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09(1 / 2)

加入书签

行、程潜、阎锡山、薇拉、老赵等人也先后来到这个小城镇。

话说老赵虽然在薇拉面前毕恭毕敬,但看到赵景行之后却如同换了个人,像一头暴怒的狮子,上去就扇了两耳光,外带踹了一脚,怒不可遏地骂道:“狗东西,你是干什么吃的老爷送你出国,让你读书习武,你就学成这样带着千把人,还能让老爷遇刺,要你还有什么用你怎么不一头撞死”

赵景行咬得牙齿嘎嘎作响,却一言不发。

虽然老赵是骂赵景行,可跟在身后的程潜、阎锡山、蒋志清等人却好像自己也被扇了耳光一般,简直羞愧欲死。

接下来的日子里,孙元起得到了更好的治疗,伤势虽然略有起色,人却一直昏迷不醒。医生们素手无策。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诸人心情也渐渐沉重。

就像太祖在日理万机之余会游泳、太宗会打桥牌一样,军机处值班的大臣在闲暇的时候也会抽烟聊天。此刻,那桐和徐世昌就聊得热乎,话题是清朝二三百年来哪些人家连续得到谥号,比如山东诸城刘统勋谥文正、子刘墉谥文清、孙刘鐶之谥文恭,湖南湘乡曾国藩谥文正、弟曾贞干谥靖毅、弟曾国荃谥忠襄、从弟曾国华谥愍烈、子曾纪泽谥惠敏。聊这类话题,既符合军机大臣的身份,也显得自己博学多闻。

奕劻坐在临窗的位置,阳光照射下仿佛要昏昏睡去,突然他睁开眼,问边上的那桐:“琴轩,你们说安徽寿州孙氏该不该算上”

那桐思忖片刻答道:“恐怕算不上吧虽然寿州中堂谥号文正,可他家并没有其他人得谥。他两位兄长孙家泽、孙家铎虽然都是进士出身,但官职不显。他从兄孙家泰虽然死于发贼苗沛霖之手,但只是诏赠四品卿,照阵亡例赐恤,并未加谥。”

奕劻阖上眼帘,慢慢说道:“孙元起是孙寿州的族侄孙吧如今他已经昏迷十多日,也不知能否熬过去。如果他没了,朝廷是不是应该赐谥啊”

奕劻道:“孙元起官至侍郎,因国事而殁,按照道理是应该赐谥的。”

“那该拟什么谥号好呢”奕劻脸上无喜无悲,好像在说梦话。

那桐望了望了徐世昌,心里有些拿不定注意:是奕劻随口胡说还是朝廷已经打算给孙元起操办后事了

第二四二章纸船明烛照天烧九

实际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大臣在病得一丝二气的时候,朝廷会先拟谥号。不过这些大臣都是七老八十的年龄,得了要死的病,朝廷才会预作准备。就好像普通人家替病重老人预备丧事一般。

可孙元起还不到四十岁,只是伤重昏迷,难道也要先给他拟谥

那桐忽然想起了曾国藩的奇特癖好。

曾国藩在道德、勋业、文章上都有卓越建树,被后世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完人”。可此公有一奇特爱好,就是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欢写挽联。挽联颇有盖棺论定的意思,短短数十字,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还要给出评论,想达到一针见血、情理交融的高度,没有惊人才学是写不好的。正因为极富挑战性,曾国藩才乐于此道,也精于此道。

道光年间,江忠源数次赴京会试不第。每次落第回家,湖南同乡以及东南诸省死在北京的人,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托他护送灵柩回家,他都一口答应。不仅答应,而且会亲自送到人家里。与此同时,曾国藩喜欢给人写挽联,京城只要有人过世,请他出手,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京师一时盛传“包送灵柩江岷樵,包作挽联曾涤生”的谚语。

只是需要作挽联的都是新近死去的人,可身边哪有那么多死人等着曾国藩去“敬挽”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一来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二来也可以做好战略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做法当然非常不厚道,人家活得好好的,你给人家写挽联,不是咒人快死吗曾国藩也知道做这事不对,奈何兴趣实在太大所以只能偷偷写。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某年春节,曾国藩写完春联后觉得意犹未尽。又拿起白纸开始创作挽联。给谁写呢想了一圈,他想到了比自己大10岁的好朋友汤鹏汤海秋。汤鹏是凌轹百代的大才子,却时乖命蹇,仕途非常不顺。这种遭际的人。不是写挽联的上佳题材么曾国藩心中激动万分。

说来也巧,正好这个时候汤鹏来给他拜年。哥俩关系铁啊,汤鹏也不待通报,便径自来到书房。曾国藩正好写到“海秋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对联。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而且曾国藩对联水平之高妙是众人公认的,便想看看写了什么。曾国藩哪敢给他看自然是死死捂住。越不给看,汤鹏就越好奇,便不管不顾,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友居然在新春佳节给自己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当场与曾国藩割席断交。拂袖而去。

难道庆亲王奕劻也有给活人拟谥的癖好没听说呀

再看看徐世昌,依然是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在思考哲学问题,丝毫不理会自己抛过去的媚眼。那桐只好反客为主问道:“不知庆王爷有何高见”

奕劻捋着胡子,慢慢说道:“孙元起虽然是西学出身,不过蒙先帝特赐进士出身。并授翰林院侍讲学士,所以上一个必然是文字。关键是下一个字如何拟”

“王爷说的极是”那桐拍了一下马屁。然后说道:“孙元起在京师、湖北大力兴学,声扬国内外。此为其平生最大的功绩。谥法有云:柔德教众曰靖。下一个可拟靖字。”

“文靖”是个很不错的谥号。历史上很多名臣,如东晋谢安,北宋李沆、吕夷简,南宋魏了翁,明代徐溥,都被赐谥“文靖”。由此可见,那桐对孙元起还算厚道。

奕劻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琴轩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谥法中说柔德教众曰靖,但还有宽乐令终曰靖、柔直考终曰靖的说法。孙元起是遭受凶徒枪击,如何称得上善终靖字不合适”

那桐想了想,又道:“那惠字如何爱民好学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孙元起精通西学,连洋人都万分佩服;而且兴办学校,免费培育众多学子,完全可以称得上遗爱在民。”

文惠比文靖差了一级,历史上用过这个谥号的名人有唐代狄仁杰、宋代史浩等。

奕劻不置可否,转过头问徐世昌:“菊人,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字”

徐世昌好像如梦初醒,连忙躬身答道:“孙大人天资聪颖,博闻多能,曾一手编制从小学堂到大学堂的教科书,如今连日本、美利坚等国也翻译使用。依在下愚见,不如用献字。”

“文献”奕劻摇摇头。

那桐心里也很不以为然:东晋王导、唐朝张九龄这类的名臣才有资格用“文献”谥号,孙元起他何德何能

徐世昌问道:“不知王爷觉得哪个字比较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