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91(1 / 2)

加入书签

援他是海内名士、地方军阀,又是朝廷重臣,素无过恶,总不能把他当成死刑犯关押在天牢吧

“对孙系势力收买分化。表明上非常可行,其实是困难重重。那些人大半都与孙百熙有师生之谊。受过孙元起的厚恩大德。像程虎臣,以前是孙家仆役;赵行止不仅是孙家仆役,与孙百熙更是份属郎舅。他们关系如此密切,怎么分化

“而且这些人年纪轻轻能有今天这般飞黄腾达,都是托孙元起的福荫。孙元起现在不过三十出头,来日方长,他们都是孙元起的嫡系,光辉前景指日可待,又何必改换门庭再说,他们已经身登都督、协统等高位,我们用什么来收买他们难道用内阁大臣、统制之职”

“”赵秉钧有些哑然,半晌才问道:“那依芝泉老弟之见,我们应该如何留住孙百熙呢”

“只要大帅允诺他一件事,他自己便会留在京城,何须我们出面辛苦挽留”段祺瑞一副神在在的模样。

“哦允诺他何事”袁世凯也被吊起了胃口。

段祺瑞道:“众所周知,孙百熙素来钟志于教书育人,早在入仕之前就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并独力创办经世大学,自任校长。即便后来踏入官场,他也依然对学校念念不忘,所任官职也泰半与教育有关。处理军政大事既非他所长,也非他所愿。只要大帅允诺他担任学务大臣之后,国内所有教育事务全由他一言而决,中央政府概不插手。在下保证他会主动留在京城,乐不思蜀”

袁世凯抚掌大赞:“妙计妙计”

赵秉钧却道:“芝泉老弟,愚兄有一事请教。你让大帅允诺孙百熙国内所有教育事务全由他一言而决,中央政府概不插手,但你可知道光绪末年他在担任湖北提学使时,全省一年教育经费是多少”

“还请智庵兄赐教”段祺瑞还真不知道。

赵秉钧伸出四根指头。

“四十万两”

赵秉钧摇摇头,沉声说道:“足足四百万两”

在座诸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赵秉钧道:“当时大清全年岁入不过三亿两白银,他在湖北一省办学就花掉了百分之一还多。如果他担任学务大臣,全国教育事务又由他一言而决,芝泉兄认为他每年能花掉多少钱八百万一千万还是一千五百万我们国库存银早已枯竭,北洋军镇压武昌黎元洪、正定吴禄贞、滦州张绍曾等叛乱的军费都是从各国洋行紧急借款,如今哪有闲钱给他孙百熙挥霍”

段祺瑞默然无语,不知应该如何应对。

一直在边上旁观的冯国璋此时插话道:“对于教育经费的问题,在下倒有个解决法子,说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袁世凯急忙道:“华甫请讲”

冯国璋道:“现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为孙百熙所控制,形势上已经半独立,所征赋税全被本省截留,中央政府只有望洋兴叹。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跟孙百熙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赋税多少不论,全部作为学部教育经费。无论盈余还是不足,中央概不过问,希望学部量入为出。如此一来,岂不就可以避开教育经费问题了”

众人齐声喝彩:“华甫兄高见”

袁世凯也由衷赞道:“华甫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旋即又问:“如果孙百熙留在京城就任学务大臣,那四川该如何处理”

冯国璋道:“回禀大帅,四川离我们北洋军驻扎的直隶、河南太远,入川之路又分别被陕西、湖北阻断,眼下实在是鞭长莫及。愚以为即便孙百熙留在京城,我们暂时也不宜对四川下手,免得打草惊蛇。不如等我们平定东北、华北,实力稳固之后,再渐次图之。”

袁世凯摸着胡子沉吟不语。

冯国璋又急忙补充道:“当然,我们也不能任凭孙百熙在四川坐大。好在随同孙百熙入川的只有两千名左右的士兵,新编第四十六混成协、第四十九协协统的军官、士兵很多都是刚在四川招募的,颇有可乘之机;而且他手下没有处理民政的足量人才,他强势入主四川又惹得当地士绅大为不满。我们不妨现在就对两协军队进行渗透,拉拢当地士绅,并以中央政府在四川各府道州县安插我们的亲信。只要运作得当,相信三五年之后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整个四川”

袁世凯这才点点头:“那就依华甫所言”喝了口参汤之后,又继续说道:“把孙百熙留在京城、在四川布下暗子,这些不过是为将来做好筹划。现在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就是如何把京师附近的第四十七协以及经世大学的飞机挪走。这两样东西近在肘腋,好比芒刺在背,实在令人寝食难安

“而且第二次南北和谈即将开始,会上必然要讨论在哪里定都的问题。如果孙百熙的军队、飞机不尽快挪走,我们如何敢提出定都北京的议案总不能答应孙文的提议,定都南京吧对于这个问题,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孙元起的军队、飞机就在京城外面虎视眈眈,你要让他挪走,总得给人相应的好处吧否则空口白牙的,谁愿意自毁长城、自断一臂,把最有威慑的武力挪走大家能有什么高见关键还在于袁大帅你能出多高的价码,而且是能让孙元起心动的价码

一时间众人都作低头冥想之状,努力思考眼下什么利益最能打动孙元起。

第三零九章卢郎樽俎借前筹

到底什么最能打动孙元起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