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21(1 / 2)

加入书签

银行团的代表也要求中国政府能有一个像袁世凯先生那样的人出面,来保证政局的稳定。”

所谓“四国银行团”,成立于1910年11月,由英国汇丰、美国花旗、德国德华、法国东方汇理等四家银行组成。主要是向闹财政赤字的清政府提供借款。还是那句老话:“有钱的是大爷,借钱的是孙子。”所以四国银行团在中国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见孙元起沉默不语,卫理问:“扬克。你对袁先生的复职有什么意见”

“我没意见。”

卫理笑道:“没意见也是一种意见,不是么”

孙元起也笑了。

刚到大清宝地的时候,孙元起对袁世凯的印象全部来自历史课本,戊戌告密、二十一条、洪宪复辟,分别代表着背叛、卖国、专制,三条罪状足以让袁世凯身败名裂,孙元起对他又怎么可能有好感如今在官场混迹那么久,终于能明白袁世凯的几分苦衷,而且清朝最后谢幕是要靠他施展手段,所以对袁世凯的出山孙元起并不排斥。

卫理突然问道:“扬克。如果袁先生出面组建新内阁的话,你想不想换个职务比如,外务部大臣或民政部大臣”

虽然都是内阁大臣,但明显权力有大有小、差事有肥有瘦,学务大臣就是典型的清汤寡水。相比之下,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简直就是大肥羊。

孙元起一愣:“这是你个人建议。还是公使馆的意见”

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觊觎中国领土的列强。对领土没有非分之想,不代表他们会放弃对这个远东帝国的渗透与控制。作为gd位居全球首位、四国银行团之一的强国,他们也能够在改组中国政坛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他们想在中国扶持几个代理人。

代理人,在后世被视为帝国主义帮凶、走狗、买办、汉奸、狗奴才总之,一切污言秽语就可以泼在他们身上。孙元起万万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列强找上门,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代理人。

卫理微微一笑:“你可以把它当成你我私人谈话的内容。”

孙元起道:“我只是个侥幸的科研人员和不成功的教师,能够担任学务大臣、进入内阁,已经是邀天之幸。至于其他,实在不敢妄想”

“为何不尝试一下要知道,牛顿爵士不仅担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同样也做过国会议员和皇家铸币厂厂长。”卫理举例道。

孙元起摇摇头:“那我也没听说牛顿爵士入阁做财政大臣啊”

“牛顿爵士没有做过,不代表你不能做。众所周知,你创立的量子力学体系是对经典力学的重大突破。”卫理反驳道。

孙元起反唇相讥:“同样道理,牛顿爵士做过的,不代表我也要做。众所周知,牛顿晚年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理论,但对此我并不赞同。”

话说到这个份上,卫理作为外交官自然知道如何避免尴尬。很圆润地转换了话题:“正因为不赞同牛顿爵士的神的第一推动力理论,所以你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如今可是美国科学界的讨论热点,你对此有没有什么最新成果”

卫理到访后的第二天,内阁召开全体紧急会议。

会议开始之初。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向摄政王载沣和全体内阁成员通报了武汉最新情报:临阵脱逃的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在朝廷的严令下,向武昌义军发起攻击,结果大败而归;而南下平乱的第一军至今还没有动身,估计等他们挪到湖北,宣统三年都过完了。

载沣脸色阴沉:“诸位,时局如此,尔等可有良策”

按照惯例。此候应该内阁总理大臣搭腔。既然奕劻不说话,那大家也都闭上嘴当哑巴。

载沣见会场鸦雀无声,只好点将:“庆王,你怎么看”

奕劻咳嗽几声,喝了口茶水,才慢悠悠地说道:“袁项城以莫须有之罪去职,天下有识之士皆以为冤屈,但他忠贞不二。在彰德以耕读自娱。如今国家有事,岂能舍此干城而且此种非常局面,也必须非常之人。李文忠公临终遗疏曾云: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项城右者。本人亦以为如此。所以朝廷当起用袁项城,以替代瑞心如瑞澂,负责督办湖北剿抚事宜,必定可以早日奏功。”

孙元起在一旁暗暗腹诽:也不知袁世凯使了多少银子,居然能让奕劻在恨之入骨的载沣面前荐举自己,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载沣脸色更加阴沉,几乎滴出水来:虽然平时两人不对付,可毕竟都是爱新觉罗的血脉,在这个时候怎么还不识好歹呢当下只好转过脸问协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琴轩、菊人,你们有何高见”

那桐、徐世昌都和袁世凯穿一条裤子。那还能唱反调当然是大敲边鼓、热烈附和了:“臣等以为,庆王爷所见极是”

载沣觉得问了等于白问,只好耐着性子,接下去问外务大臣梁敦彦:“崧生,你的看法呢”

殊不知梁敦彦也是袁世凯的心腹死党,答案能有什么新花样果然。梁敦彦恭恭敬敬地答道:“对于庆王爷和两位协理大人的意见,臣附议。”

载沣顿时拍案大怒:“袁世凯鸱视狼顾,心术不正,悖逆之心路人皆知。你们居然举荐他,究竟是何等居心大清养士三百年,恩泽不断,难道你们就是这样报国的吗”

说罢,拂袖而去。

内阁众人面面相觑,呆了片刻,仍不见载沣折返。奕劻慢腾腾站起身:“大家伙都散了吧”

在载沣心里,大清毕竟还是自己的家产,如今正被革命党一寸寸脔割,简直痛彻心扉;内阁究竟是外人,当然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万般无奈之下,载沣只好又把内阁的人请回来重新计议。

载沣折了面子,还要摆低姿态:“如今前线军情紧急,必须立即处理,还望庆王等拿个章程。”

奕劻早就捏准了载沣秉性懦弱、毫无主见的性子,所以胸有成竹:“本人已经年老,这种局面绝对不能负荷。袁项城有气魄,北洋军队都是他一首编练的,如果派他去湖北督剿,必定稳操胜算。如果指望荫午楼,畏葸迁延,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东交民巷也盛传如今局面,非袁项城不能收拾。所以,本人才冒昧推荐袁项城,倒不是故意与摄政王为难。”

载沣又问其他人:“琴轩、菊人、崧生、百熙,你们的意见呢”

前三个是袁世凯的好友加亲信,孙元起也不会故意跳出来反对,结果是一片“臣附议”之声。

载沣依旧不放心:“庆王,您能担保不出别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