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95(1 / 2)

加入书签

生自就任校长以来,教师安心任教,学生安心求学,学校获得长足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沅叔校长声誉远播全国教育界,在师生之间有口皆碑。怎么突然想要辞职难道学校有什么不如人意的地方”

傅增湘期期艾艾地说道:“学校一切都好。只是傅某志不在教育,所以”

孙元起心中了然,看来袁世凯送来的教育次长官帽已经勾走了他的魂魄,留是留不住的,只好说道:“沅叔兄不妨回去静思数日。如果去意已决,可以向董事会递送辞呈。总之。如果你有远大前程,你走小弟也不强留你;如果你那天厌倦尘俗,经世大学的校园也永远为你敞开。”

傅增湘有些动情,起身深鞠一躬:“是傅某有负大人厚爱此番深情厚谊,傅某一定永远铭记在心。”

孙元起连忙扶住:“沅叔兄这两年为学校殚精竭虑,贡献良多,应该是我谢你才对”

傅增湘道:“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职责所在,谢字实在愧不敢当。以后还请大人多多关照”

以后他是教育次长,孙元起是教育总长,自然需要孙元起多多关照。

送走傅增湘之后,孙元起心绪大乱,再也无心撰写明日的讲演稿,只好先给蔡元培、范源廉、梁启超等人写信。信没写到一半,就听冯基善敲门:“孙大人,王静安先生求见”

“快快有请”孙元起急忙起身迎到门外,见面笑着说道:“静安,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客气了”转眼看见王国维身后跟着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西洋人,便问道:“静安,这位先生是”

王国维介绍道:“这位就是原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先生,现任袁项城的政治顾问。”

孙元起赶紧拱手作礼:“啊呀,原来你就是中国的莫理循,久仰久仰”

莫理循,苏格兰人,186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自幼喜欢冒险,青少年时期曾孤身一人徒步穿越澳洲大陆。1894年他游历中国南方,随后撰写成游记中国风情: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西方广泛关注。正是因为这本书,他被英国泰晤士报赏识,被聘为驻华记者,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记者生涯。

莫理循来自北京第一时间的独家新闻,使泰晤士报成了报道中国消息当之无愧的权威,而莫理循也成为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北京政坛与西方新闻界最为重要的“中国通”,被称为“中国的莫理循”、“北京的莫理循”。据说很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一下火车就会被黄包车夫不由分说径直拉到王府井大街的莫理循家。因为在车夫们看来,所有来北京的外国人,必定是来找莫理循的。

莫理循曾利用泰晤士报的版面,发动了一场遏制俄国影响的运动,促成了“日俄战争”,以至于当时的国际舆论界把“日俄战争”称之为“莫理循的战争”。袁世凯称帝后,将莫理循居住的王府井大街改名为“莫理循大街”,这个英文名称一直使用到1949年。由此也可见莫理循在华的影响力

莫理循也学着孙元起的模样拱手作礼道:“孙大人乃是世界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在下不过一介卖弄笔墨的记者,萤火之光岂敢与皓月争辉”

孙元起笑道:“记者号称无冕之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我等凡人的生杀荣辱,完全在你一念之间。如此说来,你岂不就是那轮皓月”

莫理循道:“伽利略还是名垂万世的伽利略,罗马宗教裁判所却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机构。所以,伟大的科学家才是那轮清光夺目的皓月。”

孙元起哈哈大笑:“我们就不用互相吹捧了,来来来。屋里请”

坐定之后,孙元起有些奇怪:“静安,你怎么认识莫理循先生的”

在孙元起看来,莫理循是追寻政治新闻的西方记者,王国维则是埋头青灯黄卷的东方学人,他们两人应该没有任何交集才对。

莫理循主动接过话头:“我自1897年定居北京开始,就有目的的系统收藏西方各国关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图书。几乎每个月的薪水都花费在这上面,至今已有两万四千余册各类书籍、报刊、地图等。但我今年准备结婚,婚后生活需要大笔资金,在精力与财力上都已难以维持这一昂贵嗜好。所以我决定出售我的藏书。

“经世大学图书馆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亚洲藏书量最丰富的图书馆,包括绝无仅有的殷商甲骨、敦煌遗书,以及数以百计的宋元珍本。我的所有藏书由它来收购无疑是最好的归宿。更重要的一点是,经世大学图书馆给出了令我心动的价格。而王先生是图书馆馆长,一来二去,我们就熟识了。”

今年结婚

孙元起祝贺之余,不由得再次打量起莫理循:从面容的轮廓上看。年青的时候他应该是个英俊而魁梧的帅小伙。可他现在已经四五十岁,怎么才结婚事实上。在1910年之前莫理循一直单身,直到21岁的珍妮应聘成为莫理循的秘书。就像后世俗套的社会现象一样,小秘和老板情愫暗生、勾搭成奸,然后两人于1912年结婚,五十岁的莫理循也就此结束了他的单身汉生活。

王国维接着道:“莫理循先生的藏书内容丰富,品种多样,而且角度独特,都是西方各国关于远东的资料,其中包括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关于亚洲的定期刊物,各类地图和画册及原始照片,欧洲基督教各教会在华传教士的著作等等。其中不乏海内孤本和存世精品,比如1485年出版的第一版马可波罗东方游记、1600年绘制的中国地图。我们图书馆经过权衡,决定以15万元的价格购买全部藏书。”

历史上,莫理循在华收藏的这些东方学文献将于1917年被日本三菱财阀以35万英镑买下,运往东京,最初名为“莫理循文库”。后来以此为基础,扩建成有“东方学家的麦加”之称的东洋文库。后世藏书家把莫理循文库与永乐大典、敦煌文书、皕宋楼藏书相提并论,将莫理循文库的东流视为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

孙元起道:“感谢莫理循先生对学术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你的藏书将极大丰富经世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也将填补我们图书馆藏书中东方学文献的空白。只是不知您今天到访有何指教”

莫理循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纸笔:“在不久前我已经辞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的职位,不过我从1897年开始已经为它服务了16年,虽然期间有很多不愉快,但感情还是难以割舍。我还想为它做最后一件事,好给我的记者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就是采访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