个国家里,以北方士绅为主体的民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强烈支持建立统一集权的国家;而以南方革命党为主体的民众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则主张各省自治。当然,他们不仅是主张,而且已经迈开了实际性的一步。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南北矛盾的不可调和。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尖锐对立的矛盾将逐步激化,促使南北双方各自走向自己的极端:北方政府将更加集权专制,南方则以暴力手段要求从北方统治下独立。最终军事实力占优的北方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并建立了洪宪王朝。如果不是袁世凯复辟称帝的话,这个胜利很有可能是长期性的。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想透这些,孙元起终于明白为何袁世凯最终走上了称帝之路。在孙元起就任总理之后。这个问题也将摆到他的案前:究竟该如何应对南方各省要求的自治或者说,多大程度上的各省自治与中央集权相结合,才能同时满足南北双方的要求这是个博弈。

孙元起道:“在现今局势下,中国实行各省自治根本是死路一条,只会给外国列强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问题不是实不实行各省自治,而是在实行中央集权的前提下留给地方多少自治权。”

袁世凯点点头。接着说道:“二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政党的关系。如果没有政党,虽然政府决策也会夹杂着个人私利,但大多时候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然而有了政党,事情却变得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只代表着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若是他们上台执政,则政府无法公平公正处理国家事务。在立法行政时肯定会偏向他们自己的政党,损害国家的利益;若是他们下台在野,则会利用各种阴私,千方百计攻讦政府,非得迫使政府倒台而后休,简直堪称祸乱之源“作为政党的渊薮,国会罪恶更是擢发难数如果国家富强、民生安定,内无匪乱、外无强敌,国会倒不失为士绅参政议政、献言献策的机构。现在国家形势危殆,遇到某些急如星火之事需要尽快处理,他们却为各党私利在议会中相互扯皮,蝇营狗苟,丝毫不顾国计民生。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束缚陷害政府。对于这些,袁某已经经历多次;等百熙就任总理,也能亲身感受到这种苦痛”

孙元起点点头:“确实如大总统所言,议会制度适合守成,而不适合创业;适合日常,而不适合应急。尤其是在中国议会制度还不完善、议员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遇到内政外交方面不适宜公开的事项,或者某些紧急事变的时候,议会几乎没有伸展收缩的余地,变成政府决策的一道枷锁。扯皮推诿现象估计也在所难免,甚至可能重现朝议未决,兵已渡河的闹剧。中国推行政党、议会制度,任重道远啊”

袁世凯:“百熙你是各省自治的标志性人物,又是新中国党党首,偏偏现在国家面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政党的问题,所以袁某对由你组阁的态度是五分赞成、五分反对。没想到你我居然英雄所见略同既然如此,不如在你就任总理之后,你我挑选合适时机暂时废除国会,由你们新中国党一直执政。等将来国富民强,再重新开启国会。百熙你觉得如何”

第四一六章人间随处有乘除

孙元起不禁愕然失色:“暂时关闭议会这如何使得”

袁世凯不以为意地摆摆手:“现在不着急回答。等百熙接掌内阁、总揽政务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不迟”旋即又换了个话题:“如果袁某侥幸当选大总统,肯定会提名百熙为内阁总理,对于组阁人选百熙是否曾有所考虑早作打算的话,到时可以省却无数麻烦。”

民国初年的政治架构和现在差不多,即国会选举总统,总统提名内阁人选并交国会通过。按照常理,总统应该由把持国会的第一大政党首领就任,像袁世凯这种丝毫没有政党底蕴的人物,根本就没有半点染指总统宝座的可能。可惜袁世凯虽然没有政党背景,但手中却牢牢掌握着全国最强大的地面军事力量对于孙元起麾下的空军,恐怕北洋军也素手无策,只能蜷缩在战壕里被动挨打。于是大总统的席位就被他提前预订了。

当然,只是预订,并非板上钉钉。

袁世凯觉得威胁主要来自两个人:一个是表面上和自己推心置腹、私下里却四处捣乱的孙文,另一个就是面前这位貌似谦卑恭敬、私底下实力却非常骇人的青年后辈。碰巧他们俩都姓孙,而且都和孙猴子一样能折腾,直把自己这个玉皇大帝折腾得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要说两人谁的威胁更大,答案毫无疑问是孙元起。

孙中山最大的资本是名气和政党,但孙元起在这两方面同样不弱。比如名气。孙中山在南方各省、各国政界颇具声望,孙元起则在西部各省、各国学界具有非凡影响力。甚至在政界的地位也丝毫不逊于孙中山。而在政党方面,国民党虽说号称党众百万,其实里面一半以上都是水分,根本没有半点忠诚可言,而且正因为它党众芜杂,造成内部矛盾不断,战斗力锐减,甚至不如党员只有十万的新中国党。导致两者虽然党众人数相差十倍。但在国会中的席位却不相上下。

然而在军队、地盘、财力等诸多方面,孙元起都能甩孙中山八条街,何况孙元起还比孙中山年轻十岁都说“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孙元起三十刚出头便已经出将入相,又有谁敢轻视呢所以袁世凯把孙元起视为生平劲敌。

孙元起也不矫饰,当下把前几日与杨度一起拟定的内阁人员名单说了一遍。然后客气地谦让道:“孙某德能浅薄思虑不周,初步拟定的人选或有不合理之处,还请大总统多多指正”

袁世凯心中也在暗暗盘算。

孙元起在名单中给了北洋系三个名额,分别是外交、陆军、农林,其中两个掌有实权,情谊不可谓不深厚说到底毕竟还是新中国党组阁。自然不能让北洋系独霸天下,此外还要利益均沾,如今这般安排已经可以算仁至义尽了。但这和袁世凯心中设想的方案仍是有不小的差距。

在袁世凯的憧憬中,最好是在内阁中占据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四个席位。当然,连袁世凯本人都觉得这太过奢望了。如果退一步的话。他愿意首先放弃海军。尽管袁世凯曾兼任过北洋大臣,但在他看来。中国的海军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