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31(1 / 2)

加入书签

丐没啥两样,当下皱着眉头问道:“仲甫兄,您这是干什么去啦”

“哦,没什么,出去办了点小事而已。”陈乾生轻描淡写地说道,说话时还随手地抖了抖衣摆,那股怪味顿时四散飘逸开去。

孙元起顾不上是否失仪,连忙掩住鼻子,心中苦笑:我怎么请了这位爷不爱卫生不说,出门办件“而已”的小事都要十多二十天,要是大事你还不得三五个月啊

见孙元起捂住鼻子,陈乾生也有些尴尬,又问道:“百熙兄,你找我何事”

孙元起这才放下袖子问道:“前些日子,请你负责筹备法政学堂的事,不知现在进展如何,所以想找你问问。”

陈乾生挠挠头,空中顿时像下起了雪:“我现在大致选中了三位老师,正要请百熙兄定夺。”

“哦”看来陈乾生也不是没干正事啊。

“第一位是你的校友,名叫陈,字澜生,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官费留学美利坚,初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数学、社会学。后就读于耶鲁大学,转攻政治经济学,今年夏天刚获哲学博士学位。如今已经回国,正在北京参加学部考试。如果你能请动他南下,那是最好不过了。

“说来第二位也是你的校友,名叫王宠惠,字亮畴,广东东莞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美留学,先在加州大学攻读法律,后入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陈乾生说道。

孙元点头:耶鲁法学院在美国可是首屈一指的,含金量非常高,能获得博士都不是凡夫俗子。如果能把这两位网罗来,那湖北法政学堂可真是蓬荜生辉了。

“这两人都是百熙兄的校友,别人难免会有物议,说你是任用私人。而且此乃湖北地界,最好还是有个本土人士。所以我举荐第三位,湖北桃园的宋教仁,字遁初,光绪二十八年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光绪三十年进入政法大学学习,次年二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入本科,结果因病而辍学。尽管他不像前两位一样是博士毕业,可据我所闻,这位宋遁初天资聪颖、学有根源,在两湖颇具声望。如果能请来,诸位学子定然望风景从不知百熙兄一下如何”

宋教仁孙元起一愣:难道就是那位被袁世凯派人暗杀的缔造者

再想问得详细点,却发现中学历史课本上只有他建党、遇刺两件大事,自己再也记不起关于宋教仁的其他信息。

第一四九章自古稻粱多不足

卷三、霜天晓角一四九、自古稻粱多不足一四九、自古稻粱多不足孙元起不能确信这个宋教仁是不是历史书中的那位,但不惮以最坏的心思来揣度陈乾生:恐怕他就是日知会在衙n中暗线,现在准备逐步渗透,以便日后起事,宋教仁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吧

不过不要紧,哥连阎老西这种军阀都能发配到日本,自然能收拾这个未来的党魁。嘿嘿,要说现在太祖爷还是十三四岁的少年,丞相不过是七八岁的小正太吧要不什么时候去湖南、江苏一趟,来个伟大的正太养成计划

想到这里,孙元起脸上挂着诡异的笑容,看得一旁陈乾生后背上直冒凉气:“百熙兄,你”

孙元起连忙收拾起七八糟的想法,面容一整:“仲甫所荐,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现在全国各省都在筹建法政学堂,我们要先下手为强,马上跟这三位联系。两位博士年薪都从白银两千两起,可以保举五、六品的散官;至于宋遁初,就一千两吧”

陈乾生应声去写邀请函了。

不出所料,宋教仁对于法政学堂的招徕几乎是立马允诺,没有半点推脱,爽快得让孙元起怀疑陈乾生是不是早已和他通过声气。至于陈锦涛、王宠惠两位博士,或许是看在校友的份上,居然也都答应了。这让孙元起喜出望外。

张之dng听说筹办法政学堂请来两位高才,也是大喜,再也没像上次工艺学堂改革时那样哭穷,大方地拨出白银两万两、空闲宅第一座。

等这三位老师到了武昌,因为陈锦涛年龄最长,被委任为学堂的檄委总办,王宠惠是会办,宋教仁则是帮办。学校只有这三个老师自然不够,孙元起又请梁鼎芬帮忙,“推荐”几位文史老师,再加上来自经世大学的数理化教师,学校师资基本上就算小有规模了。

至于招收学生,却也不急,毕竟眼下既没有合适的教材,也没有教学计划,只能先让老师进入角s,筹备一段时间。在召见学校全体老师的时候,孙元起防微杜渐,给以后学校教学定下一个基调:“既然名为法政学堂,教授学生法律、政治,自然要涉及各种敏感问题,大家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在校内可以百花齐放,走出校n必须一枝独秀。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拿到校外宣讲讨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余下的事情就不用孙元心了。耶鲁毕业生向来喜欢创办学校,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创始人或第一任校长都是耶鲁学子。想来陈锦涛、王宠惠也不例外。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座国内领先的法政学堂会在他们手中诞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