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70(1 / 2)

加入书签

问题也随之而来:运输。钢铁采选、冶炼设备都是庞然大物。如何能够翻山越岭运进四川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如何及时玩好地运出四川这都是个大难题。

陆路上的川汉铁路不知猴年马月才能修好,看来是指望不上了,眼下最靠谱的还是长江水道。可是长江三峡水流湍急,礁石密布,一不小心就有触礁漂没的危险。如果辛辛苦苦花大价钱采购来的设备在家门口被水龙王借去一用,孙元起岂不要哭死看来趁着冬季枯水期水落石出之际,组织部队炸毁礁石,疏通长江航道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记下这件要紧事后。孙元继续考虑建厂问题。解决原材料和设备之后。接下来就该考虑人力了。

人力也分两种:一种是普通工人,就是靠卖力气赚钱的。这些人孙元起绝对不缺。川陕两省人烟辐辏自不用说,即便被视为地广人稀的甘肃,在宣统三年也有“编户九十万六千六百三十九,口四百六十九万一千六百二十”清史稿数字。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大活人还不好找么只要开得起价钱。十万、二十万人都能招到

另外一种则是技术工人,这就有难度了。现在普通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能上得起学、认得些字的都不是平常人家,这种人家出来的孩子自然不大愿意去做工人。但工厂里偏偏不能缺少这些略通文墨的技术工人。好不夸张的说,技术工人才是工厂的中流砥柱,没有一批合格技术工人的工厂是脆弱而没有希望的

在最初兴办教育时,孙元起比较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比如原子物理、电子技术等。他后来逐渐发现,高精尖学科的发展虽然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但科研水平的发展对于工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并不大,更多时候工业水平的落后会限制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他在担任湖北提学使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建立了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技术类院校,开办一大批诸如车辆工程、金属材料加工、工业设计、冶金工程、采矿工程、兵工技术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技术类专业,有力缓解了汉阳铁厂、北平铁厂、中华工业机械公司等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院校培养的学生连近在咫尺的湖北、京师、直隶都满足不了,哪有余力来援助川、陕、甘三省

孙元起记得两句古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尽管心里着急筹建工厂,而且不远的将来甚至会面临资金短缺,他还是决定先抽几天整顿一下四川的高等教育格局。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现在的高等教育。那时候教育水平相对低下,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剿袭日本,所谓的“高等学堂”、“高等学校”只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或中专。当然,现在日本的高中还叫“高等学校”。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寥寥几所而已。

即便教学内容仅仅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水平,在此刻的四川也没有几所。

就孙元起所知,现在四川的最高学府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而成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现四川大学前身,其次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接下来是所谓的“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06,现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四川藏文学堂1906、四川高等工业学堂1908、四川存古学堂1910,此外还有四川高等巡警学堂1909、四川武备学堂1902等。这些学校一起构成了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虽然水平不高,但门类齐全。

对于如何整顿学校,孙元起在湖北时已经实战过一次,可谓行家里手。此次以总督之威驾轻车就熟路,更是得心应手。

先,他对学校里面的老师进行裁汰,不合格的一律清退遣散,有空缺则由经世大学毕业生前来补齐;其次对学生进行甄别,根据实际水平重新划定年级;第三,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重新设置专业、安排课时、选择教材,其中高等工业学堂更是调整的重中之重;第四,把位于成都城内的通省师范学堂、法政学堂、高等工业学堂等学校全部迁到城外新划定的高教园区;第五,把高等巡警学堂、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等军事性质的院校合并成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孙元起自任校长,一方面招收中学生入学教育,一方面对军队中的各级军官展开培训;

经过整顿,整个四川的高等教育局面顿时焕然一新。如果不是手里资金有限,孙元起甚至准备对基础教育下手,在川、陕、甘普及推广五年义务教育。不过他已经预谋在三年以后,也就是一战爆发那一年,那时候自己也该赚得盘满钵满了,就把这个理想付诸实践。

忙忙碌碌中,时间进入了崭新的1912年。在所谓的民国元年开始,南北局势却因为大总统的职位之争而变得剑拔弩张。作为实力派和中间派,孙元起更是两方积极拉拢的对象。在新年的头十天里,他这个北方内阁的学务大臣、南方政府的教育总长,至少分别接到二十封电报催他赶快前来就职,仿佛都在用这种方法逼孙元起表态。

而孙元起在完成整顿学校之后,也已经把出川之行摆上了案头

第二八四章夜发清溪向三峡

是的,孙元起要出川,因为外面有一大堆事情需要他亲自解决。

比如要和莉莉丝、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等海内外人士晤谈,给川、陕、甘等地区制定一个可行的工农业发展长短期计划。

再比如要跟孙中山、袁世凯等巨头磋商,讨论自己治下三省的地位问题,并履行教育总长职责。从去年三月底到现在不足一年工夫,孙元起从清水衙门的侍郎一跃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实力派,甚至可以与纵横清末民初二十年的大枭雄袁世凯平辈论交。世间遭遇之奇幻难测,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孙元起此次着急出川原因还不在此,因为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把中国科二八四、夜发清溪向三峡学技术学会的总部迁到国内

1907年,孙元起借出访瑞典领奖之机,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欧洲分会,之后,美洲分会、日本分会也相继成立。但由于清末局势所限,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国内一直没有什么动静。然而中国科学研究水平总体比较落后,研究院所布局非常不合理,科研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协作配合,这些都迫切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学会进行组织和领导。

孙元起虽然是南方的教育总长、北方的学务大臣,但就其所管范围,则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加科技部长。如果再考虑到孙元起手里的地盘,完全可以认为他是分管科教文卫体的副总理。现在他完全有实力保证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总部迁回国内后的安全,也有能力对全国的科研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国家需要设立一系列科研机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